不應被遺忘的乍浦之戰

不應被遺忘的乍浦之戰在中華民族的近代屈辱史和反抗侵略的鬥爭史中,甲午大海戰、火燒圓明園、九一八事件、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甚至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廣州之戰、廈門之戰、定海之戰都常常被提及,但乍浦之戰卻鮮為人知。無論從戰略的重要性、戰鬥的慘烈程度、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反抗、對侵略軍打擊力度、侵略者惡貫滿盈的殘暴,都應該被每一箇中國人所銘記。

乍浦,位於浙江省平湖縣(今平湖市)東南部,濱臨杭州灣,原始社會晚期,乍浦一帶已有先民生息。春秋戰國時,乍浦屬越。自南宋以來即為商港,元曾設市舶司,開港對外貿易。歷代軍事要衝,海疆要地,江浙咽喉。

清軍入關後,派八旗兵駐防,由正二品的副都統統領,下設協領、佐領、防禦等八旗軍官若干,兵千餘人。道光皇帝后又加派正五品的海防同知、理事同知等,統御綠營兵。從駐軍級別可以看出,乍浦雖是小鎮,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英軍為了實施控制長江、封鎖京杭大運河從而切斷清政府內陸水運交通,使漕運受阻,制定了揚子江戰役的作戰計劃。1842年5月17日(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初八日),英軍兵臨乍浦。

鴉片戰爭開戰以來,就曾有英軍艦船數次竄入乍浦,和當地駐軍發生小規模衝突。在浙江沿海定海、鎮海、寧波失陷後,乍浦就成為浙江駐軍最多的地方。其中八旗駐軍1700多人,另有浙江本省駐防軍、陝甘援軍、本地僱勇、山東僱勇等,達七千餘人。

乍浦雖然駐軍不少,但城防工事遠不及已經失陷的定海、鎮海等地,唯一的防禦依託就是城牆,火炮僅有60位,火力、射程都遠遠不及英軍。而且八旗兵、浙江綠營兵、陝甘援軍、各省僱勇都互不統屬,難以協同。

次日,英軍開始發動進攻。他們還是採取軍艦正面炮擊,陸軍側翼包抄的老辦法,這一招對付清軍屢試不爽。他們派三艘大軍艦正面轟炸乍浦的炮臺,另派四艘小型軍艦掩護陸軍登陸,,陸軍兵分三路,右路攻擊天妃宮方向,左路攻擊唐家灣方向,中路直取觀山南坡。

鎮守右邊的是乍浦海防同知韋逢甲,他率領本地兵勇奮力反擊,先後兩次擊退登陸英軍。激戰中韋逢甲不幸中彈,彈片穿透左肋,部下將他抬離戰場搶救,不久右路失守,韋逢甲傷勢過重,不治身亡。

迎擊英軍左路的為千總李廷貴、張淮泗所率陝甘援軍,另加山東僱勇。開戰之初,陝甘援軍打得還比較生猛,屢挫英軍,可是英軍不斷派來後援,武器火力也遠遠超過清軍,很快山東僱勇全數退卻,李廷貴、張淮泗所部成了孤軍。苦戰不退,全部壯烈殉國。

左右失守,清軍中路三面受敵,不久潰敗。英軍登陸後,向乍浦八旗軍駐防的觀山保安城發起進攻。駐防副都統長喜,指揮八旗兵奮勇反擊。激戰中,部下協領、佐領、驍騎校等多名軍官力戰殉國,長喜力戰仍難免敗局,投水自盡。

另一路英軍湧向乍浦城,城內駐防佐領隆福統八旗兵二百人,在城南天尊廟試圖突圍,但被英軍包圍,八旗兵以廟為掩體,殊死抵抗,重挫英軍,當場擊斃敵首湯林森。英軍惱羞成怒,調來野戰炮轟倒天尊廟外牆,隆福力戰不屈,壯烈殉國。

1842年5月19日,英軍攻入乍浦城,遭到乍浦城內老百姓和殘存士兵的頑強抵抗,滿、漢軍民寧死不屈,以牆壁、建築為掩體,堅持抗擊。

駐防乍浦的八旗兵,在戰鬥中展現女真鐵騎的鐵血雄風,拼死作戰,絕不後退。乍浦是他們的家園,祖宗埋骨於此,妻兒居住於此,他們唯有誓死捍衛,除了50餘人被俘以外,其餘全部戰死,他們的家屬也紛紛從容就死,悲壯自殺。

曾在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服務的美國人馬士在《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中寫道:

滿洲人的頑強抵抗很使英軍驚異,這是他們在中國從來沒有看到的。他們對於滿洲兵的那種不是死在敵人手裡就是自戕的精神也很驚異。“婦女們殺死她們的子女,先把他們溺斃在井裡,然後自己也跳下去;丈夫們勒斃或毒死他們的妻子,然後從容自刎。”

他們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反抗和不屈服。英國侵略軍對乍浦軍民的血勇和決絕,既感到無法理解又心懷敬意。

親歷這場戰爭的奧茨特倫尼(John Ouchter lony),在他的《中國的戰爭》中這樣描述:

我們進攻兵營後目睹的卻是大多數比較高檔的房子裡的悲慘景象:女人及兒童或橫躺在地板上,或吊死在櫞子上,有的屍體因中毒而腫脹發黑,排外和優越感成為他們生活和政府的慣例,這種情感驅使乍浦的韃靼即使在戰敗時也從未想過舉家撤出城外以逃脫我們的追擊……儘管我們斥之為野蠻,但我們對此舉依然肅然起敬。

就是這幫自詡文明紳士之邦的侵略者,在乍浦城內進行了真正野蠻的燒殺淫掠。他們自乍浦東門竄入,沿途殺人放火、姦淫擄掠,糧食財物被洗劫一空,自南門吊橋至蕭山街海關及總管街萬安橋一帶,焚燬商店、民居兩千餘間,來不及逃避居民慘遭殺戮。

時人朱翔清在《乍浦之變》中記載:英夷破乍浦,殺掠之慘,積屍塞路,或棄屍河中,水為之不流。婦女先奸後殺,受害者更慘。

1842年5月27日(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十八日),英國侵略軍在乍浦大肆劫掠後陸續撤離。第二天,最後撤離的英軍再次縱火,從天妃宮起延燒數里,火神廟、關帝廟、潮陽廟、軍工廠、葫蘆城及普照禪院,皆為火海,幾百年經營,毀於一旦。

英國侵略軍在乍浦的十日,乍浦官倉及凝結中華民族文化的民間貴重珍奇悉被盜空,甚至廟中佛像被砍頭剜目,丟棄池中。

他們在乍浦城中,大肆姦淫婦女,老幼都不能倖免。他們還分等級,白夷姦淫年輕貌美的,黑夷對年老醜陋下手。

當人性不被約束的時候,連禽獸都不如。這些道貌岸然藏在紳士衣冠之下的侵略者,充分展現了他們兇殘貪婪滅絕人道的本性。

陝甘兒郎力戰殉國,後來乍浦百姓收殮壯士屍骨,安葬於小觀山下,並立“陝甘兵烈士義冢”,以志紀念。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中華民族苦難的歷史告誡每一個國人奮發圖強、勵精圖治、團結一心,共同建設和捍衛我們美好的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