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還是抽象,中式還是西式,對繪畫孫逸文這樣解答

孫逸文認為最大的不同有兩點,第一點是畫面表象的形式與結構;第二點是觀者的欣賞習慣。而表象的形式與結構很好理解,就是一幅畫面是否具有一個肉眼可察覺、大腦可辨認的具象形象。欣賞習慣就有些複雜,他認為這是最根本的問題,也是造成第一點區別的原因。

孫逸文認為從繪畫本體來說,是不存在具象抽象之分的,這就像太極一樣,是彼此包含融合的。比如說,一幅具象繪畫,把局部放大多倍,你只能看到筆觸、線條和顏色,這幅畫就變成抽象的了;而當欣賞一幅抽象畫的時候,畫面的筆觸、線條和顏色又會讓人產生“這好像一朵花”、“那好像點點繁星”的聯想,那這又變成具象了。

寫實還是抽象,中式還是西式,對繪畫孫逸文這樣解答

孫逸文《自貿時間》130 x 260cm 布面油畫、丙烯 2019

他舉例說:當我們看一朵雲,看起來像棉花糖,一會兒又變成了動物。但實際雲是什麼呢,是一團凝結的水蒸氣,當然在微觀世界我們還能繼續細分。那麼雲、棉花糖、動物、水蒸氣,哪些是具象哪些是抽象呢?也許他並不是想做一個哲學思辨,而是想重新強調具象抽象的統一性。

寫實還是抽象,中式還是西式,對繪畫孫逸文這樣解答

孫逸文 《輕雜音》 布面丙烯 17.5 x 25 cm 2017

具象與抽象的分離狀態我認為可以存在於美術史的層面上,但如果在欣賞作品的角度過度強調則會帶來一定障礙。在全然接受一幅畫帶給你奇妙體驗之前,大腦中就已經被植入了“這是抽象”的概念,實際上是不好的。所以看一幅繪畫作品,無論古今中外,只要去全然接受它給你的感受就好,不必受制於一些既定的概念,這才是藝術有魅力的地方。

寫實還是抽象,中式還是西式,對繪畫孫逸文這樣解答

孫逸文畫作 網絡圖片

因為孫逸文在小時候接觸繪畫是從西方素描訓練開始的,到後來上美院油畫系讀書也是一直在西畫的系統中,並未過多地去思考“中國藝術家”身份問題或繪畫“中國性”等問題。直到畢業後不久,我對藝術創作進行了一次深度的思考,想尋求新的方向,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段瓶頸期。

寫實還是抽象,中式還是西式,對繪畫孫逸文這樣解答

孫逸文(2013中央美術學院優秀畢業作品)《期待被消去的記憶》,200 x 450 cm,布面油畫,2013

而幫助他走出困局的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那段時間他看了很多中國畫,第一次仔細地去看中國畫家們如何去用構圖、筆墨這些看似簡單的手段來表現大千世界。

最後孫逸文從武元直的《赤壁圖》中獲得靈感,創作了第一幅抽象繪畫《倒赤壁》。在那之後他經常會去看一些中國畫和畫論,石濤的作品和《黃賓虹畫語錄》等。這些寶藏幫助他提升了線條、筆觸、構圖的水平,繪畫狀態也更加自如。

內容整編自:李坤凝《孫逸文:探索自身的創作極限》《收藏投資導刊》2019年8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