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聖經》——愛,原來是一場自我教育。

以前在讀外國文學經典的時候,我會下意識地發現一個現象,那便是:基督教對西方文學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太深遠了,那種影響,就如同中國的《詩經》對詩歌的影響一樣,細膩流長,潤物有聲。但論我看過的如託翁,陀氏,如《靜靜的頓河》,其他沒看過的又不知有多少,如《神曲》,《浮士德》,《天路歷程》,《失樂園》,《復樂園》等等。不止是文學,西方的政治構成,社會生活,風俗習慣,都莫不在基督教的影響之下。

因此,說什麼我也要把《聖經》給看一遍,好好研究一下基督教是怎麼回事,它到底有何德何能,竟使得數不清的文豪奉之為圭臬,使得約全球三分之一人的皈依到它門下,使得整個歐洲社會生活在上帝的光環下兩千多年。

穆勒不是說過嘛:青年的朝氣倘已消失,前進不己的好奇心倘已衰退以後,人生就沒有意義。

(穆勒:我還真說過!)

《聖經》我看了三次,前兩次都是隻看完了《舊約》的前四紀,就看不下去了,實在是枯燥乏味,沒有感覺。第三次,是最近的一次,有興趣了看兩頁,沒興趣了就擱置著,就這麼拖拖拉拉的,我終於很是粗糙地翻完了這本厚書。

讀《聖經》——愛,原來是一場自我教育。


先申明一下,我只是將《聖經》當做文學書,而不是宗教書來看。我不信仰宗教,我只是想要搞明白基督教是怎麼一回事。

簡單介紹一下吧。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統稱,亦稱基督宗教。於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其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較小教派。基督教信仰以耶穌基督為中心,以聖經為藍本,核心思想是福音,即上帝耶穌基督的救恩,充分彰顯了上帝對全人類和整個宇宙捨己無私的大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簡單一句話,基督教的核心乃是:信之者得永生,不信者歸於滅亡。

關於基督教發展的公開課,我曾找到武大教授趙林的中世界基督教文化什麼什麼的,只可惜沒刷完,現在也找不到了,我只能把講中世紀以前的基督教筆記來梳理一遍了。

早期的基督教來源於兩希文明,即希伯來(意為:從河那邊來的人)文明和希臘文明。

在希伯來文明方面,基督教是猶太教的外在“肉身”,生於猶太教,又長於猶太教,與猶太教一脈相承,但後來者居上,又相愛相殺,關係複雜得很。

基督教與猶太教本是同源,兩教均誕生於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聖城。但先有猶太教,後有基督教,後者是由前者衍生而來。

猶太教是在公元前一千年代前期,在巴勒斯坦的“先知運動”過程中開始產生,是在原始社會多神崇拜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神教。崇拜耶和華(雅赫威)為猶太人的獨一真神,宣稱猶太人是耶和華的特選子民。公元前後幾百年間,又宣揚將有救世主(漢語音譯為彌賽亞Messiah)來拯救受苦受難的猶太人。

猶太教有兩個突出的宗教意識,一是由不幸意識發展而成的罪孽意識,二是選民意識。

而在公元一世紀30年代,原屬猶太教的一個分支派系,逐漸從猶太教中分離出去,形成了基督教。基督(意為:受膏者)就是希伯來語發音中的彌賽亞,即救世主,也是耶穌的尊稱。

關於猶太教與基督教的關係簡單來說,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母子關係,仇敵關係和血濃於水的關係。兩者具體的關係歷史演變就不細說了,感興趣的自己去搜索哦。

關於兩者的區別:

猶太教教義裡面有鮮明的復仇主義,嚴格的律法主義,講究救世主乃是世子論,最終理想是要復猶太人的國,要求得猶太人的社會解放,凡此種種,都是在猶太人的基礎之上的,帶有及其強烈又狹隘的民族主義色彩。

基督教則比較寬容,博愛。講求兩大原則:當愛上帝和愛人如己。它不要求應恪守律法,而是應心中有信仰。對待救世主耶穌的態度上,將其解釋為道成肉身。它將猶太教的律法主義改造成唯靈主義,在理想上,將猶太教的尋求社會解放上升為尋求靈魂救贖。凡此種種,基督教將受益群眾從猶太人擴大到所有受苦受難的人,很是具有胸懷寬廣的普世色彩。

讀《聖經》——愛,原來是一場自我教育。


在希臘文明方面,基督教吸收了希臘文化的內在“精神”,主要取材於希臘的唯心主義哲學。

希臘神話充滿了美麗動人,明朗歡快的色彩,而猶太教充滿了陰鬱,苦難乃至罪孽意識的色彩。

取材的這些古希臘宗教或哲學發展歷程,有:

樸素原始的奧利匹斯宗教,崇尚肉體,形體之美,靈魂與肉體必須是同一的;

奧爾弗斯宗教,西方最高提出“靈魂輪迴轉世直至永生”,其宗教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希臘神秘主義色彩的哲學思想源頭,用“精神的沉醉”取代“肉體的狂歡”是此宗教和酒神狄奧尼索斯崇拜之間的重要區別;

早期西方“四大學派”:小亞細亞的米利都學派(自然哲學的開端)和愛菲斯學派,南意大利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強調數是萬物的本源)(形而上學的開端)和埃利亞學派。

柏拉圖提出了理念與現象、理念世界與感覺世界相對立的二元論,這種觀點第一次表現出了精神的對象可以獨立於具體事物而存在。柏拉圖主義是古希臘哲學中第一個明確表述了靈魂和肉體對立觀點的一種哲學思想。為早期基督教在希臘、羅馬的傳播奠定了神學基礎。

斐洛承擔起將希伯來文化和希臘文化結合起來傳播的作用,他用希臘哲學的精華來重新解讀猶太教的經典《舊約》裡的聖經人物,尤其是對《創世紀》進行了一種希臘哲學化的解釋,將其變為一種柏拉圖理念的哲學史。斐洛最早提出了“道成肉身”的觀點,即:上帝創造世界時,首先創造了世界的本質,創造了logos(理念),然後再按照logos創造出具體的世界。

可以說,斐洛是基督教真正的父親。

斯多葛主義對基督教思想的貢獻有二;強調人對神的責任和主張禁慾主義的生活態度。主張:人對神的責任,應該超越人對國王、對國家的責任,精神要超越肉體。

普羅提諾對基督教的貢獻是提出了哲學層面的“三位一體”概念:

太一,指創世之前的上帝,是聖父;

奴斯(靈魂精神),指道成肉身的耶穌,是聖子;

靈魂,是聖靈。

他的理論構成了希臘哲學的基督教之間很重要的中介,基督教神學理論和普羅提諾哲學三位一體的思想是互相影響的。

希臘基督教會的知識分子,是有著虔誠的基督教信仰,最早加入教會的外邦人,他們往往有著深厚的希臘文化的修養,對希臘哲學非常精通。教父們承擔起把具有深刻理論根基的希臘哲學與狂熱的基督信仰相結合的任務。其中,希臘教父更具有理性精神,而拉丁教父更具有超理性、反理性的精神。

對於早期的基督徒來說,狂熱的信仰比任何精雕細琢的理論研究更加重要。

可以說,早期基督教,從希臘哲學裡受益頗多。

在羅馬帝國階段,以公元42年為起點,基督教從以色列傳播到希臘羅馬世界,經過不斷髮展,完善,不斷迎合統治者的統治需求,在公元3013年經《米蘭敕令》達到合法化。在此期間,羅馬人對宗教的態度,只要不威脅統治,基本上是不聞不問的。因此,初時,基督教主要在下層民眾中傳播,它迎合了悲慘的奴隸們祈求彼岸以獲得身心解脫的強烈渴望,從而轉變為一種靈魂得救的福音。

再以後,是基督教的國教化,教義統一,組織統一,又有四次大公會議,修道運動等等。

再後是教會分裂,中世界的教會與政權紛爭,宗教改革運動,現代的“普世合一”現代化等。這些簡略的部分沒有及時刷課,如今也下架了,無米難以下炊,就不寫了。

這些還不過癮,我又上中國知網,搜了幾篇關於《聖經》的論文,瞭解了基督教對歐美文化的影響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基督教。總結如下。

基督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政治方面,影響著西方國家的人權與民主、民族觀、雙重政治觀和雙重權力制度。歐美文學方面,《聖經》中的人物故事,名言金句,典故故事在後續的文學作品中多現;聖經對英美文學簡潔質樸的語言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聖經的表現手法

極其豐富,隱喻、象徵、誇張、諷刺等,不一而足,這些手法巧妙地借用故事來闡釋哲理,被英美文學作品廣泛加以借鑑。

在對俄羅斯文學的影響上,俄羅斯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了“神人論”、“道德性”、“一切統一”、和“自由”的宗教理念,尤其是在我所熟知的託翁與陀氏的作品中。

該如何正確地看待基督教呢,來點超級硬核的吧。按照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看法:

宗教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宗教是人的異化形式。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採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

宗教根源於社會物質生產方式,根源於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不合理,根源於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對人成為盲目起作用的、異己的力量。對這個世界無力,感到痛苦,便只能在宗教中獲得解脫。

宗教的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同其他事物一樣,經歷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

宗教的消亡是事物本身矛盾運動的結果,是社會歷史發展的自然過程。恩格斯指出:“當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時候,現在還在宗教中反映出來的最後的異己力量才會消滅,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隨著消滅。原因很簡單,這就是那時再沒有什麼可反映了。”

宗教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宗教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宗教是維護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本質上是歷史上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利益的工具,但被壓迫人民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也會利用宗教進行反抗鬥爭。另一方面,馬克思指出,宗教產生於顛倒的世界,因此是顛倒了的世界觀,給人虛幻的幸福,宗教“是這個世界的總理論,是它的包羅萬象的綱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邏輯,它的唯靈論的榮譽問題,它的狂熱,它的道德約束,它的莊嚴補充,它藉以求得慰藉和辯護的總根據”,“宗教裡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馬克思主義對宗教的批判的目的是要“廢除作為人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實現人民的現實的幸福”。

這就是我在中國知網上特意衝了兩毛錢的結果,不虧。

個人覺得,宗教是有它的作用的,在提升人的精神品質,導人向善,緩和痛苦和給人生活希望等方面,它是值得我去給予讚揚的。

畢竟,有向善的信仰,它本身不是一件壞事。

但另一方面,刻意信仰宗教就容易矇蔽自己的雙眼了,使得你將這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歸結到上帝這個人造的偶像上,我覺得這不科學,不理性,也不自由。

我欣賞基督教的引人向善和教導人愛人如己這些處世原則,但我不贊成它對人思想的束縛。

因此,我是閱讀了《聖經》,但我不信基督教。

以下說說我讀《聖經》時的感受和理解吧。其內容包括歷史、詩歌、哲學、甚至私人信件和講章等;其作者人數眾多,多為教徒;其章節繁雜,有66篇之多。其文字簡樸易懂,帶有強烈的傳記色彩和教徒狂熱的情感色彩。

我只是通讀了《舊約》歷代志以前的歷史部分,以後的粗粗翻過,細讀《新約》的四福音書,以後的便粗翻,最末的《啟示錄》倒是看了兩遍,但無奈我看不懂啊!

有人說的好:唯有心中有主的人,才可以將《聖經》看得有滋有味,百不厭煩,進而感慟肺腑,乃至痛哭流涕,而其他不信主的人,則一頁也看不下去。(莫搜這句話是誰說的,你搜不到,因為,這是我說的。)

讀《聖經》——愛,原來是一場自我教育。


《聖經》語錄摘抄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

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愛是恆久忍耐,又是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這一句莫名地和老舍《駱駝祥子》中祥子雨中拉車那段很像:雨下給富人,也下給窮人;下給義人,也下給不義的人。其實,雨並不公道,因為下落在一個沒有公道的世界上。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就這些吧,不錄了。

我對《聖經》的理解也就這樣淺短了,真是無能為力。為了彌補損失,我找來講基督教《聖經》和耶穌賊棒賊文藝的木心,他的《文學回憶錄》內容博大精深,風格機俏詼諧,文風自然,富於智慧,強烈安利給大家。

以下是《文學回憶錄·上》中,對基督教的講解摘錄。

讀《聖經》——愛,原來是一場自我教育。


第五講:新舊約的故事及涵義

史家稱中世紀為“黑暗時期”,教皇教廷對知識分子是極端仇視。宗教裁判所是迫害狂的發洩機關,但歷史最俏皮、最富幽默感。從中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歐洲的精英分子為了逃避迫害,躲起來了。躲在哪裡呢?修道院裡。

實實在在說,我之所以讀佛經、讀《聖經》,繼之考察禪宗六祖,又泛泛而論探索了經院哲學,命意大致有二:一,真理有無可能;二精神上的健美鍛鍊。

《聖經》全書只是一個主旨:人尋求上帝。歷史、詩歌、預言、福音、書翰,都蘊著對上帝的愛。《聖經》不是神學的總集。它沒有被清理、被規範,所以龐雜,像人類生活本身,忍耐、懦弱、勝利、失敗,像一個老實人的日記。作者們的熱情是忠懇的,被高揚純潔的信仰所激發,呼號哭泣,相信自己為神所派遣,來世上完成偉大的使命。

他們正直、善良、真誠、熱情,所以文字明白簡樸,思想直接有力,有一種靈感、一種氣氛,籠罩你。我少年時一觸及《聖經》,就被這種靈感和氣氛吸引住。文字的簡練來自內心的真誠。“我十二萬分的愛你”,就不如“我愛你”。

我的論據:耶穌是天才詩人,他的襟懷情懷不是希臘文、希伯來文所能限制的,他的佈道充滿靈感,比喻巧妙,象徵的意義似淺實深,他的人格力量充沛到萬世放射不盡。所以他是眾人的基督,更是文學的基督。

最符合平常心的,是個人主義。超人哲學,是個人主義的昇華拔萃。然而超人哲學只宜放在心裡,悶聲不響,超那些庸人惡人。尼采堂而皇之提出“超人”,真替他不好意思,越想越難為情。

“傳道書”我也特別愛讀。常常文章裡節引幾句,好像蛋糕上的櫻桃,特別性感:銀鏈折

斷,金罐破裂,日色淡薄,磨坊的聲音稀少,人畏高處,路上有驚慌。

都是空虛,都是捕風,日光之下無新事。

耶穌真正是一位絕世的天才,道德與宗教的藝術家。

讀四福音,便如見他立在面前。我隨便走到哪裡,一見耶穌像(畫或雕刻)一定止步, 細細看,靜靜想。尼采是衷心崇敬耶穌的,

尼采反對上帝,而奉耶穌為兄長。

第六講:新舊約再談

使我著迷的是耶穌的生命經歷。每個偉大的心靈都有一點耶穌的因子,做不到,無緣做,而見耶穌做到,心嚮往之。

尼采即因嫉妒耶穌而瘋狂。奇蹟,兩千年仍使世界著迷。

他一上來就以虛開始,如音樂。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憐恤的人有福了....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口氣之大,此後任何諾貝爾獎獲得者哪裡說得出這種話!這是文學的說法,純粹的理想主義,純粹的無政府主義。全虛,一點效用也沒有。全世界理想主義都有目標。耶穌的理想主義毫無目標。

耶穌以聖人之心度凡人之腹,聖人很苦惱,凡人做不到。

耶穌說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他深深理解人性:有起誓,就有背誓。這樣地看到底,透徹,而且說出來。

可是世界誓言不斷,耶穌歸耶穌說,人類歸人類做,也是一種景觀。

但耶穌的心理戰限於好人之間。歹人、不義之徒,打了右臉打左臉,剝了外衣剝內衣。人類歷史就這樣。代表人類雕像的,就是鼻青臉腫的亞當、夏娃,赤條條-對,被強逼白走了兩千年。

世界是一群左右臉給人打、內外衣給人剝的亞當、夏娃。

都給人白打,給人白剝!

“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一段,其實是:無真理、無道德、無是非,是所羅門的

極端悲觀主義。

上帝無是無非,無黑無白,超越善惡。耶穌,早已說出極度的悲觀。

如果都照耀好人壞人,何來最後審判?耶穌不是哲學家,無意間說出了真理,絕對的真

理。

先知,到頭來都是狼狽不堪。凡人摸不到先知的心。

耶穌講話是話中有話。我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所以聽來格外有感。一個愛我的人,如果愛得講話結結巴巴,語無倫次,我就知道他愛我。

凡真的先知,總是時而雄辯,時而結巴。凡是他說不上來的時候,我最愛他。

假先知都是朗朗上口的。我全不信。我知道他不愛。

善,因是無報償的,才可愛;惡,因是無惡報的,才可惡。

“耶穌是集中的藝術家。藝術家是分散的耶穌。”

王爾德說:“耶穌是第一個懂得悲哀美的大詩人。”

但耶穌的思想襟懷,純粹理想主義,極端無政府主義,形上的,空靈的,不能實踐的。‘真理”大致如此, 凡切實可行的不是真理。老子的許多話也只能聽、想,無法去做。

人類脫出動物界,必然憂慮衣食住行。耶穌的論調極貴族,極清雅,而山下坐著密密麻麻的平民。誰頓悟耶穌在講什麼?兩千年來,也極少有人明白耶穌說這話出於什麼心態。耶穌的知名度來自誤解。當不含惡意的誤解轉為飽含惡意的曲解——十字架就來。

耶穌看到百合花,想到人類的枉自勞苦。“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這是整個人類史。耶穌、老子、喬達摩,都是極度真誠敏感,感於人類的自苦,他們悲觀,是一想就想到根本上去。悲觀是這樣來的。

鄭板橋謙遜,說他難得糊塗;我驕傲,因為我一直糊塗,一直迷戀於耶穌。“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今天的憂慮今天當。”這已超越哲學、宗教,就是一片愛,一片感嘆。

最美的東西超越藝術。所謂歸真反樸,那真和樸,必是非宗教、非哲學、非藝術。神奇極了。郭松菜先生說我的寫作來自“彼岸”,彼岸,就是超越宗教、哲學、藝術的所在,那所在,我不會向大家坦白。

全部基督教教義,就是“你要人如何待你,你就如何待人”。

這一句話最簡單、最易解,但人類己做不到了。

這是首要的問題,是最絕望的問題,也可能是最有希望的問題。

我的文學,有政治性,是企圖喚回人類的自愛。推己及人,重要的先還不是“人”,是

“己”。 若人人知愛己,就好辦了。西方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是指先從自己做起,不是自私自利。

知與愛到底是什麼?就是希臘神話中伊卡洛斯的翅膀。

知是哲學,愛是藝術。藝術可以拯救人類。

第七講:福音

講文學史的目的,乃觀察方法,思想方法,分析方法。

耶穌早生兩千年,在耶穌時代,自認是上帝的獨子,耶穌晚生兩千年,自覺是個詩人。

推論下去,耶穌遲生兩千年,會是尼采,比尼采還高,比貝多芬飛得還高。

何必計較宗教家、哲學家、藝術家,歸根到底是一顆心。都是伊卡洛斯,都要飛高,都一定會跌下來的。一方面這些偉人都是為人類的,但另一方面,又是與人類決裂的。

我的文學引導之路,就是耶穌。

幸虧相隔兩千年。真與耶穌相處,不易。托爾斯泰、貝多芬,與之生活,不易。但他們的文學、音樂,能與我同在。

尼采說,真正的基督徒只有一個,即耶穌。

所有有趣的小孩子在學校走,突告母親、姐姐送傘來,必羞臊,這是心理。小學,性質上就是伊甸園。兒童有兒童的浪漫主義,一時出現父母,即拉回現世。天堂人間不能共存,世俗和理想難以溝通。

所以,耶穌講小孩子可以進天國。

耶穌是個孩子。

第八講:新舊約續談

諸位要是真心在聽,就該知道我的解釋過程,就是我的自我教育過程。一個人衷心讚美別人,欣賞別人,幸福最多——他是在調整自己,發現自己。你認識了一位智慧的、高尚的、真誠的人,自然會和原來的親戚舊識作比,一作比,如夢初醒,這個初醒的過程,不就是自我教育嗎?

愛,原來是一場自我教育。

真的相愛的人,不語,一瞥,不需比喻。智者面對,相視而笑,也不用比喻。比喻,是不得己。

最美的是數學和音樂,令人著迷,完全沒有比喻。繪畫就是比喻,繪畫和文學都脫不了比喻。我也嗜好比喻,但只能在音樂、數學裡找安慰。

比喻不是好事,是苦中作樂。莊周最會漫無邊際作比喻,老牌形象思維大師,如果我與莊子會面,他開口大鵬、烏龜之類,我就說:“莊兄,別來這一套,兩律背反,就兩律背反,權力意志,還是自由意志,大家表態。

中國向來是“天機不可洩露”,否則要處死。中國人說天人合一,其實天不欲和人合一,是人的一廂情願,天愛吊人胃口,愛出謎。

先知在故鄉是不受尊敬的。每個人要保留一-點神秘感,使人不知你。否則像耶穌那樣,在家鄉被人看輕,被人欺負。

人類總是以誤解當做理解,一旦理解,即又轉成誤解。

天才幼年只有信心,沒有計劃。天才第一特徵,乃信心。信心就是快樂。

信心到底哪裡來?信心就是忠誠。立志,容易。忠誠其志,太難。許多人立志,隨立隨

毀,不如不立。藝術,愛情,政治,商業,都要忠誠。求道,堅定忠誠無疑,雖蹈海,也走下去。

和朋友談話,沒在山頂上。尼采說,山頂到山頂,不是自下往上爬到的,而是此山頂登彼山頂,兩點一線。

信心來自天性的純真樸厚。

現在有句很動人的世界性口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心中也有呼籲:“我們只有一個耶穌。”關於新舊約的故事和涵義,總共做了四講,終究言不盡意,很對不起耶穌。

所謂教育,是指自我教育。一切外在的教育,是為自我教育服務的。試想,自我教育失

敗,外在教育有什麼用?凡人沒有自我教育。

所謂超人,是指超越自己,不斷不斷超越自己。

耶穌的志願,章節分明。該逃的時候逃,該說的時候說,該沉默的時候,一言不發,該犧牲了,他走向十字架。最後他說:“成了。”

從藝術的價值判斷,耶穌是“成了”,從人生的價值判斷,耶穌愛世人是一場單方面的愛。世人愛他,但世人不配。兩千年來世界各國的愛放在天平這邊,天平的另一邊,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絕叫。

愛,原來是一場自我教育。

“原來”兩字,請不要忽略。

在座有人在愛,有人在被愛,很幸福,也很麻煩。最後一句話:“愛,原來是一場自我教育。”

論信仰,耶穌是完成的。

耶穌對人類的愛,是一場單戀。

對這篇文章感興趣的話,請不要吝嗇您手上的贊贊哦,另外請關注個人公眾號:偷心的人,更多文學驚喜等著你!人生如寄,唯有文以留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