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小街

经常想起过去的小街,那是一条路况基本还算笔直稍微有点弯曲的小街,那是一条坑坑洼洼、道路狭窄的小街,整过路面几乎都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

想起小街,仿佛又回到难忘的童年时光,勾勒起一串串回忆。

小街是我的出生地,在这里整整生活了16年。它位于沭阳县城北大概5公里处,一个叫赵庄村的地方。从沭阳县城向北翻过沂河淌大堆就到了。

农历每逢“二、六、八、十”,这里都会逢集。来自四面八方的小商小贩,村里的乡里乡亲都会聚集于此,进行简单的小商品交易。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记忆中,那时小街的父老乡亲居住条件还很差,大家几乎全是住在土墙草顶的茅草屋,有的人家还居住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每逢遇到雨雪寒冷天气,乡亲们会胆战心惊,害怕雨雪大风冲跨破旧的房屋。一年四季,他们都过着非常清苦的日子。

那时家家孩子比较多,穿的衣服正常都是老大传给老二,老二传给老三……而且也是补了又补,和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们的优越生活条件实在是无法相比。有时一天吃两顿饱饭都很困难,几乎不知道什么叫零食、玩具。每逢有亲戚来会给孩子带点水果糖。等亲戚走后吗,大人们总是把水果糖锁在木柜里,留作平时一点一点拿给孩子细细吃。

进入八十年代,也是我的童年时代,当时和小街的许多孩子一样,就在村里小学读书。那时学校条件很差,教室也很破旧,孩子们各自从自家搬来高低不等、东倒西歪的课桌板凳,就这样齐聚教室,开启人生的读书生涯。当年一张张稚嫩的面孔,一声声朗朗读书声,如今还经常在我脑海中浮现。

晚上,孩子们就在各自家中,在煤油灯柔弱的灯光下看书写作业。在那个年代,像我这个岁数的大部分父母都不识字,不存在辅导的问题,也辅导不了,但淳朴的乡亲们心里也知道让孩子好好念书才是正道,经常吆三喝四地让儿女认真写字做作业。

那时大家也没有某些现代人的娇惯,经常是一手拿着扇子,一手拿着笔写字,每逢夏季,经常热得透不过气来,还饱受蚊虫叮咬,大家也习惯了当时的生活,艰苦的条件也磨练了我们的毅力和心智。其中也有实在念不下去的,有的属于自己不想念,有的属于家庭经济实在贫穷。所以有很多孩子早早就辍学了,只能在家帮父母干些简单的农活。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在我们小街前辈中有一人竟然硬是靠刻苦读书,后来又从军,在八十年代初期就成为原淮阴某部队领导,八十年代末期还成为南京市领导。很多家长常拿这位前辈成长经历,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好好读书,力争将来有出息。

大概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伴随着改革的春风,小街有经营头脑的人做起了小生意,还有的纷纷南下打工,不仅赚到了钞票,还带回许多致富经验和技术。许多家庭也竖起了瓦房,昔日泥泞不堪的土路也变成了水泥路。进入九十年代后,许多人家就有了自家的产业,有的人家还住上了小洋楼,太阳能、电话机、彩电、煤气灶、空调等设施也开始慢慢走进乡亲们家里。孩子们上学也相对往镇中心小学、县城学校上学,还出了不少大学生。

进入新时代,小街经过镇里村里统一规划,一幢幢漂亮美观的楼房拔地而起,组里几乎所有农户都住上了漂亮的楼房,许多家庭还购置了小轿车,如今的小街高楼林立,道路宽敞,树木成行,电脑、宽带、数字电视通到家家户户。过去是择日逢集,现在几乎每天都是小集市,超市、饭店、药店、理发店、浴室等应有尽有,每逢二六八十集市,街道上更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商贾云集,成为远近闻名的商家和交易之地。

如今,过去的小街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慢慢进入人们的记忆当中,但在我心里,永远让我无法忘却小街原来的模样,怀念过去的时光,小街是我童年生长的地方,也正是有那段艰苦生活的磨练,锻造了我坚强的性格,成就些许“繁华”。

小街,是我美丽的故乡,就连悠悠沂河水也在为你歌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