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对待,精准预防,新型流感可控可防!

自武汉有少数人患上流感并有数例死亡事件后,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不排除还有人有些恐慌,其实流感病毒新型与否,一点儿都不神秘。

科学对待,精准预防,新型流感可控可防!


科学对待,精准预防,新型流感可控可防!

流感病毒一般为球状或冠状,它的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即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如上图所示。所有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RNA的不同,决定了病毒种类不同,当然同一种流感病毒,由于RNA局部分子结构改变,导致出现不同的亚型,所谓源于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就是新的变异类型。实际上,流感病毒的RNA变异是家常便饭,所谓变异,生物学上的定义是‘’亲代和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以人为例通俗地说就是父母与子女在外貌和生理指标上的差别,同家族同辈之间的差别,这些差别就是变异。因此,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且随处可见的现象,变异现象绝大多数是正常或中性的,极少数是有害的,变异和不正常根本不能划等号!然而社会中很多人不了解变异的科学概念,但却比较频繁地去用该词交流,并不假思索地误认为变异就是一种凶险的变态存在,特别是当和病毒联系起来就显得有些吓人似的云云,这完全是误会和讹传。

科学对待,精准预防,新型流感可控可防!

至于大小,流感病毒为100纳米左右,相当于万分之一毫米的大小,真真切切太小了,所以它们无孔不入,却也是脆弱的存在,紫外线、酸碱、洗涤剂、高温、抗体等杀死它们都是分分秒秒的事。但是为什么人被感染后并没有觉得它们脆弱呢?这是因为人体细胞内的环境太适合它们生存,它们繁殖力超强,它们的破坏力是靠惊人的数量实现的,当然此时一些细菌也会乘人之危侵入人体,妄图瓜分一些营养,所以人得病后,身体的内部往往面临着多线‘’作战‘’的问题。在人体内,产生杀死病毒的抗体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在大量抗体开始产生的时候,身体当时的损害不大,那么战胜病毒指日可待,然后身体内遗留了部分抗体,今后若再有同样病毒入侵,这些抗体会迅速参战,将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此时人不会有什么明显感觉,也就是说因为具有了免疫力,不知不觉中就战胜了病毒。如果抗体产生的少或抗体参战时,身体已被显著损害,加之药物也不给力的情况下,那么这个人最后要么死里逃生,要么就彻底‘’挂掉‘’。说到流感引起的死亡,在1918年,流感全世界大流行,那时没有先进的医疗,什么抗病毒药和抗生素等统统没有问世,所以当时全世界因此死亡了近四千万人。现在流感的死亡率和那个久远年代相比,简直不值得一提。当然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有且仅有一次,即使是极低的死亡率,我们也应高度重视。有病积极治疗,没病认真预防。说到个人预防,戴口罩是简便易行的一种措施,特别是车站、商场、银行、公交车内等公共场所。然而笔者在前两天看到有的人在人行道上戴口罩,进了银行在等待叫号的时候却摘下了口罩,这种做法真是本末倒置。病毒、病菌传染人,是在足够的数量或密度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因此在人行道这种露天场所下,被传染的概率极低(行人特别多的情况除外),而在相对封闭的公共场所内被传染的可能性就明显高于前者。网传南方有一人被传染,自己推测是通过眼角膜或眼结膜传染的,笔者实在不敢苟同这种说法,如果真是通过这种途径感染的话,只能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种,不小心被别人咳嗽的飞沬喷到自己的眼睛里,而那个人正好是个传染源;第二种,不小心手指触摸了带有病毒的飞沫、唾液后,又用这个手指去抠自己的眼角;第三种,在某种情况下,被人‘深情地’吻了眼睛,而对方恰好是患者或者是病毒携带者。哦哦哦,您说说,能达到这种级别的巧合也真不容易啊!

科学对待,精准预防,新型流感可控可防!

目前的新型流感,比照2002年的非典(sars病毒引起),传染面较小,死亡率仅为非典的十分之一,加之我国已经有防控重大传染病的经验、技术和力量,所以大可不必恐慌,我们要做的事是,管好自己,为武汉加油!૧(●´৺`●)૭(´▽`)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