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的變遷與終結 --- 草地畜牧業發展歷程(6)

“遊牧”觀感與辨析

畢業於生物系植物專業,讀過些草原的書,從事了近四十年草原教學和研究;進入過國內和國外許多草原地區,當過兩年草原畜牧業小官(雖然是掛職);走過草原上的路,住過蒙古包,與牧民有過密切的交流;經常關注草原上的事,對草原畜牧業略知一、二。這是筆者的簡歷和寫照。自我感覺是有資格寫草原上的事情了。基於本人的專業知識和近兩年來對一個“遊牧”地區的連續考察,將對“遊牧”的認知,總結如下:

遊牧的變遷與終結 --- 草地畜牧業發展歷程(6)

國內草原上已經很難找到真正的,純粹的“遊牧”方式了。近年來大概是為了復興遊牧文化,在某個地區(為不造成其它影響,不提其真實地名,稱XXX遊牧區)開始了草地畜牧業“遊牧”管理模式。

遊牧觀感之生產篇

XXX遊牧區的畜牧業生產方式是這樣的:遊牧開始於6月初的牧草返青後(政府規定為6月1日開牧),結束於9月中下旬牧草秋黃後。牧民從大約50公里外的地方帶著氈包及簡單的傢什,趕著牲畜,來到了草場。安營於河流旁,頗具“逐水草而居“之意味。人住的蒙古包旁,再扎一簡單的柵欄,用於圍圈家畜。在整個放牧季中,家畜靠放牧即可吃飽,不需添加精料。

遊牧的變遷與終結 --- 草地畜牧業發展歷程(6)

盛夏時節,綠草如茵,羊只如繁星點綴於其上的遊牧草場(拍攝於2018年7月5日)


遊牧的變遷與終結 --- 草地畜牧業發展歷程(6)

依山傍水安營紮寨,延續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傳統(拍攝於2018年7月5日)

依山傍水安營紮寨,延續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傳統(拍攝於2018年7月5日)

遊牧的變遷與終結 --- 草地畜牧業發展歷程(6)

流動的家---蒙古包

遊牧的變遷與終結 --- 草地畜牧業發展歷程(6)

放牧的工具---傳統的坐騎和現代的摩托

遊牧的變遷與終結 --- 草地畜牧業發展歷程(6)

自由自在吃草的羊群

遊牧的變遷與終結 --- 草地畜牧業發展歷程(6)

悠閒的牛群

我們於2019年9月17日再次來到了XXX遊牧區。此時大部分遊牧牧戶已經撤離了,僅有個別的牧戶和畜群還在遊牧。幸運的是,我們頭年訪問的那個牧戶還在,準備再待一兩天後撤離。此時的草地,植被低矮,色彩灰暗,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讓我感到擔心的事情 ---草地退化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不僅是植被高度,蓋度和物種構成已經和周邊圍欄封育的草地大相徑庭了。

遊牧的變遷與終結 --- 草地畜牧業發展歷程(6)

草場上的植被已經很低矮了,有許多的裸地露出

遊牧的變遷與終結 --- 草地畜牧業發展歷程(6)

左側為未經放牧的草地,右側是遊牧後的草地

秋涼之際,遊牧結束,羊群要離開時的遊牧草場(拍攝於2019年9月17日)

經與當地遊牧的牧民交談,瞭解到他們每年來此草地上放牧3-4個月,其餘時間主要靠家庭所在地的零星草地放牧或打草、作物秸稈,以及玉米籽粒和少量商品精料進行飼養。遊牧僅僅能解決每年約三分之一時間的飼養問題,其餘的時間,仍然需要其它方式解決。在這草地放牧的3-4個月中,基本上可以完成羔羊的長成,達到出欄體重。對基礎母羊來講,這3-4個月的放牧可以使其保持較好的體況,為懷孕、產羔打下良好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