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產品結構 各家信託公司“主動管理型”信託產品大幅增長

優化產品結構 各家信託公司“主動管理型”信託產品大幅增長

不久前密集披露的2018年信託公司年報,無疑是解讀該行業最新動向的最佳工具。細看相關數據和資料,可以發現,儘管信託行業的“馬太效應”日漸趨強,信託公司間的分化難以避免,但行業轉型發展進入“深水區”,管理22萬億元資產的信託業正大力去通道化,主動管理業務發展提速明顯。

強者恆強局面延續

近年來,信託業的分化態勢日趨明顯,這一現象在2018年同樣存在。從營業收入的角度來看,根據相關統計,2018年信託頭部公司的優勢非常明顯。

在營收超過30億元的公司中,分別為中信信託、平安信託、中融信託、華能信託、中航信託和重慶信託。其中,前三名中信信託、平安信託和中融信託的營業收入數據分別為61.45億元、49.78億元和46.54億元。

反觀排名行業尾部的幾家公司,其營業收入均在3億元左右徘徊,排名最靠後的公司,2018年的營業收入只有0.517億元,首尾差距非常明顯。

從淨利潤角度來看,行業的“馬太效應”也十分明顯,且頭部公司的優勢非常集中。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淨利潤排名前十的信託公司分別為中信信託、平安信託、重慶信託、華能信託、華潤信託、外貿信託、江蘇信託、中航信託、建信信託和中融信託。該排名與營業收入排名前十的公司重合度非常高,顯示出頭部公司的發展正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且龍頭效應日漸明顯。

事實上,信託業近年來雖整體實現了快速發展,但信託公司間的差異化發展卻令強者恆強態勢得以不斷強化。對此,信託業內人士普遍認為,2018年隨著監管趨嚴,在行業整體資管規模縮水、去通道明顯的背景下,過度依賴通道業務的信託公司業績出現較大幅度下滑。尤其是在信託業轉型時期,新的收入來源形成與傳統盈利模式趨弱之間存在一個過渡期,部分轉型不夠及時的信託公司,其經營數據與業績也因此受到影響,最終導致行業馬太效應不斷加劇。

優化產品結構 各家信託公司“主動管理型”信託產品大幅增長

信託銷售人員聚集地

發力主動管理業務

根據百瑞信託統計的68家信託公司年報數據,截至2018年末,行業整體的信託資產規模為22.72萬億元,平均每家公司為3341億元,超過平均數的公司有21家;信託資產規模超過萬億元的公司有2家,不足千億元的公司有9家。對比2017年末數據看,16家公司信託資產規模增加,52家公司的信託資產規模出現下降。

對此,中誠信託戰略研究部總經理和晉予表示,受監管政策和宏觀經濟的影響,各家信託公司信託資產規模下降程度不一,但部分信託公司在規模下降中實現了結構優化,體現了自身的發展特色。

資深信託研究員袁吉偉分析稱,很多信託公司2018年信託資產規模下降,是各家公司主動選擇去通道業務的結果。與此同時,梳理2018年信託行業的主動管理業務規模可見,其7.45萬億元的體量在整體行業資管規模中佔比達32.82%,對比2017年29.75%的佔比提升了3個百分點。

“2013年以來,主動管理業務規模佔比持續下行,2018年開始才有所回升。”袁吉偉表示。他分析認為,這一數據的變化,顯示出去通道不僅改善了信託業務的機構,也推動信託公司加強主動管理能力,積極發展相關業務。

結合此前信託業協會對2018年信託業發展的評價可見,在過去一年中,單一信託佔比平穩下降,體現信託公司主動管理能力的集合信託佔比平穩上升。這“一升一降”顯示了信託業的發展質量正在提升,以集合信託為重點的主動管理類業務正成為信託業轉型升級的“突圍”利器。

優化產品結構 各家信託公司“主動管理型”信託產品大幅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