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失敗大多源於高估值

前言:高估值,有毒。2013年到2015年,如果不碰股票,你不會了解,有一種瘋狂,叫作“創業板”。2013年到2015年中,只用了2年半的時間,創業板指數就從585點上升到4037點,接近7倍。

而這只是指數,其中誕生了一批曾經的大黑馬。印象比較深的就有樂視網,暴風科技,全通教育等等,上漲十幾倍,是家常便飯。當2015年成為過眼雲煙,2016、2017、2018年,但凡投資創業板的,都逃不了一個慘字,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作者:詩安

來源:雪球

投資失敗大多源於高估值

每當股市裡傳出某某公司鉅額再融資,某某大盤股要上市融資,海外獨角獸要通過CDR迴歸內地上市融資,新開某某板方便企業註冊制上市融資等等,人們便會聯想到某些專家針對股市的吐槽:中國股市的功能,從來都是重融資,輕投資。A股的存在是為融資服務的,不是為了讓你投資賺錢。

這句話錯得頗為業餘。居然將融資和投資區分開看。有一個詞叫做投融資,其投資和融資是相輔相成的。

比如說,有一個公司A需要資金髮展業務,就會有融資需求。於是B手上有錢,正好願意出借給公司A,獲得相應的回報,這就是投資。沒有融資需求,便沒有投資機會。

別看到“投”這個字,就以為很高大上,投資說白了,就是把錢借(投)給資金需求方。可以是債性的,到期還本付息;可以是股性的,成為對方的合夥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銀行理財產品是一種投資,本質就是你去銀行櫃檯,看見櫃檯小哥哥西裝筆挺站在那裡,向你熱情地介紹這塊理財產品收益如何高,那款基金產品賣得如何火。其實就是希望讓你把錢借出去,背後是有人想融資。

銀行是一箇中間人,銀行收了你的錢之後,是把錢反手又借了出去,可能是借給房地產公司開發新樓盤了,可能是借給地方政府搞基建項目去了等等。

銀行小哥笑眯眯地跟你說理財收益很高,一年期達到了5%,轉手他借給別人的至少7%。所以銀行渠道叫作間接融資。

而股市是上市公司向公眾發行股份直接融資。如果未來上交所做廣告,臺詞可以這樣說:上海證券交易所,撮合股權投資,讓你與交易對手一對一買賣,跳過中間商,沒有銀行賺差價。所以你終於明白了,什麼中國股市是用來融資的,不是用來投資的,就是一搞笑段子。

不要老是說外國的月亮特別圓,外國的股市是為投資服務的。其實中國股市和外國股市是一樣的,是為了融資服務的,也是為了投資服務的,綜合來講是為了投融資服務的。註冊制發行股票,無非就是股票多一些,

就好比,本來有1個項目可以投,現在有10個項目可以投了,這難道叫重融資,輕投資?

投資失敗大多源於高估值

代表全部A股綜合表現的萬得全A指數,1999年底是1000點,到2018年底3245點。19年間,累計漲幅224.5%,年化漲幅6.39%。看起來收益水平沒有比普通理財產品高多少。

如果光看到這個表象,那就天真了。

要懂得分解,將股價的漲跌幅,分解成價值因素和估值因素。如1999年底,全A指數的市盈率是50倍,到2018年底只有13倍。估值下降了74%,即2018年的估值只有1999年的0.26倍。

價格變化=估值變化*價值變化

轉換公式得:

價值變化=價格變化/估值變化。

求得價值變化=12.5,年化價值增長率為14.22%。

這是一個很高的價值增長水平。與19年間一線城市房價的年化漲幅是接近的。

之所以股市看上去,收益水平低,不是因為其價值增速不足,而是因為1999年末,股市的估值太高了,50倍到13倍,下降了74%,如果1999年的估值也是13倍,即估值不扯後腿,那麼全A指數的年化回報是可以達到14.22%的。

那麼反過來思考,2018年末的市盈率是13倍,而不是50倍。再過19年,一切會如何呢。

投資失敗大多源於高估值

全A指數:藍線是其1999年至2018年的價格走勢圖;綠線是價值走勢圖;紅線是估值走勢圖。

可見,估值下降了74%,是價值不斷地上升將指數價格硬拽著往上走。

這三條線裡,最核心的是綠線,價值走勢。紅線是用來找到一個具有安全邊際的估值上車用的。而藍線,我們看到的價格走勢,是綠線和紅線的綜合表現。

同樣的方法,可以看公司。興業銀行2007年大牛市高點上市。2007年底PE高達45.53倍,到2018年底PE只剩下5.12倍,雖然在這十多年裡,興業的價值倍數為10.08,但由於估值倍數為0.11,導致股價只上升了13.35%。

投資失敗大多源於高估值

股價表現之所以平庸,是因為估值下降的巨大殺傷力。

如果個股是中國股市整體的一個縮影的話,那麼造成所謂中國股市上市公司融到了錢,而股民卻表示賺錢困難,正是因為上市發行時的高估值導致的。那麼專家們要說了,這就是股市重融資輕投資的證據,服不服。

上市時的高估值,是有人逼著你投資的麼?明明只值10倍、15倍市盈率的東西,市場上標價50倍IPO,你還搶著買。最後虧錢了,大罵股市沒人性,重融資輕投資。高估值買入,是你自己做的決定,與證監會是否換一個領導,是沒有關係的。

投資失敗大多源於高估值

說到高估值的危害,不得不說創造了市盈率神話的創業板。就在3、4年前,人們還仰慕地將其稱為“神創板”。畢竟2015年,它曾經創下了接近140倍市盈率的神話。

2013年到2015年,如果不碰股票,你不會了解,有一種瘋狂,叫作“創業板”。2013年到2015年中,只用了2年半的時間,創業板指數就從585點上升到4037點,接近7倍。

而這只是指數,其中誕生了一批曾經的大黑馬。印象比較深的就有樂視網,暴風科技,全通教育等等,上漲十幾倍,是家常便飯。那是一段對主板大爛臭嗤之以鼻,對3開頭的代碼充滿好感的歲月。

當2015年成為過眼雲煙,2016、2017、2018年,但凡投資創業板的,都逃不了一個慘字,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連續三年,創業板指數分別下跌:28%,11%,29%。從目前的市盈率看,其絕對估值依然達到28倍,仍舊不能算便宜。何況樂視、暴風、全通之流。

以全通教育為例:

2014年末期市盈率為184倍,已經高的嚇人了,結果2015年末愣是漲到了468倍,高估的可以更高估。

2016年,下跌43%;

2017年,下跌52%;

2018年,下跌40%。

連續慘跌3年後,你驚喜地發現,它的市盈率依然高達49倍,依然毫無性價比。更別談,樂視,暴風都已陷入公司虧損的泥潭。

高估值,有毒。這毒不單單是在二級市場投資上需要避開,就拿銀行資管業務前幾年做的比較多股權質押融資業務而言,許多銀行在近兩年出了大量股質風險,都是源於在企業高估值時,接納了其股票作為融資質押物。當高估值下降後,銀行面臨極大的追保風險,不得不強平,進而導致股價繼續下跌,引發新的股權質押危機,惡性循環。

生活中也是,當你前幾年做股票挺成功的,身邊就有人看好你的投資能力,紛紛認同你的投資理念,並願意將資金託付你來管理,但他們給予了你太高的估值(期待)。儘管你反反覆覆苦口婆心,告訴他們一年賺15%已經是可遇不可求的收益率了,但他們依然認為一年賺30到50%是正常現象。於是,當2018年市場低迷,你“神奇”不再,甚至陷入虧損時,這個預期差來得過大,人們便會棄你而去,甚至貶低你的價值。生活裡很多事都是這樣,其實你從來都沒有變,一直是原來的那個你,變是的人心。在你順風順水時,給予過高的期許,在你一時遇困時,過份地看低。

投資失敗大多源於高估值

如何化解高估值,唯一的方法是,不斷創造價值。

我們來看一個反面例子。中國石油,綠線價值在1以下,代表十幾年來,其公司價值是在下降的。所以,股價藍線也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模樣。

投資失敗大多源於高估值

低價值,決定了其低迷的股價。

這是萬科A的價值圖。其紅線,估值其實也正處於一個低迷期,但由於其價值線不斷的上升,帶動了股價藍線的走高。

投資失敗大多源於高估值

格力電器,估值殺的很慘,1996年市盈率72倍,到2005年市盈率11倍,所以這9年股價藍線一直在1軸以下,毫無收益。儘管期間,綠線價值不斷上升,但用了9年才把估值欠下的債給還了。好在高估值的傷害是一次性的,而價值的提升卻是複利。2005年之後,格力的股價藍線不斷上升,是因為估值已經較低,價值的提升就更顯現出來了。

投資失敗大多源於高估值

茅臺由於和上市相比估值下降的不多,所以價格和價值是比較接近的,股價100多倍的收益,基本都是來自價值的100多倍漲幅。騰訊與茅臺是類似的情況,價值上升了100倍,帶動股價大幅上升。

投資失敗大多源於高估值

股市之所以會均值迴歸,正是因為:人們看好的東西,往往沒有那麼好;人們看壞的東西,往往沒有那麼壞。人心往往是很極端的,而股市正是是人類情緒的放大器。

我方才明白,為何芒格說,投資最重要的品格是,Ration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