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让你换老公!”无心之举,孩子却被“踢猫效应”传染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消极情绪	,从而产生的连锁反应。“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情绪传染。
 

在家庭生活中,这种效应的产生,有时候并不是爸爸妈妈们“有意”为之或是真的情绪不佳从而传递给孩子。很多父母大多数时候其实都能够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即使在外面受了委屈,夫妻间出现矛盾等等。更多的时候可能是爸爸妈妈们在无意间表现出来的情绪及伴随做出的一些行为举止,将不好的情绪传递给了孩子。

“妈妈,我想让你换老公!”无心之举,孩子却被“踢猫效应”传染

“妈妈,我想让你换个老公!”——我咋就“踢了猫”呢?你的坏情绪及行为也许很多时候都是无意之举!

事情是这样的发生的,猝不及防:

上周四的时候,女儿从幼儿园回来,照例让她看动画片,我去做饭做。老婆下班回来,饭菜做的差不多逐渐摆上了餐桌,我一边张罗让她们洗手准备吃饭,一边在厨房继续做收尾工作。

这时,意外出现了,家里养的两只小猫咪趁人不备窜上了餐桌,转头被我发现气的不行,这两东西越来越没规矩,马上冲过去打了小猫咪每只一巴掌,并愤怒的吼了它们两句。说巧不巧,正好被洗完手出来的老婆和女儿撞见,当时厨房的事还没忙完,我也就没有特别在意,一切显得跟平时也没有什么差别。

然而,事情却远没有结束,从吃饭开始,就明觉女儿状态有点不对,情绪也不太好。老婆看我的眼神也比较异样,明显在压抑这什么。整个吃饭的氛围都让我感觉有点不好。吃完饭,我正常收拾桌子、刷碗。老婆陪女儿在客厅玩,孩子明显情绪不好,玩玩具不开心就扔了,平时都是可以自己收拾好的;动画片也不专心看看,平时最喜欢的《苏菲亚公主》都提不起兴趣,那可是她一看就会哈哈大笑的动画片啊。稍有不满意就哭闹两声。我以为孩子可能又是没睡午觉,哭的吧。然而这个时候,我听到了女儿那句有点令我震惊的话:“妈妈,我想让你换个老公,爸爸好凶”!

“妈妈,我想让你换老公!”无心之举,孩子却被“踢猫效应”传染

这简直让我有点莫名其妙,虽然我承认自己是个急脾气,有时也会批评女儿,但作为女儿奴,对女儿宠爱的程度绝不亚于孩子妈妈和姥姥。我立马放下手里的活,跑过去问咋回事。原来,是我刚才的情绪及伴随的行为举止影响到了女儿,既让她感到害怕自己会遭到同样的对待,又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只能选择在我面前沉默,然后偷偷的跟妈妈讲倾诉,并表现出情绪不好,哭闹的举动。这要不是被我偷偷听到,老婆也严肃的批评了我,还真不知道会跟孩子产生什么样的隔阂,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呢!今后再做出这种不经意间的举动,恐怕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了。

别以为只有明显的大吼大叫、情绪发泄会“传染”给孩子并造成影响。爸爸妈妈经常无意“踢猫”产生的并不指向孩子的坏情绪,负面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同样不可估量

  • 使孩子感觉爸爸妈妈言行差异,自身形象在孩子心中遭到破坏,亲子关系疏远。虽然这种无意间的举动,有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或直接的后果,除非爸爸妈妈有一方极其敏感能够捕捉到孩子的微妙变化或是像我女儿一样有明显的异常反馈行为。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忽略,孩子的敏感性足以使他们在心理埋下“早晚有一天会轮到我”的种子,纵然爸爸妈妈发泄的对象并不是孩子本身而且平时对也很少发生吼叫,打骂的情况。从而导致孩子有意的躲避存在相应行为的爸爸或妈妈(这种行为,爸爸们肯定是占多数的)。爸爸妈妈们这种言行差异,长久树立的和蔼可亲“人设”会一点点崩坍,慢慢的亲子关系也会开始疏远。这有点类似于夫妻关系与亲子的关系的关系(有点绕嘴),只是这种情况来的没有那么猛烈而已。
  • 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不足或是情绪不稳定,甚至喜怒无常或是长大后会经常以无意为之作为借口导致推卸责任。父母的情绪波动对孩子情绪、性格的影响,大家应该都了解的比较多了。然后,爸爸妈妈这种不经意间的行为并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会使得孩子也做出同样的举动。“我不是有意的”、“我又不是故意的,别那么小气”等等慢慢变成孩子的口头禅并伴随孩子的一生,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或是在被父母镇压的过程中引发其他问题,或是孩子慢慢变成责任感不强的人。
“妈妈,我想让你换老公!”无心之举,孩子却被“踢猫效应”传染

“妈妈,我想让你换老公!”无心之举,孩子却被“踢猫效应”传染

  • 怯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需求等等,并压抑自己使得情绪无法宣泄,导致可能交际障碍,甚至开始性格孤僻。相信大家应该都明白或者是也看到过相关的内容,只不过明显的“故意”的行为,对孩子影响更快;爸爸妈妈无意的“踢猫”,孩子的行为反馈会来的稍微慢一点,更不容易被发现一点。
“妈妈,我想让你换老公!”无心之举,孩子却被“踢猫效应”传染

降低“踢猫效应”的影响,避免无意间踢猫效应对孩子的影响,爸爸妈妈们最好这么做

一、在孩子面前,爸爸妈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情绪及行为举止。

网络中充斥的各种育儿理念使得爸爸妈妈都知道要尽力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言行举止。然而,我要说的是:

这还不够。无意间的举动更要多加小心,在孩子面前,精神要时刻紧绷,就像那天我家发生的情况一样。比如有些爸爸妈妈开车时无意间的“路怒言语”等等,其实都是下意识的影响。家长们即使是假装“好爸爸”“好妈妈”,也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让孩子看到过于狂暴一面的家长,夫妻间更要时刻警惕相互提醒。

“妈妈,我想让你换老公!”无心之举,孩子却被“踢猫效应”传染

二、爸爸妈妈相互监督,相互救场做好分工。意识到“踢了猫”第一时间与孩子交流并疏导孩子情绪帮助孩子发泄,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宣泄并受到“感染”时,能够自己表达出不满或通过行为展现出来,当然最好不过,这样爸爸妈妈也能够及时处理,就像这次我女儿的表现一样。然而,大部分的孩子,孩子大部分时候在并不会表现出什么的时候,就已经受到了“感染”、埋下了种子。这就需要爸爸妈妈平时多多相互监督,做好引导孩子工作的分工。出现问题的一方及时收敛情绪,没有问题的一方一定要立刻制止并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夫妻配合消除影响,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别让种子继续发芽生长

三、在孩子面前,爸爸妈妈无论是情绪还是行为,尽量都要保持保持一惯性,哪怕是相对真实的自己。

脾气再好的人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也需要情绪宣泄的出口,而家里往往是大家最容易展现真我的地方,有些父母或是出于对孩子的宠溺,或是为了使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及行为,在孩子面前“伪装”成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样子。他们通常通过“路怒”、网络,避开孩子或者是本文重点分析的无意间情绪行为进行宣泄等等。然后,这种情况的经常出现,一旦被孩子感受并了解,很有可能使得孩子产生错乱感:我的爸爸妈妈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对有些人特别温和,而有时候去显得那么吓人?因此,父母言行举止一惯性的,也能够很好解决掉这种无意间“踢猫”时间的发生。更极端一点,如果爸爸妈妈们不能做到长期“伪装”不露馅,我反倒更希望大家真实一点,该哭哭,该笑笑,该发脾气也别太控制,只要不是语言暴力,人格诋毁等等就还好。这样做起码问题更容易暴露。暴露的问题通常更容易解决一些,就像身体生了病,早点发现治疗起来更有针对性一样,最怕就是隐患或是不知道到底哪病了。

四、无意也不是借口,给孩子道歉并不丢脸。

爸爸妈妈们如果发现确实是自己出现的问题,哪怕是无意之举对孩子产生了负面影响,即使作为家长是也要学会向孩子真诚的道歉,千万别等到种子发芽的那一天。这样做不但能挽回相应的影响,还能够快速的使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并增进亲子关系。给孩子道歉并不丢脸!

“妈妈,我想让你换老公!”无心之举,孩子却被“踢猫效应”传染

结束语:

事情发生后,我第一时间向女儿说了对不起,并表示爸爸一定顶会注意自己的情绪及言行。父母与孩子相处真的需要谨小慎微,谁知道什么情况就会给孩子的身心、成长埋下隐患,甚至让孩子越来越远离你呢?

大家有啥实际感受或经验,分享到留言、评论,我们共同学习!

如果您觉得还不错,期待您的关注、评论、留言、私信交流。

我是一个为照顾女儿而辞职的全职菜鸟爸爸,也是一个十年教育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专注育儿和家庭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