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中的这个中国士兵是谁?意外地登上了美媒头条

一、头顶钢盔的小士兵何许人也?

今天故事围绕一位令人感激而钦佩的美国人展开。结识他,从这张照片开始吧。

此相片令人不陌生,各类中国抗日战争史的报道、书籍中的插图,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可不管何时,不管看过多少回,带给人们的震撼依然猛烈。

他头戴钢盔,神情刚毅,眉头微蹙,目光炯炯,热血男儿,军人气质,民族脊梁。

相片传出的讯息冲击了每位读图人。我曾数次用他配图,却不知道小战士姓谁名谁?

今日又是一番扒拉,仍未果。幸运的是,寻出这照片的作者,美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

作品首次亮相在1938年美国杂志《生活》的5月期刊封面上。

名为“保家卫国的中国小战士”。

相片中的这个中国士兵是谁?意外地登上了美媒头条

(钢盔小战士)

注:中国15岁小战士,坚定的眼神中透露出刚毅和倔强,卡帕摄于武汉战役。

原来,相片中目光炯炯的中国战士竟是一个尚未成年的武汉守军。

管窥蠡测,罗伯特·卡帕一图告知天下,中国人抵御外侮的抗战精神岿然如磐。

中国军人血战到底,视死如归。他们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亦有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英雄气概。可这相片如何来的呢?

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此图的作者卡帕。

二、罗伯特·卡帕是谁?

传奇的卡帕是匈牙利裔美籍摄影记者,生于一个犹太家庭。

少年的卡帕同学并非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成绩平平,追女孩倒有一手。

相片中的这个中国士兵是谁?意外地登上了美媒头条

(卡帕和塔罗)

他既浪漫又不安分,具有冒险的精神。青春年少期的他一直过着动荡不安的日子。

18岁误当左派危险分子被抓捕入狱,出来后远走他乡去了德国。

为生存,他在一家杂志社打杂,在那里,卡帕接触到最初级的摄影学习。

1933年,希特勒上台,卡帕为避法西斯迫害,又流浪到巴黎。

在最浪漫的国度,他遇上了生命里最重要的女子--格尔达·塔罗。

塔罗出生书香世家,是一位美丽、智慧,通晓6国语言的才女。很快2人共浴爱河。

1936年,西班牙内战中,战地记者卡帕拍摄的作品《士兵之死》首次声振寰宇而名扬天下。

卡帕事后回忆说:当年,镜头中倒下的23岁的小士兵和30多个战友蹲在战壕里。

敌军不停扫射,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不断发起冲锋,如割韭菜般一茬茬的倒地牺牲。

相片中的这个中国士兵是谁?意外地登上了美媒头条

(卡帕)

在第3次冲锋时,卡帕手举相机按下快门。

他有一句至真名言“若你的相片拍的不足够好,只因你靠的不够近”。

二战中,他的相机,跟冲在前线的枪离敌人的距离一样近。

他在镜头里定格的那一瞬间,拍出了闻名于世的相片,卡帕这个名字一时间轰动新闻界。

他说:“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拍出的相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发展。”

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生于战争年代,冒生命危险坚持用自己的相机揭露真实的战争。

请大家记住他的名字:罗伯特·卡帕( Robert Capa)。

三、抗战期冒生命危险拍激战正酣的中国。

卡帕是美国《生活》杂志记者,他是盟国认同的唯一美媒记者。

相片中的这个中国士兵是谁?意外地登上了美媒头条

(卡帕)

1938年,准许他踏上中国拍抗日战争,一待就是半年。

期间他拍国之政要、拍中国军击落敌机后的欢呼。

拍重伤的战士、失了孩子的老人,黄河决堤百姓们的乞讨。

最震撼的,就是武汉战役前在汉口拍到了这名不满15岁的“中国钢盔小战士”。

战火硝烟中,卡帕用生命拍摄一幅幅珍贵的台儿庄战役相片发表在美国《生活》杂志上。

配图如是说: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名字有许多,如凡尔登、葛底斯堡、滑铁卢......

今日又多了一个新名--台儿庄,一次胜利让它变成了中国最出名的小城镇。

卡帕的镜头里,有中国军队英勇抗战的画面,有人民踊跃支援前线的画面。

有日军的侵略罪行。在汉口,少年高喊抗战口号的游行画面中。

相片中的这个中国士兵是谁?意外地登上了美媒头条

(卡帕镜头下的宋美龄)

非常醒目的是孩子们手举小旗,上面大大的中国字“不死”2字。

武汉战役,卡帕锁在镜头中日军空袭武汉后的千疮百孔。

他向世人展示中国同仇敌慨百折不挠,屡战屡败仍屡败屡战的顽强精神。

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抗战。4月5日,卡帕来到台儿庄杨家楼指挥部。

一中国指挥官告诉他,日军训练、装备都强于我军。

可到了巷战,“大炮不及手榴弹有效,手榴弹不及大刀,我军制胜之法唯有贴身肉搏。”

一寸山河一片鲜血,卡帕真实、鲜活的表达了中国抗战的艰辛,进而赢得国际的支持。

今天,珍贵的相片带中国人重温当年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时刻警醒我们铭记历史。

四、卡帕和爱人塔罗的归宿,让人很悲伤。

相片中的这个中国士兵是谁?意外地登上了美媒头条

(卡帕拍摄爱人塔罗)

回过头来再说说他的爱人塔罗。

1937年7月25日,从前线返回的路上,被战火波及身受重伤,送医院的途中停止了呼吸。

在西班牙战场上拍摄的她不幸香消玉损。

于一名战地记者而言,每拍摄一张相片,都是用生命做赌注。

塔罗的离开令卡帕悲痛欲绝,痴情的他萎靡不振,抑郁症也找上了门。

从此,卡帕再无喜欢的女人。他随身装着塔罗生前的照片。

碰到认识的人就说:“她是我的未婚妻”。可无人知道,他的爱人已逝。

随着二战的全面爆发,“冒险家”卡帕又一次登上驶向战场的船,那年,他31岁。

1944年,卡帕是首个登上诺曼底的摄影记者。

相片中的这个中国士兵是谁?意外地登上了美媒头条

(卡帕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

他的相片“能闻见火药的味道”“可感受炮火在耳边爆炸时天地的颤动。”

他就是一位手握特殊兵器的冲锋战士、出生入死的影像战士。

看他的作品,仿佛听得见子弹疾飞、炮声隆隆。

一生最恨战争的他时时刻刻试图唤醒人们的良知,不要再彼此杀戮。

十年后,穷困潦倒的卡帕再次与美国《生活》杂志签约,到越南做印支战争报道。

拍摄任务临结束之际,卡帕略微遗憾的跟同行记者说:“缺一个炸碉堡的镜头”。

他独自深入补拍,没多久,在一支士兵行军草丛中的场景时,身边一声响雷。

记者同行叹道:“这小子够幸运,想什么就来什么,又拍到好照片了!”

然而,一刻钟后,同行找到他时,卡帕血肉横飞。此次误踩了地雷。

他左手紧握相机,右腿已飞出了1英尺的距离。卡帕的生命永远定格于41岁。

=================

文献参考《失焦 卡帕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