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統治經驗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無人能及的,五千年的文明史也可以理解為治人史,其治人的精深獨道,往往能讓人痴迷不已。
忠孝仁義固然是錦上添花,但虛偽之術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國歷史上,似乎沒有哪一個君王敢公然扯起反對仁義道德、崇尚虛偽奸詐的旗子,即便被稱為“奸雄”的曹操,也未敢貿然做皇帝,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已,說到底他還是懼怕道德和正統與論的力量。
然而,統治者們卻又不得不為了自己的利益暗地裡幹一些道德敗壞、殘忍無情的事,於是虛偽就成了他們的庇護傘,他們既不擇手段地達到了目的,又樹立了無可非議的正面形象。
史書上最早記錄運用虛偽之術達到目的的大概是春秋時期的鄭莊公了,雖然是虛偽之術,但是鄭莊公卻善於包裝,反而令這件事成為了他譽滿天下的美談,以至於迷惑了不少人。這個事就是“鄭伯克段於鄢”。
《春秋》在記載這件事的時候,極其明確地確定了這件事的社會倫理方面的性質。鄭伯,是指鄭莊公;段是指鄭莊公的胞弟共叔段;鄢是地名。在這句話裡,最有學問的用字是“克”,本來君主殺臣下,用“徵”、“伐”、“討”、“誅”等字均可,唯有這“克”字,既表現了平等對敵,又表現出高明的手段,鄭莊公本可事先警告或者事後光明正大地討伐他的弟弟,但他卻陰設陷阱,沽名釣譽,其陰毒虛偽因“克”字而躍然紙上了。
可能有人會為鄭莊公鳴不平,難道弟弟謀反,哥哥還不能還手了?
哥哥自然可以還手,但他錯在有二:其一,也是最顯而易見的:做為公叔段的親哥哥,你有義務提醒弟弟注意自己的言行,但他沒有做,任由弟弟胡作非為,有故意引誘弟弟犯上作亂之嫌;其二,則是最關鍵的,鄭莊公並沒有正大光明的討伐弟弟,而是通過設下陷阱來殺死弟弟的。可能有人會理直氣壯地說,笑話,兵不厭詐,只能怪公叔段自作自受。
這種言論放在當下確實沒問題,即便是在唐宋時代也是說得過去的,但是放在春秋時期就顯得不道德了,為什麼如此說呢?
我們都知道,春秋時期名義上尚屬於周天子的領導,只不過這個時期,周朝已經無法統御天下了,周朝的禮樂制度也開始遭到了破壞,傳統的道德也遭到了踐踏(鄭莊公就是其一)。
那周朝的禮樂制度是如何的呢,總結一下,就是君主及貴族壟斷了一國行為規範的解釋權,以貴族及君主的個人意志來取代法律的作用。
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法律非常匱乏,作為君主或者貴族,要以身作則立表率,你的言行並不僅僅是你的個人行為,而是代表整個國家的道德規範。
如此再來看鄭莊公,你這種假仁假義、故設陷阱殺害弟弟的行為不就是在助長國家的道德風向向著偽善發展嗎,長此以往,豈不天道淪落,走向滅亡嗎?
與鄭莊公一樣,還有個人也是貴族出身,非常有名,他的一個事跡甚至還入選了教科書,被後人稱讚。但實際上,這個人就是個十足的小人而已,此人就是曹劌。
《曹劌論戰》是我們中學課本中的一篇文章,講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和齊國的長勺之戰。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
好多學生都不明白這篇文章究竟講的是什麼,為什麼齊軍稀裡糊塗的就打敗了,為什麼齊軍不一鼓作氣殺向魯軍呢?
這篇文章實際說的是春秋時期的戰爭禮儀,在那個時代,參戰是隻有貴族階層才能享有的榮譽,最低也要是個“士”,平民和奴隸是沒有資格參與戰鬥的,這就是“戰士”這個詞的由來。
既然是貴族之間的戰爭,自然也就需要禮儀,這是周朝君主和貴族們一直力挺和恪守的,只不過被曹劌這個小人利用了而已,所以說,曹劌是不配為貴族的。
再後來為擴充兵員,秦國首先實行了徵兵制,平民和奴隸也都能參與戰鬥了,這是平民和奴隸們夢寐以求的,因為只有通過參加戰爭,他們的命運才有可能得以改變。
秦國的徵兵制大大的提高了兵員的數量和戰鬥力,從而所向披靡,統一了六國。
說到這,大家可能對春秋時期的禮儀就有了初步的瞭解了,其實春秋時期的各種禮儀非常多,有些禮儀我們現代人能夠理解,有些我們則不能理解。
比如,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我們就能理解。
不鼓不成列,也就是在對方擺好陣勢前不能進攻別人,這個我們就不能理解了。
再有就是如果兩人爭鬥有人受傷,受傷的這個人不能再被攻擊第二次,這個也是我們不能理解的。
最後再說一個,就是如果對方逃跑不可以猛追,即使追趕也最多隻能追趕五十步,也就是說逃跑的人只要跑出五十步就可以了,這個也是五十步笑百步這個典故的歷史背景。
周朝為什麼會有這種我們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的禮儀呢,我們不在本章討論,本章只討論鄭莊公。
有人可能還想為鄭莊公辯護,我們暫且不急,待我們看看他後來做的事,他的面目也就更加清楚了。
鄭莊公因忙於自己的事務,很長時間沒有去洛邑了,忽然聽說周平王有不用他做朝廷卿士的意思,就趕忙跑到洛邑,去向周平王辭職,說自己本來沒有什麼能力,只是靠祖上對王室的忠誠,才被收留在朝廷裡當差,所以希望能准許辭職。
周平王本打算用虢公忌父當卿土,但不知怎麼走漏了風聲,給鄭莊公來了這麼一手,弄得周平王十分難堪,矢口否認有過更換卿士的打算。越是否認,鄭莊公就越是說自己的能力趕不上虢公忌父,弄得周平王差點給鄭莊公下跪。
後來,周平王實在沒有辦法,就說如果鄭莊公不信他的話,就讓自己的兒子太子狐到鄭國去做抵押。周平王的臣下們覺得讓太子做抵押也太不公平了,但又害怕鄭莊公,就提出讓平王和莊公的兒子相互交換做人質,鄭莊公居然就真的答應了。
太子做人質,這是中國開天闢地以來的第一次,這也使周朝的臉面蕩然無存。下臣質押君主的兒子,更是大逆不道,在當時看來是絕對違揹人臣之禮,大逆不道的。他這樣做是否出於歷史的必然或者是否合理姑且不論,但依當時的觀念看來,絕對是不符合傳統道德觀念的。因此鄭莊公不是一個仁義之人,是確定無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