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陶瓷是我們先民的偉大發明,在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輝煌位置,以致英語以CHiNA(瓷器)稱謂中國。自商周之原始青瓷發端,至東漢時已燒製出成熟瓷器。凝聚了無數工匠的智慧與汗水。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發展至大唐時,出現了瓷器生產的第一次高潮。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即為明證。南青指瓷器鼻祖之越窯青瓷器,“瓷秘色”為其頂峰。北白則指邢窯白瓷器。白瓷的生產成功是瓷器史上劃時代事件,有確鑿證據的白瓷生產於北齊,到唐代時白瓷完全成熟,類銀似雪的邢窯白瓷也成了唐王朝的貢品。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北齊範粹墓出土早期白瓷

定窯是繼邢窯之後出現的又一生產白瓷的名窯,至趙宋時,位列五大名窯,並且是五大名窯中唯一生產白瓷的名窯。在崇尚“天青”的趙宋,定窯能突出重圍,列居五大名窯,其成就可想而知。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宋定窯梅瓶,旋削痕明顯,有垂流,胎薄俏,釉潤澤,器型典型少見,十分珍貴

一 曙光初顯

定窯的生產最早可追溯到唐中期。窯址在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轄區內,曲陽縣宋屬定州,故稱定窯。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嚴格地講,唐代應稱曲陽窯,現從俗通稱定窯。唐代定窯一開始並不生產白瓷,而生產青、青黃釉及黑釉瓷。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青釉雙系罐 唐

早期胎質灰白,胎釉之間有一層化妝土。施釉不及底,有明顯流釉現象。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唐 定窯 黃釉長頸瓶

唐代定窯制瓷工藝的一些特徵延續到了宋代,象明顯的修胎旋削痕,流釉即淚痕現象等,只不過到宋代時更精細,更鮮明而已。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後來定窯學習摹仿邢窯生產白瓷,青出藍勝於藍,邢窯衰敗之際,定窯卻強勢倔起,自晚唐迄元,獨自擔當了精細白瓷的生產,成就了白瓷生產史上空前絕後的傳奇。

二 鋒芒初露

至遲到晚唐五代時,定窯白瓷已比肩邢窯。完全掌握了精細白瓷的生產技術

,超越邢窯而一躍成為市場的新寵,刻有“官",“新官”款的精細白瓷滿足上層社會甚至皇宮內廷的需求便是證明。此時的精細白瓷產品,胎色不再泛灰,潔白細潤,質地堅薄,瓷化程度極高,薄壁透影白瓷多見,光潔瑩潤的釉水白中閃青,器多無紋,裝飾技法主要有簡潔的劃花和印花,及仿金銀器的推捏、按壓等手法在器口做出花邊或在器身壓出瓜稜狀裝飾。器型有盤、碗、罐、爐、缽、壺、杯、等,瓶類少見。造型典雅規整,大方穩重,呈現出高貴的名窯氣質。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五代 新官款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晚唐五代刻銘文寬圈足碗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晚唐五代鳳首壺 頸腹部飾三組弦紋裝飾。

三 走上輝煌

(一)風格初成

經歷了晚唐五代由摹仿開始的生產高峰,定窯瓷器生產經過長期摸索發展,工藝精進,造型和裝飾技法有了創造性的發展,形成了自己風味獨具的風格。器型豐富多樣,瓶類器物增加。胎土淘洗精細,胎色潔白,胎體更趨堅薄,透影效果明顯,外腹多有明顯刀削痕,修坯、輪制痕跡明顯。這些特徵就是後世鑑賞家津津樂道的所謂“竹絲刷紋”或“竹絲刷痕”。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在過去很有效果的鑑定手段現已漸漸失去效力,仿造者已能做出。但多看多學,熟習了真品定窯的這些特徵後,便能發現仿造者的破綻。因為一個“仿”字決定了仿造者很難擺脫仿製的束縛而達到自然而然的效果。到代定窯的修胎旋削痕跡是古代工匠嫻熟的操作無意之間留下的印跡,時隱時顯,釉水薄的地方才比較明顯,有時需側光詳審,才能發現,而現代仿造者為突出此特徵,弄巧成拙,就顯得過火了。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北宋定窯深腹碗 可明顯看到修胎痕跡

從北宋早期開始,定窯制瓷的理念開始轉變,非常重視器物的裝飾效果。從中可明顯看到越窯、耀州窯的影子。偏刀深挖,刀法犀利,頗具淺浮雕效果。和同期著名窯口一樣,多重蓮瓣紋成為主要常見紋飾。此期定窯的紋飾除顯得整飭莊重外,還沒有自己獨具之風貌。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北宋 白釉“官"字款刻花蓮紋碗

(二)登頂輝煌

到了北宋中晚期,定窯魅力獨具的工藝和藝術風格已然成形,釉色也由早期白中泛青轉變為白微泛黃,即俗稱的牙白色(柴燒換成煤燒所致)。胎質細膩潔白,胎體堅薄俏麗,釉面勻淨瑩潤,似玉非玉,再加上精美絕倫,典雅深峻的刻花、印花,使定窯風靡大江南北。“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臣庶通用之”,大文豪蘇東坡也讚譽有加,“定州花瓷琢紅玉"。此時的定窯,經過歷代窯工的智慧汗水付出,再加上皇家的重視,也許還有士大夫階層有意無意的參予,終於走向白瓷製造的顛峰,完成了一代名窯神奇的蛻變,列五大名窯而彪炳千古,名垂青史,成了公私收藏的“逐鹿"之作。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宋 白釉刻花蓮紋龍首流淨瓶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宋 定窯白釉刻牡丹紋龍流有蓋水注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局部 可見斜刀深峻刀法,積釉處泛黃,區部有自然開片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獸紐蓋。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底足

四 繁盛發展

金代宋入主北方,遷都於燕(今北京),定窯所在地中山府(宋定州)正處在金政權統治中心地帶。北宋中晚期完全成熟的刻印花技藝得到繼承發展,覆燒裝燒技術的成熟,也使定窯的擴大生產能為可能。但也因為大批量、標準化生產的原因,金代定窯雖不乏精品力作,但整體質量相比北宋有所下滑。刻花減少,印花器大量增加。而精美絕倫的印花器正是有金一代定窯生產的主要面貌和特色。此時的定窯達到了“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天下不分貴賤皆通用之的普及程度。定窯的生產量達到了歷史的高峰。而一種白釉褐彩器的生產則是金代對定窯生產的創新貢獻,別有一番審美趣味。

顏色天下白一一定窯簡述

國外館藏定窯白釉褐彩纏枝花卉紋嘟嚕瓶

關於定窯的分級鑑賞要點,明曹昭《格古要論》說的很清楚,茲錄於此,不再綴述,讀者諸君熟讀細玩,自能體會。“古定器俱出北直隸定州,土脈細,色白而滋潤者貴,質粗而色黃者價低,外有淚痕者是真,畫花者最佳,素者亦好,亦有繡花(印花)者次之。宋宣和、政和間窯最好,但難得成對者。”

物盛極而衰,這是自然之理,沒有例外。定窯到元代時已完全式微,雖間有生產,已乏善可陳,至明代則歇菜矣。一代名窯至此淹沒於時間無常之河,令人扼腕。幸定窯之器相比其他名窯,器物流傳猶廣,出土頗豐,我輩眼福可飽,應深感恩歷代無名大匠之智慧汗水付出,則幸甚至哉!

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