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義在於值得自豪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要有【...

人生的意義在於值得自豪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要有【...

生存的第一定律是:沒有什麼比昨天的成功更加危險。 ——未來學家托夫勒

在1998年亞馬遜致股東信裡,貝索斯說:We want to fight entropy(我們要對抗熵增)。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一個企業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有變得渙散化、官僚化、失效化,甚至滅亡的傾向。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生命力才會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科學家薛定諤在《生命是什麼》一書講到:一個生命有機體無時無刻不在增加熵,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

他們都在談論熵,要對抗熵增,那,到底什麼是熵呢?

什麼是熵 ?

熵(Entropy,中文讀shāng),來源於物理學熱力學第二定律。

當一個非活系統被獨立出來,或是將它置於一個均勻環境裡,所有運動就會由於周圍各種摩擦力的作用很快停頓下來。

電勢或化學勢的差別會逐漸消失;形成化合物傾向的物質也是如此;由於熱傳導的作用,溫度也逐漸變得均勻。

由此,整個系統最終慢慢退化成了毫無生氣、死氣沉沉的一團物質。

人生的意義在於值得自豪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要有【...

當系統達到被物理學家們稱為的“最大熵”,這是一種持久不變的狀態,其中再也不會出現可以觀察到的任何事件,歸於死寂,之於宇宙又稱為“熱寂”。

熵代表了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或者說是無序程度

系統越無序,熵值就越大;

系統越有序,熵值就越小。

所以,熵越低代表著系統越具有活力,相比於非生命體,生命體的熵在自然界中是非常低的,這也是為什麼科幻作家劉慈欣稱有智慧的生命體為低熵體

熵定律,它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個法則,化學家阿特金斯曾將它列為“推動宇宙的四大定律”之一。

它是物理學家心目中無比堅定的一個信仰,連引力公式都可以改寫,但熵增定律卻從未被違反。

張首晟教授認為,人類的知識再往前推進,牛頓力學可能不對,量子力學可能不對,相對論可能也不對,但信息熵的公式卻是永恆的。

熵增(趨於無序、靜止與消亡)是自然界默許的發展方向。

每週開始,我們都會把辦公桌、書桌收拾得乾淨整潔,可一到週末,我們就會發現桌子又亂成一團,很令人懊惱,這就是熵增。

人生的意義在於值得自豪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要有【...

我們從小學習各種知識技能,使我們從懵懂無知的狀態,逐漸對這個世界產生各種認知,這就是最初的對抗熵增

將熵增應用到宇宙發展中,會發現:

如果我們的宇宙之外什麼都沒有,也沒人向宇宙輸入能量,最終結局就是走向徹底的無序,即死亡,這就是宇宙熱寂說。

將熵增應用到企業管理中,會發現:

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如果沒能有效對抗熵增,企業就會在默然中走向死亡。

將熵增應用到人生軌跡中,會發現:

如果不去對抗熵增,我們的生命力就會在封閉系統內或平衡狀態中逐漸變得毫無生氣、死氣沉沉。

這不禁讓人想起一句扎心名言:“很多人20歲時就已死去,到80歲才埋”。

熵增是自然發展的法則,我們應該停止對懶惰抱怨,藉助科學,瞭解熵,對抗熵增

培養對抗熵增的大腦

熵增定律如此普遍適用,引起了多方精英們的重視,怎樣才能對抗熵增呢?

科學的答案是——耗散結構

這是比利時物理化學家伊里亞·普里戈金提出的理論,他也因為這個理論而獲得了197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耗散結構,又叫非平衡有序結構。通過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閾值時,通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

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

耗散結構有兩個最為重要的特性:

一、開放性;

二、非平衡。

當一個系統具備了“耗散結構”後,它就能夠有效對抗熵增。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大腦是我們的總指揮部,對抗熵增的終極方法就是需要科學用腦,給自己培養一顆具有耗散結構的大腦

人生的意義在於值得自豪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要有【...

開放性

一個孤立系統的熵一定會隨時間而增大,當熵達到極大值時,系統就會達到最無序的平衡態,孤立系統絕不會出現耗散結構。

因此,耗散結構一定產生於開放系統,它必須存在著由環境流向系統的負熵流,而且能夠抵消系統自身的熵增,只有這樣才能使系統的熵減小,有序度增加。

那,什麼是我們大腦的負熵流呢?

那就是新信息,新的知識、新的環境、新的技能、新的挑戰。

一場電影、一次旅行、一本書、還是一次交談,你都能從中探索到新鮮的信息、知識或智慧。

這一點正好跟促進BDNF分泌的其中一個條件契合!(等會,啥是BDNF?)

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神經生長因子家族中的重要一員,它能促進神經幹細胞發育,神經細胞生長,促進髓鞘變粗,防止神經元受損死亡、改善神經元的病理狀態、促進受損傷神經元再生,主要分佈在大腦以及身體各個神經系統周圍,通過BDNF基因表達產生。

人生的意義在於值得自豪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要有【...

(BDNF分子結構)

簡單來說,它能讓我們

  • 大腦神經變得更健康
  • 思維速度更快(增粗髓鞘,提高神經信號傳遞速度)
  • 學習效率更高
  • 長期記憶力更好

這個基因每個人都有,科學家們已 證實缺乏BDNF基因是致死的。

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在接觸新信息刺激的時候,會提高BDNF的分泌水平,以提高對新事物的記憶能力,提高身體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所以,我們想要更健康發達的大腦,就應該保持開放心態讓自己接觸更多的新信息。

同時,根據科學研究還表明,這一前提就是得自願,否則適得其反,如果學習過程在巨大的壓力下進行,會引起身體發生抗壓反應,分泌皮質醇!(等會,啥又是皮質醇?)

皮質醇——壓力荷爾蒙,一種幫助人體快速調動能量應對外部環境壓力的應激激素。

人生的意義在於值得自豪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要有【...

(皮質醇分子結構)

少量皮質醇與腎上腺素共同作用,調動能量應對外部環境的危險,幫助產生短期情緒記憶,這在條件惡劣的古代,對保證生存有著重要意義

但,大量產生皮質醇反而會抑制記憶,超負荷時甚至毀壞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破壞記憶,長期在偏高水平會損害海馬體,影響長期記憶能力,進而影響學習能力

壓力會讓我們產生皮質醇,但慢性壓力下長期提高皮質醇的分泌會使神經元遭到損害,使大腦進入一個生理性的封閉應急狀態,很難學習接受新事物。

這也說證明了為什麼不要再用逼迫的方法去讓孩子學習,因為這樣的學習效率非常低。

在壓力下,皮質醇只能讓大腦產生短期記憶,所以就算逼著當時完成了學習任務,但是沒有形成長期記憶,很快又會把學到的知識忘掉,學習效率非常低

(已當家長的同學們要拿小本本記好啦)。

想要保持大腦開放,就得通過新信息對大腦進行鍛鍊,給對抗熵增提供物質基礎,保持主動求知,擁抱變化。

非平衡

遠離平衡態是耗散結構的第二個特點。

平衡態是指沒有外界影響條件下,熱力學系統的各個部分宏觀性質在長時間裡不發生變化的狀態。

耗散結構的提出者伊里亞·普里戈金認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那什麼是大腦的平衡態,我們應該怎麼遠離大腦的平衡態呢?

美國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尼曼指出,我們的大腦在思考的時候有兩套系統組成,一套為快思考系統,一套為慢思考系統。

這裡簡單解析一下快思考、慢思考。

快思考:比如在一群人中,你可以輕易認出你的父母、朋友;遇到樓梯自然會抬腳向上走,這類不需要花時間直接通過類似於記憶形式快速自動完成的思維方式被稱為快思考。

慢思考:比如計算出68*123的結果,解答從學校、公司走路回家與坐車回家需要多花多少時間等,這類需要花時間來思考才能得出結果的思維方式成為慢思考。

生活中大部分時間,我們的大腦都處於快思考中,因為快思考可以幫我們節省能量,但過多的快思考會讓大腦進入自動駕駛的狀態,讓大腦達到平衡狀態,熵在大腦中不知不覺增加。

那加入慢思考,每天給自己安排需要思考的工作是不是就可以阻止大腦出現平衡狀態了呢?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一定量重複類型的慢思考會逐漸變成快思考,這就是我們的學習過程,學習的本質就是通過有規律的慢思考訓練逐漸變成快思考

隨著訓練的時間越來越長,陌生的快思考也會由剛開始的不適慢慢變得適應。這就是美國心理學家諾爾·迪奇提出的著名的行為改變理論。

人生的意義在於值得自豪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要有【...

舒適區,代表的是對你來說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務,自己可以處於非常舒適的心理狀態。

學習區,代表的是那些對你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於太難受的工作、學習、思考。

恐慌區,代表的是超出你能力範圍太多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崩潰以致放棄學習。

如果我們的大腦長期處於舒適區,適應了溫水環境,就會被外部瞬息萬變的環境漸漸拋離。

曾經稱霸達十幾年的手機帝國諾基亞,就因為長期處在舒適區中,自我封閉,成長逐漸緩慢,最終市場被後來的安卓系,蘋果系手機廠商侵蝕殆盡,失去霸主地位。

可是進入舒適區通常是不知不覺的,有沒有什麼簡單的辦法,判斷自己的大腦是否進入舒適區呢?

當然有,那就是傻瓜指數。

所謂傻瓜指數,就是從當下這一刻開始,想想過去多長時間的自己像個無知的傻瓜。

比如:你覺得2年前的自己很傻,像個傻瓜,那你的傻瓜指數就是2年,如果覺得1年前自己是個傻瓜,那就是1年。

傻瓜指數越小越好

,如果你覺得自己1個月前是個傻瓜,證明過去的這個月裡面你刷新了認知,恭喜!你的抗熵增能力很強。

但,如果你覺得自己一直都挺聰明,那就得注意了,很可能你現在就正在自動駕駛中。

當我們發現自己進入舒適區太久之後,要遠離非平衡,遠離舒適區,最好的方法就是設立循環成長目標

循環就是持續不斷,簡單來說就是保持持續不斷的成長。

人生的意義在於值得自豪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要有【...

成長目標就是那些能讓我們能獲得新技能,或者大幅度,甚至可以發生顛覆式發展的追求目標。

大腦可塑需要的週期較長,成長目標應該是時間較長,並且帶有質變性質,不是重複單純的小幅度量變,只有促進質變的追求目標才是成長目標

學習一項新的語言;從普通員工發展成組織管理者;把業務範圍從市拓展到省,這些都是成長目標;

2007年,IPOD佔蘋果公司收入的50%以上,iTune佔74%的市場份額。按理說這正是一個產品如日中天之時,正常人的思路肯定是要繼續做這個產品,用它好好賺錢。

可是喬布斯卻在這個時候決定要做iPhone,經過幾年的努力,在2012年的時候,iPhone佔到了蘋果收入的58%,利潤佔到了70%,喬布斯帶領的蘋果就是這樣一個不滿現狀,循環成長的傳奇公司。

那,定目標的意義在哪?這是聽過最好的回答。

有一天,比爾·蓋茨的爸爸讓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同時在紙上寫下一個對自己人生最有幫助的詞,兩個人寫之前沒有過任何溝通,但兩個人寫了同一個詞:專注。

是的,專注是每個成功者身上都有的一個共同的要素,也是科學用腦的關鍵,一個人是否精神內守的重要標準。

只有專注,才能最大的效率發揮我們的腦力,讓大腦遠離平衡態。

設定目標就是讓大腦進入專注最好的方法。

通常對於成長目標我們需要逐步分解,制定成若干個短期目標,這既可以反過來檢查成長目標是否可實現,也可以更有效率的專注於行動。

人生的意義在於值得自豪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要有【...

在BDNF這類神經營養因子的協助下,成年人的大腦一樣具有可塑性,學習永遠不晚,專注成長目標賦予大腦可塑性以意義,讓大腦遠離平衡態。

當一個人或組織進入舒適區時,就是失去成長目標的時候。唯有不斷的設立成長目標,每到達一個目標,就再接在勵尋找新的起點,讓自己保持在學習區,甚至恐慌區,就能對抗熵增,不斷的成長進步。

有人或許會認為循環成長就是自律。

但,循環成長並不簡單等同自律,自律是按照計劃對自我進行要求,這容易讓人為自律而自律,每天都在機械化的重複,這不一定能讓一個人不斷成長,能讓自己脫離平衡態。

循環成長的核心是通過成長目標不斷自我驅動,自我激勵,遠離普遍的平衡,讓每個人更獨一無二,這也是高等文明應有的特點。

中學,我們努力考上好大學;大學,我們努力找份好工作;工作,我們希望能幹出好業績;

設立循環成長目標其實對許多人並不陌生,但不停成長的只有少數人,希望從現在開始,你也能成為那些少數人的一員。

寫在最後的話

熵定律告訴我們,每一份成功都是獨一無二的特殊存在,因為獨一無二,他人的成功是不可複製的

但,通過熵定律,我們卻可以復刻獨一無二有對抗熵增的大腦,我們就可以活出屬於自己的成功

記住這兩點,你離自己的成功就不遠:

主動求知,讓我們的大腦保持健康發達,充滿活力;

設立循環成長目標,專注持續塑造,不斷顛覆成長。

科學用腦,用科學說話,不空談雞湯,一大波實用幹活正在上線,我們希望透過科學,幫助每個人持續成長,走向成功,希望你和你身邊更多的人共同進步,對抗熵增,活出自己的低熵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