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大宗师》——在庄子看来古之真人具体有何表现?

前文对何为真人进行了定性分析,而且还结合现实进行举例说明。那么真人从表现上看又会是怎样的呢?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

古之真人,其表现出来的是这样的,总能以适宜的态度待人,决不会因为任何原因偏向一方,即不会让人感到不重视,也不会让人感到过多的压力。

庄子《大宗师》——在庄子看来古之真人具体有何表现?

到这一段庄子开始描述古之真人如何行事,如何待人接物。既然是真人,即使面对完全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也不会因为其中一方长的好看就心生好感,也不会因为其中一方送礼了,就特别善待之。不管与谁交往,都让人如沐春风,都能以最适宜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万事万物,感觉有点像孔子所说的“君子群而不党”,并别就在于孔子所说的君子是有明确的是非对错之主观的。

庄子《大宗师》——在庄子看来古之真人具体有何表现?

与乎其觚而不坚也,

“与”通“豫”,愉悦的意思。觚字读音为gū,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孔子曾经感叹礼崩乐坏,人心不古“觚不觚,觚哉!觚哉!”,就是这个字。不过,在这里肯定不是酒器的意思,否则容易把真人解释为喜好杯中之物的人。这是觚字同“弧”,独立不群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古之真人,他总是能怡然自得享受独孤,而不会刚愎自用。之所以会这样说,大概是因为多数情况下孤僻之人难免会固执。

庄子《大宗师》——在庄子看来古之真人具体有何表现?

张乎其虚而不华也,

心胸开阔,虚怀若谷,而不浮华不实。现在那些所谓的大师常常是张口闭口虚怀若谷,掀开袍子,里面要不就是空空如也,要么就是充满了铜臭。

庄子《大宗师》——在庄子看来古之真人具体有何表现?

邴邴乎其似喜也,崔乎其不得已也,

邴字读音为bǐng,通“炳”,光明貌。邴邴乎是形容喜悦的样子。崔崔乎则是形容被迫而动的样子。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高兴,一举一动又像是出自不得已!对于外界的扰动,能坦然接受,甚至还有喜色,当然不可能是真的哈哈大笑,只不过不会是满脸愁容罢了。即使是接受什么事物,也好象是不得已一样,而不是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只是好象,当然也不会是一副不情愿、受气包的样子。

庄子《大宗师》——在庄子看来古之真人具体有何表现?

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

滀字的读音为chù,本意是(水)聚积的意思,这里应该引申为人和颜悦色的样子,也就理解为有光泽的,面色有光泽怎么理解,难道是说油腻大叔?

和颜悦色、容光焕发的样子,让人一看到最想亲近。不仅是表象吸引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性表现出来的宽厚、谦让的德性更让人乐于归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人魅力出众。

庄子《大宗师》——在庄子看来古之真人具体有何表现?

厉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

一般都认为此处“厉”字是“广”字误传了。謷字的读音为áo,通“傲”,指心存高远,志向广博。

气度宏大感觉像是能容纳世间万物。心存高远甚至不受俗世法度的约束。

庄子《大宗师》——在庄子看来古之真人具体有何表现?

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连”字同“敛”,指待人少言寡语,悗字的读音为mèn,不经意,无心的意思。

真人待人少言寡语,好像喜欢封闭自己的内心样子。漫不经心的样子,很容易就让人忘记了他曾经说过的话。

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两句话到底想形容真人怎样的一种特质,难道就是不想说话吗?当然不是,真人不仅应该“慎于言”,而且还要“讷于言”。这即是对自身言行的一种约束,言多必失嘛,而且不应该用自己的言语,影响他人,甚至影响事物的正常发展。言虽然是内心想法的表达,但是谁又能保证语言能真正准确的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呢?而且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可能会听出不同的感受来。如此的不确定性,还不如不说。

庄子《大宗师》——在庄子看来古之真人具体有何表现?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真人看来,治理国家应该以律法当作主体,以礼制为辅翼,以智巧应对时变,以道德为遵循准则。

以律法为主体,律法的约束和惩戒方能覆盖国家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论什么事,自上而下都要有法可依。

以礼制为辅翼,礼制是国家管理能行之天下的保障。那时候可没有现在的各级管理机构,乡镇一级的管理基本都是依靠世家大族的自主管理,而世家大族的建立和维系正是儒家倡导的亲其亲、长其长的礼制。

庄子《大宗师》——在庄子看来古之真人具体有何表现?

要以智巧应时变,因为常有不得已之事发生,不可能事事都能有据可依,按部就班,都能请示汇报,研究讨论,所以封疆大吏皇上总会授以“便宜行事之权”,就是这个原因;

要以道德为准则,这是说,要鼓励所有正常人都要向孔夫子学习,要努力达到孔丘那样的道德境界,那样的话,就会人人都遵纪守法地努力工作了。

这一段讲的是治国理念,加入到此处应该是错版所至。因为这段话怎么看都跟真人没什么关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都无已无功无名了,怎么可能提出如此教条化的什么治国理念,而且还是外儒内法的构建模式,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是汉儒私加进来,忽悠汉武帝的。)

庄子《大宗师》——在庄子看来古之真人具体有何表现?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这一段是最让人纠结的,历代注家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怎么理解的都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直接说我认为最准确的解读。

故真人能忘怀于好恶,其喜好、赞同的始终如一,其不喜欢、不赞同的也始终如一。其喜好、赞同的自然是天道,世间万物浑然一体,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不喜欢、不赞同的自然是世俗的观念,世间万物千差万别。真人的浑然一体一以贯之,对待千差万别的也是始终如一。浑然一体是遵循天道,看待万物的结果。千差万别则是顺应人道的结果。而真人对于天道和人道都能够以平常心,一视同仁,这才是所谓的真正的真人。

庄子《大宗师》——在庄子看来古之真人具体有何表现?

庄子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真人不仅能体悟天道,对于世俗人道同样了如指掌,正因为如此,方可称之为学究天人。想想也对,正反两面必须都有所了解,甚至应该是精通,得出的结论才有说服力。只懂得正,你可以说正没错,但是你不说反就是错的。通过对真人的介绍,庄子同时也在告诉我们通过以道为师,我们会学到些什么,会达到怎样的境界,如此这般是不是能引人入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