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曾鞏的《詠柳》寫得好,到底有何出彩之處?

久居廈門


《詠柳》是一首七言絕句,出自宋代人曾鞏的筆下。


曾鞏,何許人也?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最後一家。八大家中唐朝有兩家:韓愈和柳宗元。然後是宋朝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最後就是曾鞏。全詩是

亂條猶未變初黃,

倚得春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意思是春天到了,柳條還是冬天那樣亂七八糟,沒有改變它最初的鵝黃色。這芽苞張開以後,綠葉就出來柳條依仗著春風,瘋狂地飄舞起來。風想把柳絮吹起來,把太陽和月亮都遮擋起來。但是你不要猖狂得太早了,天地之間還有清霜,等到秋風一起,清霜一降,你就黃葉飄零,你就完了。


枕月拾星


大家好,題主好,我是襟亞,就這個問題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曾鞏的七言絕句《詠柳》好是好,“都說好”可不那麼確切。畢竟大家對曾鞏文學成就的肯定,絕大部分都來自於他的散文!大家知道他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知道他長於議論、說理透徹的行文風格;知道他的《墨池記》、《醒心亭記》、《思政堂記》等等散文名篇。但是對於他的詩,卻和與他同為散文八大家的韓愈不同,並算不上那麼很熟悉。

何況這首《詠柳》還和唐朝大詩人賀知章的一首七言絕句“撞了詩”!結果是——問問吧,幾個中國人不知道“二月春風似剪刀”?

然而曾鞏的這首《詠柳》畢竟的確也是一首好詩,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它到底好在哪裡?

1.寓褒貶別善惡

這首《詠柳》乍看是詠物詩,一字一句讀過之後就會發現,實質上它是一首諷喻詩。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鞏在文學上,主張先道德後詞章。他的散文“本原六經”,遵循古代散文“重道”的優秀傳統,懷有積極修身、濟世的情懷。

他的詩,亦是如此。《詠柳》因事而發,詠柳的目的是諷刺當時那些勢利小人,諷刺他們得志便猖狂的卑劣行徑。

從這層意義上來看,這首詩有很強的社會針對性,是曾鞏對於時政、社會生活中的某些弊端進行的揭露和干預,說明作者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2.文采飛揚,氣勢順暢

曾鞏在重道的同時,也很重視文采。歐陽修曾經把蘇軾做的文章誤以為出自曾鞏,蘇軾文采的汪洋恣肆自是不在話下,由此可見,曾鞏的文采自然也是非比尋常啊!

他曾經提出過“蓄道德而能文章”的觀點,這個“能文章”就是指的要“文采至美”,他認為“文采至美”是文章得以流傳後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

本詩開門見山,上去了了數筆就把藉著春風的力量狂飛亂舞的柳枝、柳絮刻畫的淋漓盡致。一個“亂”字生動的扼住了枝條和飛絮交雜、混亂的張揚畫面;一個“狂”字又精準的賦予了這個場景相對應的人格。最後一句“不知天地有清霜”霍然把全詩推向深遠的哲理思辨,一個深刻、端正的人生態度就隨之呼之欲出了。不僅言之有物,語言還舒展流暢,對仗則工整、穩妥。

3.敘議結合,言之有物。

曾鞏的散文一向長於議論。他的文章往往結構嚴謹,條理分明。本詩顯然同樣也具有這些特點。這首《詠柳》上半部分著力寫景,下半部分著力抒發情感並進一步闡發思想認識。章法有條不紊、層次分明,可謂深得曾文的精髓!

小結:

曾鞏的詩,現存大約400餘首,這首《詠柳》是他詩作中較為有名的。雖然他的“詩名”遠不及“文名”,但是對於他詩中傳達的那些積極、深刻的思想,還是很值得今天的我們思考和借鑑的。因此才不自量力的寫了這篇關於他《詠柳》的賞析,不足之處還望好友們批評指正!

謝謝閱讀,我是襟亞。喜歡我的回答就請點贊、評論、關注吧!


襟亞


謝邀。我是晴空莽莽,一起閒讀詩詞。

說起詠柳詩,最耳聞能詳的當屬賀知章的這首“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春日的勃勃生機撲面而來;曾鞏的這一首《詠柳》獨特在於把柳條比作得志便猖狂的小人、惡勢力,跳出了固有意象,給讀者帶來新鮮的感受。

亂條猶未變初黃,

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先來說說曾鞏為什麼會寫這樣一首詩?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南豐先生”的曾鞏出身世代耕讀之家,天資聰慧,記憶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在散文、詩詞、書法等文學方面有卓越成就。

曾鞏入仕為官,勤於政事,關心百姓疾苦,興教勸學,政績斐然。這首《詠柳》創作時間已不可考,只能從其為官生涯中去尋找,晴空推測可能是在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中途受阻的這一階段的某個春天。

變法期間,曾鞏在治下奉行平反冤獄、打擊豪強、維護治安、救災防疫、疏河架橋、修繕城池、興辦學校、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等為政措施,深受當地群眾百姓得擁戴。

看見朝中群魔亂舞,張牙舞爪,曾鞏寫詩貶低嘲諷,同時也是表白自己堅定無悔的決心。

淺析《詠柳》:表面猖狂,實則後繼無力

春日剛剛來臨,河邊的柳條凌亂不堪,尚且來不及泛起青黃之色,就開始倚仗東風的照拂,飄忽起舞,肆意妄為,猖狂搖擺。

"倚得東風勢便狂",透過柳條風中狂舞的行動,彷彿看見了那些小人的猖狂嘴臉。“東風”不再是春天的信使,成為詩人筆下惡勢力的幫兇,助力勢利小人蓄勢待發。

可是連搖擺都要藉助外物的柳條能幹什麼呢?他們只知道揮灑出更多的柳絮,企圖遮避日月的光輝,卻不曉得,秋天來臨時的霜寒地凍,將使它逃不掉枯萎凋零的命運~

“解把飛花蒙日月”嘲諷勢力小人的虛張聲勢的愚蠢行為,掩耳盜鈴,柳絮飛花妄想遮天蔽日,實則是後繼無力;“不知天地有清霜”作為全詩的點睛之筆。警告“柳條”不要得志便猖狂,終將被清霜覆滅,發人深省!

淺析:與其他詠柳詩對比,曾鞏不落熟套

古詩詞意象當中,“柳”通常指代春色,還有離情別意,亦或是送別時折柳相贈。賀知章筆下的柳就是春天的代表,春風化雨,春回大地,所以“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仙李白筆下的柳是帶著離愁別緒的,“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晚唐詩人唐偓折柳相贈“玉纖折得遙相贈,便似觀音手裡時”;千古賢后長孫無垢唯一一首《春遊曲》“簷邊嫩柳學身輕”則是借用了柳腰的意象。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大多跳不出柳樹原本的意象,縱觀歷代詩人唯有曾鞏的《詠柳》別具匠心,用詠柳來諷世態,跳脫情感之外,令人驚歎深思。託物言志暗諷猖狂小人,詩中不露鋒芒,然而意義深遠。王安石曾盛讚“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可見一斑。

引申開來晴空甚至產生了一報還一報的想法:

詩中的春柳經不住霜凍,清霜亦會被冬日的暖陽所化,冰雪有消融之時,萬事萬物都遵循著大自然的規律運轉之中。善惡到頭終有報,誰能夠笑到最後猶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