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一點點,並不叫努力,什麼樣的努力才能真正打動自己?

向上的能量


每個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行走。在路上,在理想中。

有時候,我們需要短暫的停留,慢慢地去欣賞那些路過的風景,靜靜地去梳理那些打動我們內心的撼動。

努力,如果說一點點不夠,那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生活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初出茅廬,羽翼未豐,雖說不懼艱險,敢於拼搏,但也會因經驗不足而出現紕漏,所以,還應具備隨時面臨失敗的覺悟。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想要知道什麼樣的努力才能真正將自己打動,那要取決於你自己所定目標的大小及心境的高低。

如果目標大到遙不可及,那麼你再大的努力也將付之東流,心境也會因感到頹廢而讓你望而卻步;如果目標太小,又太容易讓人滿足,坐井觀天實為可笑。

所以,科學地制定目標和要求,並對風險做出正確的預判,然後讓自己的努力揮灑自如,如此,你的努力才有可能將自已打動。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不管任何成功都離不開辛勤的汗水。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沒有耕耘,何來收穫!

失敗並不可怕,因為失敗乃成功之母。面對困難,請忘掉所有那些“不可能”的藉口,去堅持那一個“可能”的理由。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今天工作不努力,那麼明天只能努力找工作。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只要別“言不由衷”就好。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將“怎樣努力才能打動自己”分為三個步驟並做了比喻,我想這應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和借鑑。

他說:”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喻指第一步要志存高遠,有明確目標與方向,然後再根據事物的概貌做成功的可行性及規避風險的預判。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喻指做任何事都要不懈努力,甘心付出,無怨無悔,哪怕經歷再大的磨難,也不動搖自己的信念。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喻指當把所有的事情都認真地做好做完善後,你會突然發現你曾經的夢想已然實現,而且那種讓你為之“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而獲得的“成功”已在你身後。

我想當你在第三境界出現之時,你為之所付出的努力必然會將你打動並感慨。然學無止境,追求亦無止境,你將會再次樹立更高層次的目標,併發起衝擊,最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此時你所有的努力與付出不但會打動你自已,而且還會打動數以萬計的人群。


襄陽郭大俠


毛姆在《人生的枷鎖》曾寫過:“年輕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為他們腦子裡充滿了灌輸給他們的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一旦同現實接觸,總是碰得頭破血流。”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明明是名牌學校畢業,也是朝九晚五的上班,甚至自己為了完成工作任務還每天加班加點,但是薪水卻很低,工作能力也得不到認可,為此,他們陷入自我懷疑當中,聽到抱怨最多的一句話是:“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還是不能成功?”



其實,我們自以為的努力,只是一種自我滿足的假象。或許是因為個人的拖延,工作沒按時完成,只能在公司加點;或許是在健身房的人群后來了一張自拍,表示今日的訓練完成;或許是每天在朋友圈曬密密麻麻的學習計劃,表面上代表一天生活的充實。有的人向別人展現著自己的努力時,卻很少真正用每次的目標激勵和鞭策自己,被別人讚揚勤奮,陷入成功的幻象中,卻沒有腳踏實地地學習,這樣的努力又怎麼能感動自己呢?


林毅夫說過:“成功就是99%的努力,加上1%的運氣,而且那1分運氣還是因為99%的努力才得來的。”所以,真正的努力,不是機械性的重複勞動,不是自我感動象徵性的努力,不是最後時刻洪荒之力的爆發,而是努力的熱情和動機來源於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對於無法獲得即刻回報的事情,依然能夠維持初心的興趣與專注,讓自己的實際成就證明自己的行動是值得的。


堅信自己一定會成功,為此,拼盡全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當自己精疲力盡的時候會對自己說,我問心無愧,已經做了我該做的,剩下的就交給命運吧。


澗溪VX


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奄奄一息。

堅持到山窮水盡,堅守到花明柳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