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华东同一所高校,他熟悉校园每一个角落,你只知道学校所在地

报考华东同一所高校,他熟悉校园每一个角落,你只知道学校所在地


作者:王鹏老师,蓬勃文化研学创始人,擅长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解决教育问题,对家长教育方式、学生性格塑造、学习力和竞争力的培养,有极具操作性的指导建议。

报考华东同一所高校,他熟悉校园每一个角落,你只知道学校所在地


这几天,各大网站都被这个叫杨晨煜的南宁考生霸了屏,这个清秀帅气的小伙子以730分刷新了广西省40年来的高考得分纪录,语文扣了10分,理综扣了10分,数学外语满分。

不管试卷有多难,年年都有一堆考满分的天才。这不奇怪,真正引发吃瓜群众热议的是,这位状元的家庭出身---父母清北毕业,爷爷奶奶交大复旦出身。

这样的履历如果属实,真能闪瞎一亿人。

如果用八个字形容那只能叫:日出东方,光芒万丈

可是很快,杨晨煜回应称,“家人出身名校”是谣传,爸妈是广西的本科院校毕业,爸爸是省厅一名干部,妈妈是大学里的老师,奶奶没上大学。

可即便是这样的家庭出身,也足以让大多数艳羡。

他们工作稳定、受人尊重、经济富足,且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能力陪伴和辅导孩子。在后勤支持的这几项重要指标上,他们已经领先了95%以上的家庭。

2年前,父母是外交官,家境优渥的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同学,因为一句耿直的“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引发了社会上“寒门难再出贵子”的焦虑,戳痛了很多人。


报考华东同一所高校,他熟悉校园每一个角落,你只知道学校所在地


”我想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的,衣食无忧,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这种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那种外地的孩子啊,或者是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所以这种东西就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很多捷径。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就改变不了命运的。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说呢,从小就是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这种学习习惯,这种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所以我就是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非常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是水到渠成。“

家庭出身对孩子性格的直接影响

熊轩昂的话让很多人产生了心理焦虑。大家都知道,高考最大的意义,就是使阶层的上下流动具备可能性。在国家层面上,高考承担的不仅是选拔人才的重任,更是打破阶层固化的工具。如果这个工具也不好使了,那么,我们往何处去?

家庭出身对成绩高低的影响,真有那么大吗?

我给大家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我前段时间我在某知名机构给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做模拟面试评委,十几个刚结束高考的孩子,都坐在一个屋子里参与面试观摩,这种近距离开放式面试,既可以提早适应面试环境,消除胆怯心理,又可以相互取经,提升面试技巧。面对这样相对轻松场景,有的人神态自若,有的人紧锁眉头,还有的人还在焦急地记默手中的时政复习材料,神经高度紧张。

这些孩子都非常优秀,普遍都是各地重点高中的三好学生,填报的院校也基本都是国内双一流高校,中科大、南大、交大、东南等等。通过高校自主招生面试的学生,将获得降分录取资格(最低可降至一本线)。在这里,不方便透露他们具体的报考方向,但我把几个印象深刻的面试细节给大家分享一下,权且以ABCDEF等字母代称。


报考华东同一所高校,他熟悉校园每一个角落,你只知道学校所在地



A

A来自省会城市,是一位报考华东某一流理工院校的女孩,大高个,穿着得体、精神饱满自信,举止得体大方,无论是问题理解程度,答题的逻辑性,对时事政治、院校和专业的了解程度,都表现得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无疑,这样的孩子优势十分明显。

我合上卷子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要选择这个学校?”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妈妈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她还是该校的老师,我就住在学校边上,从小就对这里的环境和专业都很熟悉,我喜欢这所大学,我希望像我妈妈一样从这里毕业。”

“你是一个女孩,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理工科专业?”

“受我妈妈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理科,去年拿到了省级数学竞赛一等奖,化学拿到了省级二等奖。这个专业是涵盖整个理科的综合应用,我很想挑战一下自己。”

B

B同学同样来自省会城市,接下来的是报考某一流工科院校桥梁专业的男孩,同样的,我问他为何报考这个专业。

这位同学答道:“我的爷爷参与了南京XX大桥的设计施工、我的父母参与了XX三桥的设计建设,我们是桥梁世家。”

他又略带自豪地加了一句:“做桥梁工程师是我们家族的传统。”

C

C是报考华东地区一流工科院校建筑系的一个男孩,来自苏北地区。这孩子皮肤黝黑,目光炯炯,声音洪亮,一看就是做工程的料。

对于我的问题,他回答说:“我的父亲在建设系统上班,母亲是老师,我从小就很喜欢讲究建筑和图纸,我希望我能有机会进入这所大学,将来设计一些知名的、标志性建筑。优势这块嘛我拿过国家物理竞赛二等奖,对工程力学尤其感兴趣。”

“前段时间有一个建筑大师去世了,他叫什么名字?”

“贝聿铭。华人建筑师的骄傲。”

“他设计了哪些著名建筑?风格是什么?”

“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等。后两个建筑我都去过,的确,非常震撼。”

“做建筑很辛苦,如果项目安排你参与施工,在工地上和普通工人一样风吹日晒。你觉得有必要吗?”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每一个工程师的必经之路,我父亲就是这样教导我的。”

D

D女孩报的是华东地区最好的大学,她的知识面和逻辑能力比之前的几人更宽更强。除此之外,相较于其他同学,她似乎有着一种天生的自信。

“你为何要报考这所大学?”

“我父亲就是这所大学的研究生,我母亲也是这所大学毕业。父母在,不远游。报考这所大学是权衡事业和亲情最好的选择。”

“对于这个专业,你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除了高中三年全优,我还参加了多次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活动。由于经常去这所学校里玩,我知道这个专业的要求,和我自身具备的硬件条件是比较匹配的。还有,前面几位同学获得的理科竞赛奖项,我都拿过。”

.........

几乎每个问题,都是直接而霸气的回答。

我不由地感叹:“真是后生可畏。”

E

E来自北方四线城市,是个腼腆害羞的男孩,抽签抽到了比较靠后的顺位,在自我介绍的环节就卡了壳,精神过度紧张,满脸都是豆大的汗珠,全身都在颤抖,我们再三平复,才进入提问环节。

E填报的也是桥梁专业,在问到一个常识性问题,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时间和桥梁长度时,他回答。

“2007年,2公里。”

“只有2公里吗?”

“呃也许是我记错了,5公里吧。”

“对于这所大学你了解多少?”

“呃,我,我以前,我听说过这个学校,真的很好,嗯。”

“没有了?”

“没有了。”


报考华东同一所高校,他熟悉校园每一个角落,你只知道学校所在地


F

FGH是同样是来自北方三四线城市的孩子,整体来看,素质良好,但普遍缺乏理科联赛的获奖经历,在知识的宽度和广度上明显不足,而且大都对院校/专业不够了解。面试气场不足,普遍紧张,不敢正视面试官,他们大都没有去过所要报考的学校,也不了解要报考的专业,具体的职业规划更是无从谈起。在动辄80%、90%的面试淘汰率面前,几乎没有机会。只能硬拼成绩。

相信大家看到这一切都比较汗颜。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知道,这就是十几年前的我。

然而,这就是事实。

人家从小在名校名师名医的圈子里长大,从小就去过美日韩走遍北上广, 你只知道北京大学在北京,南京大学在南京。

人家孩子小学初中就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选定了未来的方向,并且具象化到了具体某一所大学,要考上这个大学要做好哪些准备。寒暑假就带孩子去这些学校参观,早早在他心中确立了目标。之后,专心致志,厉兵秣马,一切奔着这个方向努力。

而你从来都认为选择大学是高三的事,等高考成绩下来还要找孩子的七大姑八大姨问每个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

至于农村孩子,我一个也没有见到。我想,光是人均一万多的高昂的咨询费,就足以让这些孩子的父母望而却步了。他们多半不知道这种面试的意义,即使知道,也会拒绝,因为没有支付能力。

孩子缺的不是成绩,是视野、是见识、是底气,是一个远远走在他前面,给他指路的父亲,是一个能够温柔相伴、嘘寒问暖的母亲。

很多东西真的不是孩子努力可以改变和提升的。

即便他们失败了,只要他们尽力过,也不要怪罪。

他们的起点,就比别人落后了太多。


报考华东同一所高校,他熟悉校园每一个角落,你只知道学校所在地


人生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竞争

知识和收入,往往是同进共退的。父母的文化水平高,收入也多,可以分配更多的资源在学习和体验上,而学习体验又会带来文化水平的提高。

而父母的学历水平相对较低,会直接影响家庭收入或者经济稳定性,收入降低又会进一步限制知识的学习和眼界的开拓。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有人说,你看,我没有文化,照样能挣很多钱。但是你看看,能够改变这个社会规则的,处庙堂之高的人,哪个不是高文化高学历。

曾经有对全国历年数百位高考状元父母的职业进行过统计,有超过一半的人来自于公务员和教师家庭。这两种家庭本身父母自己的文化水平高,能给孩子正确的指导,父母工作稳定,并且不会太忙,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家庭收入稳定,孩子也不用为钱的问题发愁,尤其是像杨晨煜这种出身大学老师家庭的孩子,成长环境更是优越。

他们的父母用你一半的时间,就可以挣到你80%的收入,然后用超过你2倍的知识量,2倍的时间,2倍的人脉资源教育好下一代,打败你的下一代。

这是一个层层累积、代代堆积的竞争力金字塔。

踩在父辈的肩膀上,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过得更轻松。

而普通孩子,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凭借,唯一可以依靠的,是自己不知疲倦的勤奋。

但我们没有必要抱怨不公,社会阶层普遍存在且绝对合理。如果没有了各阶层间的流动,奋斗也就失去了意义。

阶层的固化是通过代际的积累形成的,熊轩昂的父辈经过了努力给孩子打好了基础,很多人的父辈则没有抓住人生的机遇,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没有给后代留下足够的资本。

而我们要做的是,在父母的层面上拼赢别人的父母,把我们这一代努力成果,体现在下一代身上。我们应该努力做个有本事的爹,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有爹可拼。

因为,我们自己努力多一点,差距就会小一点,就算这一代没有赶上人家,也可以给下一代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我们的先天不足,只能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弥补。

而且,我们应该庆幸,还有高考这个通道,可以让社会的底层仅仅靠努力读书,就有机会和那些资源上得天独厚的家庭的孩子站到同一个位置。


报考华东同一所高校,他熟悉校园每一个角落,你只知道学校所在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