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暴跌,為何說對中國石油化工行業是達摩克里斯之劍?

本週原油庫存連續下降,給予原油價格上漲的動力,8月21日國內92、95號汽油迎來今年的第3次上漲。可是,市場對全球原油需求仍然萎靡,國際兩大指標原油價格在本週也是呈現出漲跌不一的局面。

國際油價暴跌,為何說對中國石油化工行業是達摩克里斯之劍?

  • 經歷一輪的國際原油暴跌,如今的國際油價迎來持續溫和上漲,對於下游百姓而言,看起來並不利好,總是擔心“油價錢包”又變薄了。

可是,國家原油價格暴跌,對中國石油化工行業而言卻是達摩克里斯之劍,這也是很多人耿耿於懷的。那麼,為何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一、國際原油暴跌的“利好”與“利空”

毫無疑問,多數人的理解,國家油價暴跌是利好的。原因很簡單,中國是原油淨進口口,進口依存度是50%以上,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對中國來說肯定是省錢的。

國際油價暴跌,為何說對中國石油化工行業是達摩克里斯之劍?

  • 其實,除原油之外,天然氣價格(一般與油價連動)下降(如今已降50%),也是利好國內東南沿海經濟,降低了從電到熱的各種能源價格。

整體上講,國家原油價格暴跌,相當於中國的一次小規模減稅。

可是,中國的石油行業,油服行業,民營汽油服隊伍就要進入一個小冰河期。此外,作為它們的服務商,機械、水泥行業可能也要受到一些衝擊。

  • 總體來說,石油企業投資要下降10〜20%,油服企業收入下降可能會超過30%。

可見,原油暴跌對OPEC組織成員國或俄羅斯而言,可以利用低價與美國搶佔市場份額,而對於我們這種貧油國的上游開採勘探而言,是利空的,想想限價令設定的閾值(40~130每桶),結合國際原油跌至20美元就能知道了。

二、國際原油價格暴跌的數據“連連看”

我們要知道,中國作為原油消費大國,2019年全年國內進口原油5.06億噸,同比增長9.5%,對外依存度72.6%。

國際油價暴跌,為何說對中國石油化工行業是達摩克里斯之劍?

  • 在2020年上半年油價下跌且OPEC無法達成減產協議情況下,中國的原油進口量還在持續加大,前瞻預測2020年我國的原油依存度將提高至75%左右。

原油作為核心的消費和生產原料,國際價格下降將節省社會開支,從而減輕社會通脹擔憂,同時,它也將促進石油加工業和存儲業的發展。

在國際油價暴跌時,它與我國石油開採業形成競爭格局,不利於我國石油開採業的發展。

2019年全國原油產量1.91億噸,同比增長0.8%,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虧損面達到21.2%,虧損金額到252億元。若國際石油不恢復60美元/桶,按照2019年中國石油平均進口價64.97美元/桶來算,我國的石油開採企業將進一步虧損,原油產量下滑。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家為了防止石油進口依存度的過度上漲,將會對石油開採業進行政策補貼支持。

  • 而且,歷史上與石油危機相關的金融危機爆發,原因就是石油先跌後暴升,從而放大了金融市場不穩定性。

可見,原油暴跌對中國的石油化工行業肯定是相對害怕的。

三、害怕國際原油暴跌,只談國內開採成本過高,也是不對的

有人說,中國國內的石油開採成本非常高,無法與國際油價接軌,每桶在40-50元美元的地板價也只是一個基本保障,不是盈虧平衡,我們的石化勘探開發行業一如既往的高成本是虧損的主要來源,能不害怕嗎?

國際油價暴跌,為何說對中國石油化工行業是達摩克里斯之劍?

  • 其實,只談國內開採成本過高,沒有調查是沒有發言權的。

我們看看2019年的中石油年報,單位油氣操作成本為 12.11 美元/桶。而2019年中海油年報則顯示:桶油作業費用為人民幣 50.9元╱桶油(7.39美元╱桶油)

2019年,中石油平均原油價格為60.96美元/桶,比2018年的68.28美元/ 桶下降10.7%,實現經營利潤為人民幣 1217.62 億元,比 2018 年的人 民幣 1229.42 億元下降 1.0%。

扣除所得稅後,2019年中石油淨利潤為人民幣670.15億元,比2018年的人民幣 739.80億元下降9.4%。

那麼,當國際油價長期處於20美元左右,核心是對中石油等行業可能會大幅減利的。增加的成本到底在哪裡呢?

國際油價暴跌,為何說對中國石油化工行業是達摩克里斯之劍?

  • 1、國家的“增儲上產七年計劃”,預計是要投入千億的資金,這些資金短期內都不會帶來效益。
  • 2、煉化成本,這次疫情,不僅打擊了供應端,更打擊了消費端。目前看,國內煉化產能嚴重過剩,需求無增加,原料價格再便宜,賣不出去反而導致倉儲成本增加。
  • 3、很多人也許沒注意到天然氣銷售的影響。2019年國家降電費和降氣費,都是非居民用氣用電。氣價每方降0.3元,讓利75億。

我國用氣南北不平衡,需要大量進口氣。但是受匯率變動影響進口氣成本增加,以及受國家減稅降費大環境影響,國內天然氣價格增幅有限,銷售進口氣淨虧損人民幣307.1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虧人民幣58.03億元。

另外,根據2016年油價低谷,當年油價平均40美元,中石油淨利潤73億,中石化實現經營收益為人民幣772億元,同比上升35.9%。

總之,目前三桶油各有各的不同,中石油重上游,中石化重下游,利潤呈現不同,但是利潤的波動明顯不單純是開採成本問題的。

最後的話:石油戰略,為了產能不惜成本做生意也是值得的

我們要知道,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能源,這意味著穩產本身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尋找新的開採區塊。按照全世界範圍來看,2/3的區塊穩產的政治成本在40〜60美元區間。這表明目前的跌勢已經超過了基本面能夠允許的程度。

國際油價暴跌,為何說對中國石油化工行業是達摩克里斯之劍?

  • 目前跌的越狠,投資減速越快,一兩年後的產量不足就越大,價格反彈就越強,而且本輪過剩中全世界的增產主要是美國頁岩油導致的,歸根到底,又是因為美國量化寬鬆,利率奇低而資本過剩導致的,頁岩油本身又有高穩產成本,快速產量衰減的特徵。

加之,美國有持續加息的預期,頁岩油在未來幾年可能無法得到足夠的便宜資本,而只能有限度的擴張甚至收縮。我的猜測是,油價可能2-3年內還是會回到70〜100美元一線。

  • 可是,石油戰略,對於我們而言,即使是為了產能不惜成本做生意也是值得的。

醉井觀商,以小見大,善於思考,樂於分享,更多的商業點評、行業趨勢分析等,歡迎關注,一起探討溝通,共贏共生,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