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的悲劇:全家人費勁心思,只養出一個“自大脆弱娃”

01 自控力可以決定孩子的未來?

難以想象,成年人會因為想吃巧克力,而在餐廳大喊大叫,或者在商場裡肆無忌憚地橫衝直撞。但是對於孩子而言,上述行為只是他們日常“作妖”的習慣姿勢。

孩子種種缺乏自控力的行為,絕非是他們天生淘氣,或是故意讓我們大人難堪。對他們來說,規規矩矩地在餐椅上吃飯,不亞於讓大人一天不玩手機的那股“難受勁”。

另一方面,對大腦科學的研究表明,3歲左右的孩子,逐漸顯示出打破規矩的行為,也是他們學習表達自己內心想法,勇敢走向獨立的必經之路。

如果父母單純為了減少麻煩,用威逼利誘的方式,讓孩子完全聽從自己的只會。他們的身體會隨著年齡長大,但是心理卻永遠無法擺脫家長的“指令”,為了迎合別人而喪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感。

也許你會不屑一顧,孩子的自控力有那麼重要嗎?也太危言聳聽了吧!

還真不是!

紐西蘭的一個研究機構,從1972年開始,就對新生兒開始長達一項40年的研究。

研究發現,孩子4-6歲時的自控力,可以預測成人後的各項指標,如健康狀況、經濟收入和犯罪潛在可能。小時候的自控力越高,長大後的健康指數就越高,對經濟的掌控能力就越高,犯罪率自然就低。

這說明什麼?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可能並不一定是遺傳的全部作用,而是父母的教育對孩子自控力養成後的直接影響。


中國式教育的悲劇:全家人費勁心思,只養出一個“自大脆弱娃”


02 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那麼,如何才能科學、有效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

也許這本《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會給你不一樣的家庭教育視角。這本書一經出版,就大受歡迎,榮獲2019年美國記者與作家協會傑出非虛構類圖書獎,入選美國“社區共讀書”。


中國式教育的悲劇:全家人費勁心思,只養出一個“自大脆弱娃”


談起這本書的成功,還要從作者本人的經歷說起。

作者凱瑟琳·雷諾茲·劉易斯,畢業於哈佛大學物理系,曾任紐豪斯新聞社和彭博新聞社的全美通訊記者,經常為《大西洋報》《財富》《美國今日》《華盛頓郵報》《職業母親》《彭博商業週刊》《紐約時報》等報刊撰稿。

有了孩子之後,她通過學習獲得了家庭培育師資質證書,並用專業記者的嚴謹態度,走訪美國十餘州蒐集豐富案例,探究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如此難管”?

經過豐富的實踐經驗,她將所見所得彙總成《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本人也成為2018年“35名35歲以上優秀新作家”得主,讀者追捧的熱門作者。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為什麼現代社會管孩子這麼難,以及如“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這一世界級難題吧。

03 為啥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

從咿呀學語的小娃娃,到風華正茂的大學生,所有父母和教育者的共識,都是現今的孩子,太難管了!

這並非是我國的個例。早在2003年,俄羅斯的2位心理學家就做過實驗,現在孩子們的自控力與55年相比,大幅下滑。

從數據上來看,1948年時,一二年級的小學生能夠站立不動的時間,是現代孩子的4倍!

究其原因,無非以下三點:

1.媒體和電子科技的快速發展

電子產品佔據了孩子的大部分業餘時間,而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後果,是孩子更喜歡冒險,但是學習能力不強,也很難保持專注力。

2.注重學業和能力而忽視孩子的具體貢獻

如果說舊時代家庭的父母,是更多希望孩子學一門具體技能,來掙錢養家的。那麼當代家庭的很多父母,是把孩子當作人才類培養,而不會指望他們“沾手”家務活,因為這會浪費時間。

而簡單的家務都不讓孩子參與,並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主動機,也不利與他們與真是的社會建立鏈接。很多所謂“高分低能”的孩子,就是被父母養廢了的典型產物。

3.隨意玩耍、戶外活動的時間不足

有人專門做過小動物的玩耍實驗。

對猴子的研究表明,那些沒有玩伴的小猴子長大之後沒辦法搞清楚其他猴子的情緒,而且會遇到社交上的困難。與此相反,經常玩耍的老鼠會分泌出更多神經可塑性所需的蛋白質,學習能力也會更高。

而對孩子來說,上述結論同樣適用。

不僅如此,玩耍還可以提高孩子的執行力,學會聽懂指令並迅速執行。而在學習上,高執行力的孩子,比智商高的孩子,更擅長剋制自己的衝動,學習成績也會更好。


中國式教育的悲劇:全家人費勁心思,只養出一個“自大脆弱娃”


04 如何讓孩子擁有自控力?建立“學徒型”養育模式!

傳統的教養方式中,對付孩子撒嬌耍賴的孩子,父母無非就是兩種方式:

物質賄賂或棍棒體罰。

時至今日,這2種方法已經失去效果,降低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甚至會引起孩子強烈的反彈。

如何在新時代裡,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我們可以建立一種全新的養育模式:“學徒型”養育模式。

概況來說,“學徒型”養育模式的核心,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讓他們發自內心地想去幹某事,而不是父母的強壓下的結果。

建立“學徒型”養育模式的三個步驟:

1.與孩子建立聯結

稍微瞭解下西方的育兒理念,我們都會聽到這個詞“聯結”。啥叫聯結?說白了,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高質量陪伴,會幫助親子之間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我們只有短短18年時間,可以用來跟孩子建立互相尊重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卻可以持續一輩子。”

建立聯結,是“學徒型”教養模式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真誠溝通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總是不忍心看到孩子遭遇挫折,也希望能夠及時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久而久之,這種父母變成了“直升機式父母”。

“直升機式父母”的總體表現就是對孩子過度關心,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心理。“直升機式父母”的過度付出,反而成為孩子成長和親子關係的障礙”。

如果想真正幫助孩子,那麼父母就要用同理心,積極傾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大包大攬,事無鉅細。

這裡有個方法,叫“驗證式傾聽”。也就是重塑孩子對你說的話,並且詢問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不清楚的話還要請孩子補充。

“我聽你的意思,查理不在和你玩遊戲了,所以你覺得傷心,那沒有沒有可能,你是感覺到沒面子呢?”

這種傾聽方式,不僅能幫助我們和孩子強化聯結,還能讓他們更好識別情緒,學會溝通技巧。


中國式教育的悲劇:全家人費勁心思,只養出一個“自大脆弱娃”


3.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海蒂·瑞吉歐發現,孩子們可以通過做家務,會產生一種相信自己能力的自我效能感。

簡而言之,家長們可以通過引導孩子做教務,來幫助他們學習自我管理和時間管理的技巧。


寫在最後:

英國思想家詹姆斯·埃倫曾經說過下面這段話:

“人的心靈像庭院,既可理智地耕耘,也可放任它荒蕪,不管是耕耘還是荒蕪,庭院都不會空白。

世事難料,縱使我們拼盡全力,也無法保護孩子一生周全,順風順水。與其讓他們在遭受社會毒打後,才學會自我管理,還不如早早幫助他們養成好習慣,迎接命運挑戰。


中國式教育的悲劇:全家人費勁心思,只養出一個“自大脆弱娃”


注: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