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無顏過江,其實是謊言?史料告訴你隱含歷史真相

翻開史書,放眼歷史長河,突然眼前映入這樣一個場景:韓信設下十面設伏,項羽戰敗後自盡烏江。就這樣一位英雄結束了傳奇的一生,但是有的說是項羽無顏過江才自殺了。事實上,這只不過是一個謊言。項羽烏江自殺的歷史上真的還有另一個秘密嗎?說到項羽,毫無疑問,他不僅是一個“歷史名人”,雖然他可能沒有帝才,但是西楚霸王的名字,使他在那個時代也有一席之地。但是這樣一個著名的英雄怎麼會死得如此悲慘?

項羽無顏過江,其實是謊言?史料告訴你隱含歷史真相

歷史材料告訴了我們一些隱藏的秘密,《史記·項羽本紀》中記錄:“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項羽自己說他不想過河,是因為他跟隨的8000名士兵都死了。因此如果他為失去太多自己的士兵而感到羞恥,項羽的愛國心會使他追隨自己的士兵而去,他又怎麼能盡力逃出包圍圈呢?如果不是因為八千士兵那是為什麼?歷史學家給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解釋:他們害怕再次被(烏江亭長)欺騙。這個詞是從哪裡來的?因為項羽先被農民騙了,他擔心再被烏江亭長騙。

項羽無顏過江,其實是謊言?史料告訴你隱含歷史真相

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當遭遇圍攻時,項羽已經想到了對策。只要他沿著他原來設計的逃跑路線走,漢軍就很難追上來。然而,項羽精神已經疲憊不堪,而且這種情況對他不利,當他逃到銀嶺迷路時,他向一個農民問路,那個農民“好心”地給他指路,但是他陷入了天澤(當時,項羽知道那個農民在騙他)。不幸的是,這次耽擱給了漢軍足夠的時間去追擊和阻擋他,他的逃亡之路更加艱難。

那麼歷史資料中記載的項羽自殺和害怕再次被欺騙之間有什麼關係呢?當一個人處於絕望的境地時,他試圖反抗並尋找希望。最後,你似乎找到了一個方向,但是當走進去的時候,意識到這只是一個陷阱,就像全世界都在說這個人有罪一樣,這個人不僅要抵抗最初的生命危險,還要抵抗精神上的孤立。

項羽無顏過江,其實是謊言?史料告訴你隱含歷史真相

對當時的項羽來說,他並不害怕因為戰爭而死,因為如果勝利或失敗是註定的,正如他曾經說過的那樣“天要亡我”,他不會不甘心。有人認為:欺騙是自我的,它摧毀了項羽的心智,戰敗而死是光榮,但以欺騙被抓是可恥的。項羽是一個外表高貴、內心敏感的人,屬於那種士可殺不可辱的人。所以在那一刻,當項羽來到烏江,他認為:天意已定,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於是他選擇自我毀滅。他遵循自己的心,他不能被羞辱。這就是項羽,作為一個貴族、戰士和軍人的價值觀。

如果歷史倒流,時間倒流,在公元前202年,當鴻溝聯盟時,項羽可以察覺劉邦的真實意圖,而不是天真地把這個協議作為一個機會回到江東並喘息。在那之後,就不會有劉邦毀約,圍攻項羽,最後烏江自殺的慘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