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殖民地出生的華僑,不要安逸要回國,讓英國交還了兩座城市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講求落葉歸根,不論是漂泊到何處的遊子,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的故土。知名的華裔陳友仁就一直秉承著這個觀念,儘管他從出生那一刻便已遠離故土,但一生都對中國有著無限的憧憬。

陳友仁出生在一個很少有人聽說的小島——特立尼達島。這個島位於西印度群島中,屬於英國人的殖民地。島上的居民大多都是西方殖民者和當地土著,陳友仁一家作為少數異族人,反倒比較顯眼。

和當今很多國家的華裔一樣,陳家勤勤懇懇地工作,努力培養下一代,不斷地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陳友仁也沒有辜負長輩的期望,從小便憑著超乎常人的學習和記憶能力,一直保持著十分出色的學習成績。

在英國殖民地出生的華僑,不要安逸要回國,讓英國交還了兩座城市

成年後,陳友仁考取了英國的律師資格,成為島上唯一的一位中國籍的律師。有了體面的工作和社會地位,躋身於中產階級的美好願望已經實現。可陳友仁對這一切彷彿並不滿意,他的內心還是對自己素未謀面的祖國充滿嚮往之情。

二十世紀初期,陳友仁從當地的報紙上看到了中國的消息,當時辛亥革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熱血青年們剛剛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正躊躇滿志地規劃著新國家的藍圖。

看到了這些,陳友仁內心彷彿有股按捺不住的火焰,心絃時刻都被中國所牽動著。他在前往倫敦的旅途中遇到了菲利普·陶和伍連德博士,就是戰勝東北鼠疫,開創中國防疫史的醫生伍連德。

在英國殖民地出生的華僑,不要安逸要回國,讓英國交還了兩座城市

三個人在船上談天說地,談辛亥革命,談國家大事,談中國。在一番熱聊之下,陳友仁更加堅定了自己內心的想法,毅然做出了決定:放棄原本安穩圓滿的富足生活,回到中國去施展自己的滿腔抱負。

陳友仁當時連中文都不會講,這意味著他在支持中國革命的道路上必然是困難重重。而促使他下定決心的,除了一腔熱血之外,與他的父輩也有著很大的關係。

陳友仁的父親名為陳桂新,曾是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的部下。由於陳桂新才能出眾,在與清政府作戰之際,他曾在短時間內就建造了一座水上浮橋,這位太平軍的進攻營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因此備受楊秀清的器重。

沒想到太平天國內內訌,東王一系被殺,陳桂新通過香港,輾轉來到了特立尼達島上。憑藉著出眾的才能,他被當地的一個華裔商人看中做了他的上門女婿,後來便有了陳友仁

在英國殖民地出生的華僑,不要安逸要回國,讓英國交還了兩座城市

陳桂新一直都對祖國念念不忘,陳友仁常常聽父親講關於中國的故事。經過陳桂新的言傳身教,陳友仁從小便在心中埋下了愛國的種子,立志長大後一定要效忠國家。

在克服重重的困難後,陳友仁終於踏上了魂牽夢繞的祖國土地。憑藉自己的學識和才能,他很快擔任了英文報紙《京報》的編輯,向全世界宣傳中國。他的文章總能引起外界的極大關注,甚至連孫中山都十分倚重他,聘請他做外交顧問和英文秘書。

陳友仁不負孫中山先生的厚望,踏踏實實地完成自己的職責,一路做到了外交部長。他在各大國周旋時,從來都是不卑不亢,談判中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鎮定從容。

在英國殖民地出生的華僑,不要安逸要回國,讓英國交還了兩座城市

1927年,英國水兵在武漢刺傷中國群眾,引起全國上下極大的憤慨。根據滿清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英國軍艦有權在長江流域自由航行。而英國水兵仗著治外法權,經常在各個口岸為非作歹,這才是發生此類事件的根源。

國民政府抓住這個機會,向英國政府施壓,歸還內陸口岸的租界。陳友仁代表國民政府與英方進行交涉,經過艱苦的十六輪談判,最終迫使英方同意交還九江和漢口兩大城市的租界。這是中國外交史上難得的勝利。

陳友仁一直秉承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政策,堅決與反動派進行鬥爭,曾迫使蔣介石下野。因而無法在反動派把持的國民政府內立足,不得已逃亡法國和香港。

在英國殖民地出生的華僑,不要安逸要回國,讓英國交還了兩座城市

抗日戰爭開始後,日軍脅迫陳友仁從香港回到上海,要求他加入汪偽政權。可陳友仁面對日本人的軟硬兼施,就是不肯做漢奸。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陳友仁在國際名聲很大,日本人不敢加害於他。

可即使如此,陳友仁生活在日本人的軟禁下,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充滿了憂慮。遺憾的是,抗戰勝利的曙光已經到來的1944年,陳友仁卻因心力交瘁而病逝於上海,沒有看到中國解放的那一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