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當前,共克時艱是唯一選擇

災難當前,共克時艱是唯一選擇

從23日武漢“封城”,到24日“封區”、25日機動車禁行,再到26日發佈會上披露“500萬人離開武漢”,過去這段時間,武漢市長周先旺經受了多大的輿論壓力,常人可能無法想象。


27日下午,周市長走進央視湖北前方演播室接受專訪,再度直面鏡頭髮聲。


訪談中,周先旺談到了武漢下定“關閉離漢通道”決定的慎重與有效,制定市內機動車輛限行等規定的出發點、重要性與醫務工作者、自行居家隔離人員生活不便的解決方案,以及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的漏洞誤區。


說實話,周市長訪談中表露出的坦率,我們並不常見到:


“一個超千萬人口的城市,採取封城,有人說在人類史上沒有,在人類的城市發展史上也沒有,但是面對今天疫情的威脅,我們把這個門關了,有可能把疾病關在城內,在歷史上我們都會留下罵名,但只要是有利於疾病的控制、有利於人民生命安全、馬國強同志和我,承擔什麼責任都可以,因為關門,最後說要問責,說人民群眾有意見,我們願意革職以謝天下。”


災難當前,共克時艱是唯一選擇

是多大的壓力,會讓一個現代官員說出這樣的“罪己”之詞。


當一起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作為一個超千萬特大城市的治理者和決策者,必然面對這些問題:


要不要封城?如何封城?封多久?封城之後如何保證生活物資的充足?要怎麼做才能讓醫生護士可以持續工作不倒下?找不到就醫渠道的老人在電話裡痛哭,怎麼辦?如何保障戰略資源最高效、最順暢調配?如何安撫留守市民的情緒?如何保障公眾事業正常運轉?如何與兄弟省市協調?如何像阻斷病毒一樣阻斷各種謠言?


小孩子要吃奶,老人需要護工,每一雙眼睛,都緊盯著決策者,每一個問題,都重若千鈞。


武漢封城時,很多媒體用了“壯士斷腕”的字眼來形容,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覺得矯情,現在呢?有沒有讀到這四字背後的決絕和悲壯?


統計一下發稿此刻的消息:

李克強總理到武漢考察指導疫情防控工作,與市民齊呼“武漢加油”;

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披露,發熱門診排隊情況正在緩解;

武漢“小湯山”火神山醫院箱式板房首個模塊吊裝;

136人北京市屬醫院醫療隊出發馳援武漢;

武漢“1元菜”在113家超市投放;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疑似病人納入醫保;

教育部通知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

因疫情暫無收入的可延後還房貸……


就在這個夜晚,武漢人隔窗相望,一齊唱起了《國歌》。雖然被醫療專家火速叫停,但800萬守城人的慷慨高歌、熱淚守望,將永遠留在我們心底。


這個春節可以說是武漢人存在感最強的一個春節,每天都有外地朋友問候武漢還好嗎。作為一個十年的漢漂,我總是回答,狀態不錯,精神面貌都可以。


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病毒用如此具體的方式提醒我們,你我是“息息相關”的命運共同體。


面對病毒,沒有人可以完全保證能不受其害,所以,沒有人有資格若無其事,甚至冷嘲熱諷。


“我們要保護這座城市”,面對災難逆火而行的醫護人員、一線保障人員、志願者,他們是為眾人抱薪、行動力超絕的英雄。


被託付重任的決策者,不要著急謝罪,我們需要你們頂住!


作為大多數的普通人,我們面對災難,往往成為行動力羸弱的孩子。不能馳援前線,至少,我們可以保持尊重。


當你被疫情信息轟炸的時候,停下來,問候一下身邊人,今天有沒有量體溫。


當你為視頻裡的病患和群裡的陌生人掐架的時候,停下來,早點休息,提高免疫力。


災難當前,反抗是唯一的價值取向。而超越地域、階層、年齡或者任何差異的理解和寬容,才是我們可能取勝的最終武器。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傳播經過核實的,切實有用的信息,照顧好自己和家人,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


Just have a little faith.


古語云“盡人事,聽天命”,面對災難,武漢正在並將繼續拼盡全力。加油,大武漢!平安,武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