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也是一個世界

當小孩子變成大人後,就開始緬懷起童年的一切,便忘記了曾經身處童年的自己也有很多“艱難”的時刻。

在小的時候,我們也經歷過害怕、難過、失望等等的情緒。只是在走過來之後,彷彿那些曾經困擾著年幼的自己的問題都消失了一般。

畢竟,眼前又有新的困擾,這些眼前的困擾總是要比已經消散了的更深刻,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大人們會進一步美化記憶中的那個童年,認為孩子們總是過得比自己更好更輕鬆,然而,事實並不如此。

講述孩子們的故事的書有很多,其中不乏真正以孩子的視角來觀察世界、體驗世界的好作品,比如意大利作家埃迪蒙託·德·亞米契斯的長篇日記體小說《愛的教育》。


孩子的世界也是一個世界


這本書以一個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視角和口吻記述了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出場的人物有他的父母、姐姐、同學、老師、同學的父母等等,又以這些人物串聯起作者身邊發生過的大大小小的各種事件。


孩子的世界也是一個世界


比如父親帶著他去看望自己兒時的老師,貧窮多病的老人顫抖著雙手找出了父親當年的作業本,上面還有一處處圈紅。

手有殘疾的克羅西被欺負,那些惡劣的同學們用尺子打他,把栗子殼扔到他的頭上,克羅西起先不敢反抗,到忍無可忍的時候將桌上的墨水瓶扔了出去,卻不小心扔到了剛進教室的老師身上,這個時候,同學卡隆勇敢地站了出來。

因為思念母親,跨越6千英里經過一路波折到美洲尋找母親的馬爾可……


孩子的世界也是一個世界


安利柯所經歷的一切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可能具體事件不同,但感受是類似的,正因如此,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會引發我們的共鳴,正如譯者夏丏尊在《譯者序言》中所說:

“這書給我以盧梭《愛彌兒》、裴斯泰洛齊《醉人之妻》以上的感動。……記得曾流著淚三日夜讀畢,就是後來在翻譯或隨便閱讀時,還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覺眼睛潤溼……書中敘述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感……使人讀了覺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為世間要如此才好。於是不覺就感激得流淚。”


孩子的世界也是一個世界


這本書最初的名字叫《考萊》,是“心”的意思,可見作者最初的理想正是以安利柯的成長見聞和感受來反應一個孩子的心靈成長過程。

但,這本書不光適合孩子看,更應該讓大人看,從安利柯的日記中,大人們可以回憶自己兒時的故事,可以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的孩子正在感受什麼。

如果,現在的教育失之於情感,那讀了這本書的大人們或許可以通過家庭教育、校外教育來彌補。

除了《愛的教育》,還有一本書展示了一個令人眼眶要溼潤的男孩——桑桑的故事,這本書就是曹文軒教授的《草房子》。

該書出版後曾先後獲得過“冰心兒童文學獎”、“第四屆國家圖書獎”等一系列大獎,並在2016年獲得了國際安徒生獎,這也是我國作品第一次獲得該獎。

這些重量級的大獎足以證明這本書的感染力與認可度之強之高。

如果說《愛的教育》中安利柯的日記是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的世界,那麼《草房子》則展示了一個男孩從八歲到十四歲的六年間與他周遭世界的故事。在桑桑這裡,已經不只侷限於觀察與感受,還有小心翼翼地參與。


孩子的世界也是一個世界


桑桑是油麻地的一個小小少年,他總是喜歡做一些誇張的事,比如大夏天穿棉襖、 剪掉蚊帳當漁網,正像老人們說的“七八歲的孩子狗都嫌”。還會嫉妒同學杜小康的人氣比自己高,當別人成為焦點的時候會感到受傷和失落。

但是當好朋友杜小康家遭難的時候,他默默地在一邊支持對方,為了幫杜小康湊出進貨的錢,桑桑賣掉了自己心愛的鴿子。

後來,桑桑脖子上莫名起了一個大疙瘩,遍尋名醫無果。但為了讓妹妹開心,拿著所有的零用錢帶妹妹去城裡,還揹著妹妹爬上了城牆。


孩子的世界也是一個世界


在《草房子》中,整個故事都圍繞桑桑展開,所以桑桑的視野所及就是一個世界,正是通過桑桑這個調皮的孩子的視野,這個世界才更真實。

不管是桑桑還是杜小康、紙月,他們都處於從小孩子走向大孩子的過程中,這個過程我們命名為“長大”,他們觀察著、感受著周圍的一切,這周圍有自己的同齡人、有大人。

這個世界中有開心也有悲傷,有順遂也有災難,有縱容也有禁止,有時候,小孩子也要承受大人的疼痛。


人們往往弄反了的一個事實是:不是長大了才會疼痛,而是在疼痛中長大。


孩子的世界也是一個世界


孩子的世界也是一個世界,《愛的教育》讓我們回到自己的過去,見到過去的自己,然後熱淚盈眶;《草房子》讓我們豁然開朗於成長路上的疼痛,誠然,孩子的世界也是一個世界,盲目地認為孩子們過的更輕鬆更好是自欺欺人的錯判,至少是低估。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