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朝名都【洛阳】,嵩高苍翠北邙红

洛阳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九个朝代建都于此,所以称为“九朝名都”。

早在周武王灭殷以后,周武王为了加强对东方诸族的控制,就看到了洛阳这个地处“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的地方的重要性。相传他把传国之宝的九鼎迁到洛邑,就有定都洛邑的意思。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当时周、召二公就开始大规模的营建洛邑。据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的《洛诰》篇记载,先是召公去当地察看了地形,然后周公又亲赴现场把建筑方案确定下来。为了使营建洛邑披上一层神的外衣,他们还按照当时的习惯,当场进行了占卜,结果选择涧水东、渡水西,滨临洛水一带,卜兆大吉。于是营建洛邑的工程也就正式开始了。这次一共建了两座城,在涧水东、温水西建成一-座方十七里 的城,后来被称为王城;在瀘水东即今白马寺东三里的地方建成周城,这是周朝的宗庙所在,也是安置殷民的地方。两城相距四十里。后来周平王东迁,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迁都洛阳,就住在王城。到周敬王时又徙都成周城。

九朝名都【洛阳】,嵩高苍翠北邙红

汉高祖刘邦开始时本欲定都洛阳,后来采纳了娄敬的建议,为了巩固后方关中,仍移都长安。东汉刘秀称帝后,才正式迁都洛阳。以后曹魏、西晋和北魏都先后在这里建都。汉魏时代的洛阳城,是在成周城遗址的基础上加以扩展。据晋《元康地道记》说,洛阳“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所以也被称为“九六城”。现在这座城的遗址称为汉魏故城,城垣的轮廓还可以看得出来。根据考古的实际调查,这座城南北长三千八百多米,东西宽二千七百多米,与历史记载基本相符。

九朝名都【洛阳】,嵩高苍翠北邙红

隋唐时期可以说是洛阳的鼎盛期。隋炀帝即位后,便决定迁都洛阳。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命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次年春正月,东京建成。四月正式迁都洛阳。隋东都城较汉魏故城西移十八里,基本上是在王城的旧址,上扩建而成。据《元河南志》记载,隋东都城“周回五十二里”(唐韦述《两京新记》作“周回六十九里二百十步”)。隋王朝为了修建这座城,每月征调的工匠、民伏达二百万人。为了要修建富丽堂皇的宫殿,需要的大木近处没有,不得不从遥远的豫章(今江西)运来,一根柱子运到洛阳就要花费数十万工。这样大的工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在一年之内完成,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洛阳北依邙山,南对伊阙,形势非常险要。隋东都城的城市布局正是根据洛阳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东都建有宫城和皇城,都是在城的西北角地势较高的地方。宫城在北,皇城在南,宫城的中央各殿和正中的门都正对伊阙,全城以此为中轴线。这样一来不仅显得气势雄伟,而且宫城和皇城居高临下,也便于防卫。

九朝名都【洛阳】,嵩高苍翠北邙红

据《唐六典》记载,东都“郛郭南广北狭,凡一-百三坊,三市居其中”。东都城的街道坊里和市场主要分布在皇城区的东面和南面,由于洛水横贯全城,街坊区跨洛河南北。所谓“三市”,在洛河南稍东的一个叫东市,又名丰都市,里面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物堆积如山。在城西南角的叫南市,又名大同市。洛水北、灌水东的叫北市,又名通远市,据说里面停泊着各地的大小船只数以万计。

东都城西又有西苑,周一百二十六里。苑内沿龙鳞渠建有十六所宫院,征集了各地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供炀帝游乐。苑内还有一一个大池,当时称为“海”,周十余里,有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出水面百余尺。山上建有台观殿阁,穷极华丽。

九朝名都【洛阳】,嵩高苍翠北邙红

隋朝以前,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长安(今西安附近)。但在东汉以后,长安屡遭战争破坏,关中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要维持京都的费用也感到相当困难。京都设在长安,最感困难的是运输问题,要把全国各地特别是富庶的江淮地区产的大量粮食和其他物资运往京师,需要经过黄河三门峡天险,非常不便;但洛阳位居“天下之中”,转运起来方便得多。而且从政治上考虑,也便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所以炀帝在营东都的同时,还开凿了运河。一条是通济渠,从洛阳的西苑(即现在的涧西)引涧水、洛水到黄河,再从板渚(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蒗荡渠达淮河,然后再疏浚邗沟,引淮水达长江,另一条是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至涿郡(治所蓟县,在今北京市西南)。运河修通后,使洛阳交通更加方便,经济更加繁荣。

唐朝时候,洛阳和长安地位相等,甚至有时要超过长安。唐高宗常往来于东都、长安之间,称两京为“东西二宅”。武则天临朝听政时,改东都为神都。后来,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唐为周,便以神京为周都。中宗复位后,仍改神都为东都。

九朝名都【洛阳】,嵩高苍翠北邙红

五代时候,梁太祖朱温在汴州(今河南开封)即皇帝位,国号大梁,以汴州为开封府,称为东都,改唐东都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公元909年)迁都洛阳,洛阳又正式做了都城。后唐庄宗李存易于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在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称帝,灭梁后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洛京,后又改称东都。后晋石敬瑭攻灭后唐,也曾建都洛阳一-段时间,不过因为时间短暂,人们没有把它计算在内。如果加上后晋,洛阳就变成“十朝名都”了。

宋代以后,洛阳便衰落下来。到金朝,洛阳虽然还曾被称为“中京”,但这时的所谓“京”已经是虚有其名了。今天的洛阳旧城就是金代修筑的,这是一座周围八里三百四十五步的小城,以它与隋唐东都城相比,它正座落在洛河以北的正中间。

九朝名都【洛阳】,嵩高苍翠北邙红

今天,洛阳已变成了一个崭新的城市。历史上隋炀帝兴修西苑的遗址上,如今成了洛阳的重工业区。昔日帝王游乐的场所,今日成了劳动人民的乐园。在西工润水之滨,古时周平王京都的旧址,今天建起了王城公园。人们站在公园的假山上,南望龙门伊阙,北岭郊山,洛阳全景一览无余。咨用城末十八里的白马寺,是东汉明市永平十一年(公元年)建立的,这是传教的入中国后最早建立的一座等院要送当物从甲度帝同的经典是用白马状来的,所以守艺术的三大宝岸。这些石意是从北现太和十八年(公元年)连续省造约四百年之久。现存石意一千三百五十二个,龛七百八十五个,造像九千七百余尊。著名的奉先寺大卢舍那佛像就是武则天时候雕凿的。这一-佛座北侧的石碑《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上,有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两万贯”的话,便是佐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