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衅、冲突与离家出走:谁来拯救“荒芜”的青春?

文│我爱我心工作室


挑衅、冲突与离家出走:谁来拯救“荒芜”的青春?

【家,是一个让人放松的安全的港湾,也可能是一个人痛苦的发源地。父母,是最深爱孩子的人,也可能是对孩子伤害最深的人。】

孩子:都是因为我,父母才吵闹离婚的,都是我的不好,我不该来到世上,眼前这个180cm的大男孩蜷缩在沙发上,像只受伤的小猫,捂着脸委曲的哭了----。

妈妈:孩子脾气一天比一天暴躁,想上学就上,不想上学就不上。现在学校是在劝退,我们也没有办法了,一句话不顺心就骂人、摔东西、踹门,这孩子是怎么了,原来不是这样啊!

爸爸:这孩子整天指责讥讽我,成心跟我过不去,事事跟我对着干。我骂他,他骂我;我打他,他也打我;打骂不过就离家出走,我们都截回他两次了,下次再出走咋办?

2020年元月的一天,我爱我心理工作室“各自”走进了三个人。一家三口,爸爸衣着得体,身材板正,目光如炬;妈妈齐耳短发,职业装扮,感觉十分干练;孩子一身黑色的运动装,青春的气息中透露出孤独和神秘。然而,光鲜的外表下无法掩藏神情的落寞,他们都低垂着头,眼神散乱,彼此间更没有交流。

这,是一家人吗?怎么还“各自”走进来。

是一家人。

为什么相互嫌弃?

一家人怎么看着像“陌生人”?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挑衅、冲突与离家出走:谁来拯救“荒芜”的青春?

最深爱的人伤我却是最深,进退我无处选择

“原老师,您好!我们是朋友推荐过来做咨询的。”三人落座后,妈妈首先打破沉默。

妈妈说话声音微弱,心里似有千般不情愿。说完,还微微扭头用余光扫了一眼爸爸和孩子,像是在征求爸爸和孩子的意见。

“我想单独和你谈”,说话的是孩子。

在亲子关系的咨询中,我一般采用家庭治疗的方式,会与父母、孩子共同讨论他们的烦恼。

如果孩子处在青春期或者和父母的关系非常糟糕的时候,往往就会单独和孩子谈话。

我们的咨询就这样开始了。

走进咨询室落座后便是沉默,压抑的沉默。我坐在另一张沙发上平静地陪伴他度过这段内心挣扎的时刻。

大约5分钟以后,他长舒了一口气,喃喃地说:“我不愿让爸爸辅导功课,他说我笨”;“妈妈脾气也大,把工作中的火气都发泄到我身上,有次把我的篮球、手办都扔了”;“他俩也经常吵架,吵着闹着要离婚”; “我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我不在家他们可能就不争吵了”。

他告诉我,他离家出走过两次,一次去深圳,被母亲从北京西站接回;一次去西藏攀登珠峰,被父亲从四川成都截回。

听到他这样说,我有点难受,心疼他,耐心地听他讲他的经历。

他谈到最喜欢打篮球、日漫和网游。最烦人管他,在学校曾因忘穿校服被拒,与值班老师争吵;上课睡觉,多次不服从老师管理与老师发生争执;与同学有矛盾打架,遭到其他家长投诉被学校劝退。“我的爸爸、妈妈其实也蛮辛苦的,养我、供我上学也花了不少钱”,“可就是烦他们”,倔强的他眼里噙满泪花,却始终没有掉下。

挑衅规则、与同学和老师发生冲突、两次离家出走,经常是青少年被否定、被边缘的缘由。这样的孩子是脆弱的,自恋的,他无法在他人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怀疑自己的价值,但他也值得拥有未来。

接下来与父母的谈话中,让我对这个家庭有了深入的了解。

这是个J人家庭,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三年前才真正团聚。

爸爸是自主择业GB,今年46岁,再就业困难,创业又失败,整天抱怨,负性情绪很大,经常酗酒,回家不是骂妻子就是打孩子。

妈妈是孩子所在小学的班主任,上进心强,教学成绩突出,因对丈夫事业不顺、酗酒、乱发脾气等原因,经常争执,带孩子离家住酒店,多次提出离婚。因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还打架,自己在学校丢面子等原因失望、恼火,打骂过孩子。

一家人聚少离多时“和和睦睦”,团聚后却“战火不断”。

没有哪个孩子不爱父母,为何他对父母又爱又恨?

没有哪个父母不深爱自己的孩子,最深爱孩子的父母为何伤孩子却是最深?

孩子是“病人”,父母是“病因”

当青少年出现危机的时候,也是某种困难难以表达的时候,我们需要理解青少年时期的特性,同时也要扩展到父母,尤其是家庭中,放在家庭关系的情境下加以思考。

该个案,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日趋成熟,这个阶段孩子大多叛逆,特立独行。

1、挑衅的孩子是被最多抱怨的,其实处于绝望中,在无望中求索。求索两种东西:第一种是依靠,安全的依靠;第二种是定位,结构性的身份定位。

2、冲突越多的孩子,就越容易招惹排斥和焦虑。攻击性和反叛性的行为就越是被控制在缺乏安全和充满排斥的恶性循环中。这时需要引入第三方,打破“我的世界是糟糕的”困境。比如换一个学校,或者认识一个新的朋友。最关键的是,父母不要和他困在一对一的矛盾和冲突里。

3、离家出走意味着短期离家出走。离家之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会重返家园。尼罗博士将青少年的离家出走定义为“一次成功的尝试或一次为缓解紧张情绪的失败的尝试”。“真正”的离家出走是一直冲动性精神疾病,它反映了一种没法排解的危险情绪。它没有目的,就是想逃离家园,使自己陷入无助状态,这种情况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无法面对的。青少年离家出走最常发生的年龄是14岁。青少年离家出走意味着孤独,失去了亲人的关爱。一旦打算离家出走,他们总是那么决绝,因为他们决意和家庭决裂和社会决裂。

青少年离家出走的第一大因素就是家庭环境,夫妻关系和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深远。

从这个家庭中,我们知道爸爸从J多年,一家长期两地分居。对孩子来讲父爱是“缺失”的,使得孩子的“储爱槽”(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提出,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储爱槽,储爱槽里有多少爱,就能给予别人多少爱)较少。另一方面会使孩子陷入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提出,恋母弑父情结),陷入这样的情结的孩子在长大后会陷入情感混乱,有很多情感不会合理的表达,只能通过争吵来引起关注。

同时爸爸带兵出身,形成严格的等级观念和服从意识,当孩子和妈妈有违其要求时,他可能会感到“号令不畅”,“官威”受到冒犯。爸爸自主择业后就业困难,创业又失败,内心是失落的。发脾气、抱怨、后悔等负性情绪“传染”给每个人,家庭氛围压抑郁闷。酗酒、骂妻子、打孩子又激化家庭矛盾,孩子产生了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妈妈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优秀教师,也造就了其要强、苛求完美的性格。她试图把这种性格延续到孩子身上,用扔掉篮球、损坏孩子玩具的办法,强迫孩子学习,试图让孩子变得和自己一样坚强完美,最后走上成功,以弥补心中不完美的丈夫、不美满婚姻的缺憾。她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孩子成绩处于中游水平,篮球打得好,她没有看到其多姿多彩的一面。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是不同的,成功不可复制,也没有同一个标准,孩子无法达到妈妈的标准,精神上感受到巨大压力。


挑衅、冲突与离家出走:谁来拯救“荒芜”的青春?

谁来拯救“荒芜”的青春

青春期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强的黄金时期,有好学勤奋的一面,也有知难而退的一面;既可以服从,也可能叛逆;既谦虚,也狂妄┄┄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如何在精神上科学的教育孩子,谁来拯救“情感荒芜”的青春?一首老歌《爱的奉献》这样唱道:“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或许就是答案。

(一)拯救青春,首先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青少年的性格有三个特点:不成熟、多动、容易冲动,是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包容的家庭环境的接纳。家长学习尊重孩子,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和一定活动空间,满足孩子自我成长愿望。

(二)拯救青春,父母要自我学习成长。孩子的青春期也是父母重要的一个人生阶。1、孩子的青春期与父母的中年危机是同时发生的;2、此阶段父母的重要性弱化了,孩子不需要爸妈了,他们需要朋友了,作为父母做好准备撤退了吗?3、父母能够独自面对孤独吗?孩子已经长大了,不要父母的照料了。4、孩子的青春期激活了父母早年分离的经历和创伤。父母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成长,才能拥有“上岗资格”。

(三)拯救青春,父母需要能够承受住孩子的攻击性。年纪不大就“勇闯天涯”,这种叛逆和离家出走是对父母非常强烈的攻击。

对于一个人来说,要成长起来,并且能发现他自己本性中最深刻的部分,必须有表达攻击的可能,有表达蔑视,甚至憎恨,而无须担心关系有彻底破灭的危险。

如果父母的内心足够强大,承受得住孩子的恨,始终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既不退缩,也不崩溃,更不反击报复。

稳定地包容和接纳孩子,两者在这种“糟糕”的状态下幸存下来,孩子生命的体验、人际、情商、心理都会提升,从而顺利度过青春期。

(四)拯救青春,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允许。青春期是孩子修复童年创伤,整合自我,向成年人身份发展的重要阶段。

“如果你不接受规则,你就走”。当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允许离开,非抛弃、非放弃、非指责。孩子感觉到家是安全的基地,父母是自己可以信任的人,当他充分表达了攻击后,父母仍是宽容的,孩子的安全感增强时,就会愿意回家。

一个孩子的依恋不会因为进入青春期而停止。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进入青春期后,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没有减弱,而是与青少年特定的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联系在一起。在咨询中我看到这个家庭是有能量、会求助、善反思的,相信他们在痛苦挣扎过后定会改变,祝他们越变越好!

教育子女失败,是父母一生最大的失败。如果你的孩子有网瘾、早恋、青春期叛逆、厌学、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人际关系障碍、社会适应不良、亲子关系不融洽、家庭成员沟通不畅、家庭关系不和睦等困难,关注我爱我心理工作室,让我来帮助你,联系电话15001028758。

本文系真实个案,为保护隐私,隐去其敏感信息,仅提出核心问题分析。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本文由我爱我心理工作室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