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咧兩晉(二八)王導獨攬大權奪取江州,陶侃滅郭默讓其徹底死心

蘇峻之亂後,東晉進入了近七十年的發展時期,朝廷內在政治上趨於穩定,也讓國力迅速恢復,社會再次出現繁榮景象。然而在這樣看似歌舞昇平的景象下面,各個門閥士族之間的鬥爭卻沒有完全平息,只是藏到了暗處。於是東晉朝廷表面上一片祥和,暗地裡卻各種明爭暗鬥,陰謀詭計層出不窮。作為東晉開國的第一大門閥,琅琊王氏因王敦之亂而失去了對朝廷的掌控。但在蘇峻之亂後,王導又重新回到政治舞臺的中央,他賊心不死,欲再次獨攬朝政。這次阻止他的並不是建康的各大門閥,而是遠在荊州的名將陶侃。

胡咧兩晉(二八)王導獨攬大權奪取江州,陶侃滅郭默讓其徹底死心

熟悉東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琅琊王氏在東晉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琅琊王氏的王導和王敦輔佐司馬睿建立了這個王朝,也趁著永嘉之亂後的權力空白期掌控了朝廷大權,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當時王導出任丞相,王敦為大將軍總領兵權,朝廷軍政大事皆出於琅琊王氏之手,可謂是權傾朝野。由於晉元帝司馬睿不甘心當個傀儡皇帝,於是派出心腹與琅琊王氏爭權,最終引發了王敦起兵攻打建康的叛亂。這次叛亂最後被晉明帝司馬紹平定,王導也受到牽連被迫放權下野,失去了對東晉朝廷的掌控權力。

胡咧兩晉(二八)王導獨攬大權奪取江州,陶侃滅郭默讓其徹底死心

王敦之亂後司馬紹並沒有處置琅琊王氏全族,只是對參與了王敦叛亂的部分人員和家屬進行了懲處。由於王導沒有參與王敦叛亂,還在王敦叛亂過程中召集家族大部分人進行反對,所以王導不但沒有獲罪,而且還受到了司馬紹的褒獎。但王敦叛亂的影響實在太惡劣,王導也無法繼續在朝中擔任丞相,只能退居二線。而王敦叛亂是為琅琊王氏委派的官職和奪取的領地等都被東晉朝廷收回,琅琊王氏的勢力也因此大為萎縮。可儘管如此,琅琊王氏依舊是東晉一等一的門閥大族,在朝廷也保留一定的話語權。

胡咧兩晉(二八)王導獨攬大權奪取江州,陶侃滅郭默讓其徹底死心

司馬紹沒有因為王敦之亂而滅了琅琊王氏,其根本原因還是琅琊王氏勢力太大,盤根錯節與各大門閥糾纏過深。從歷史來看,東晉的建立和琅琊王氏南遷是同時發生的,東晉的朝廷都打上了琅琊王氏的烙印。很多南遷的北方門閥與琅琊王氏交往很深,朝中掌權大臣與琅琊王氏的關係盤根錯節,根本無法被連根拔起。比如在青州、兗州、徐州領兵的重臣郗鑑便與琅琊王氏有姻親關係,他的女兒嫁給了王導的堂侄王羲之。而郗鑑不但手握重兵抵抗北方後趙石勒的進攻,還是平定王敦和蘇峻叛亂的大功臣,這成為王導爭奪朝中大權的底氣所在。

胡咧兩晉(二八)王導獨攬大權奪取江州,陶侃滅郭默讓其徹底死心

王敦之亂後琅琊王氏獲罪,不得不放棄朝中大權,退居二線蟄伏起來,進入了一段低潮期。新上臺的國舅爺庾亮欲複製王導的操作,想要取琅琊王氏而代之,成為朝廷獨攬大權的家族,最終卻逼得蘇峻和祖約聯合反叛。蘇峻的叛亂最終被陶侃、溫嶠、郗鑑等地方實力派聯合出兵平定,引發叛亂的庾亮也請罪退出中樞,於是給琅琊王氏重新帶來了機會。尤其是蘇峻之亂平定不久,挽救國家的大功臣溫嶠就因為中風而在武昌去世。於是王導重新回到朝廷中樞,熄滅的賊心再次被點燃,又開始了獨攬朝政的一系列操作。

胡咧兩晉(二八)王導獨攬大權奪取江州,陶侃滅郭默讓其徹底死心

王導獨攬大權是有天然優勢的,因為東晉這個國家就是他一手建立起來的。雖然因王敦之亂蟄伏了一段時間,但他對權力的渴望卻沒有絲毫減弱,而他在朝中的聲望卻足以支持他重新掌控大權。當時晉明帝早逝,晉成帝年幼,庾亮離開建康出鎮蕪湖,溫嶠在武昌病逝,王導成為東晉丞相的唯一人選。由於他聲望和地位太高,就連晉成帝司馬衍也對其行禮下拜。在司馬衍給王導的詔書中,可以看到很多"惶恐"的字樣語句,他向王導提問都要用"敬問"稱呼,由此可見倒是王導在朝中可謂是權勢熏天。

胡咧兩晉(二八)王導獨攬大權奪取江州,陶侃滅郭默讓其徹底死心

實際上從當時的政局來看,王導獨攬朝政看起來似乎沒有王敦和蘇峻發起叛亂那麼危險,但對皇權的威脅卻更為直接,對國家根基的侵蝕更為嚴重。王導在朝廷和地方的官員任命,資源調動等方面都大量任用私人,排除異己。他對自己人的錯誤和罪責進行掩蓋,而大力打擊自己的政敵,這是一種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漸控制朝廷和國家的手段。而他的這些手段也漸漸引起了各大門閥和地方軍鎮勢力的不滿,朝廷上下內部矛盾極重。可由於王導權傾朝野,外部又有郗鑑帶領重兵遙相呼應,使得很多門閥家族不敢與之正面對抗。

胡咧兩晉(二八)王導獨攬大權奪取江州,陶侃滅郭默讓其徹底死心

當時有個著名的案子便是因王導獨攬大權而引發的,但結果卻非常讓人意外。平定王敦和蘇峻之亂的大功臣溫嶠因中風去世,他留下的江州刺史的職位懸空,於是在朝中引發了各種爭奪。因為江州刺史坐鎮武昌,而武昌是長江中游的交通樞紐,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各大門閥家族和勢力都想在這裡安插自己的人員。對王導而言這個職位更加重要,因為江州是阻隔在荊州和建康之間的防區,而荊州刺史陶侃卻是王導忌憚的政敵。王導獨攬大權,在建康和各地的官員任命上搞一言堂,但唯獨陶侃坐鎮的幾個州不服王導的命令。

胡咧兩晉(二八)王導獨攬大權奪取江州,陶侃滅郭默讓其徹底死心

陶侃是東晉名將,雖然起於寒門家族,卻在平定江南流民亂軍和蘇峻之亂中立下大功,位列太尉,是當時東晉軍中第一人。東晉從建國開始的歷代掌權者都對陶侃非常忌憚,不論是王敦、蘇峻,還是王導、庾亮,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心腹控制江州,牽制坐鎮荊州的陶侃。他們懼怕陶侃領兵順長江而下攻打建康,這就對他們控制東漢朝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溫嶠去世後,江州刺史成為王導必爭的職位,這個位置上的官員必須是聽他話的人。而陶侃也不希望有人領兵在武昌盯著自己,於是對王導的人選表示反對。

胡咧兩晉(二八)王導獨攬大權奪取江州,陶侃滅郭默讓其徹底死心

於是兩人在江州展開了一系列明爭暗鬥,最終發展到陶侃起兵攻打武昌的地步。當時王導推薦了劉胤作為溫嶠的接班人擔任江州刺史,陶侃上書表示強烈反對。由於荊州遠離建康,陶侃的上書被王導無視,王導以溫嶠臨終遺言為由強行任命了劉胤。結果劉胤上臺後不聽王導的話,控制了長江水路,掌控了長江中上游運往建康的漕糧,這讓王導非常氣憤。於是王導以朝廷命令下詔斥責劉胤,並要劉胤辭官去職。結果還沒等到劉胤離職,卻被後將軍郭默殺害。然後郭默上書朝廷說劉胤謀反,並自領江州刺史,居然被王導通過了。

胡咧兩晉(二八)王導獨攬大權奪取江州,陶侃滅郭默讓其徹底死心

陶侃聽說這個事情後很憤怒,上書朝廷質問王導,並起兵攻打剛剛控制武昌的郭默。陶侃的起兵引起了鎮守蕪湖的庾亮的響應,兩人合兵攻打武昌,最終擒獲郭默後將其斬首。事後陶侃在庾亮等官員的支持下領江州刺史,勢力遍佈整個江南地區。而王導自知理虧,不敢與陶侃硬懟,只得選擇退縮。事後王導與陶侃、庾亮進行了多次明爭暗鬥,陶侃和庾亮一度聯合起來要廢除王導。最後王導還是得到郗鑑的支持才坐穩了丞相寶座,但是他獨攬朝政的野心就此被陶侃鎮壓,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

胡咧兩晉(二八)王導獨攬大權奪取江州,陶侃滅郭默讓其徹底死心

從史書上看,郭默殺劉胤似乎是私人恩怨。由於劉胤是漢高祖劉邦庶長子劉肥之後,所以受到很多門閥名士的推崇,他很看不起流民義軍出身的後將軍郭默。兩人向來有私人恩怨,最終在部下的挑撥下爆發。郭默一怒之下帶人殺了劉胤,自領江州刺史,並上書王導說劉胤造反。王導居然不經調查就認可了郭默的做法,還正式任命郭默為江州刺史。從這些細節中就可以看出,這個事情非常不簡單,充滿著各種陰謀的味道。這也難怪陶侃一得到消息就大怒,聲稱此事必有詐。從正常人的思維邏輯來看,這明顯就是一場陰謀。

胡咧兩晉(二八)王導獨攬大權奪取江州,陶侃滅郭默讓其徹底死心

正如陶侃駁斥王導所說,郭默殺了刺史就能當刺史,那殺了丞相是不是就能當丞相呢?這句話揭穿了王導以權謀私的陰謀,讓向來能言善辯的王導啞口無言。實際上郭默殺劉胤的陰謀就是王導在幕後推動的,這種事情被對手窮追猛打,他自然無力辯駁。

當初王導任命劉胤到荊州刺史時為了監控陶侃,可劉胤上臺後並沒有如此,而是靠向了陶侃。劉胤把持了長江上游運往建康的漕糧,這就把持了建康的民生命脈,這是對建康莫大的威脅。王導用丞相權威逼劉胤離職,可劉胤裝死不應,這就讓王導感到非常尷尬。

胡咧兩晉(二八)王導獨攬大權奪取江州,陶侃滅郭默讓其徹底死心

郭默殺劉胤之前被朝廷任命為右軍將軍,然後他突然因送行的事情與劉胤產生矛盾,最終帶領部下突襲殺死劉胤。很顯然在此過程中王導和郭默有過通信,否則他那裡來殺死劉胤的自信?要知道劉胤是封疆大吏,朝廷任命的江州刺史,無故殺死視同謀反。郭默殺劉胤不但沒有做好謀反的準備,還堂而皇之的向王導要官,王導還同意了,這是多麼荒唐才能寫出的劇本?唯一的解釋是,王導和郭默早就有過交易,所以郭默才敢膽大妄為的殺死劉胤,而王導才以權謀私的將其任命為江州刺史。

胡咧兩晉(二八)王導獨攬大權奪取江州,陶侃滅郭默讓其徹底死心

然而這一切在陶侃絕對的軍事力量面前都不堪一擊,再加上王導一貫專權造成舉國上下的反對,事情最終以郭默的敗亡而結局。但王導的這些操作已經從獨攬大權,逐漸開始越過大臣的操守,開始打篡位的擦邊球了。所以各大門閥和四方的軍鎮勢力都出來反對王導,而陶侃和庾亮都有廢黜王導的打算。雖然王導最後在郗鑑的支持下保住了丞相的位置,但是有陶侃和庾亮的監視下也無法再進一步。史書上記載王導晚年在丞相位上尸位素餐,實際上就是因為野心得不到滿足,乾脆就不管事,做些佔著茅坑不拉屎的噁心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