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咧兩晉(二七)庾亮派溫嶠鎮守武昌不只防備陶侃,也是對其猜忌

晉明帝司馬紹即位後,在中書令溫嶠的策劃下平定了王敦之亂,讓東晉朝廷政局贏得了短暫的穩定時期。由於司馬紹英年早逝,年幼的皇太子司馬衍即位,這個穩定期很快被打破。於是朝廷大權落入國舅庾亮之手,而庾亮的一系列企圖獨攬朝政的操作,為東晉的再次內亂埋下了隱患。在庾亮掌控東晉朝政期間,很多朝廷大臣都成為其猜忌的對象,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後來起兵叛亂的蘇峻和祖約。然而在司馬紹留下的顧命大臣中,庾亮對他們的掌控也沒有放鬆,甚至對司馬紹心腹溫嶠也存在猜忌。

胡咧兩晉(二七)庾亮派溫嶠鎮守武昌不只防備陶侃,也是對其猜忌

晉明帝司馬紹去世後,遺詔七位顧命大臣輔佐幼小的太子司馬衍當皇帝,實際上大權卻落入了國舅爺庾亮之手。因為庾亮的妹妹庾文君是新皇帝司馬衍的母親,而司馬衍年幼不能執政,便由庾文君垂簾聽政,庾亮便以中書令的名義把持了朝政。當時朝廷上下成了庾亮的一言堂,很多王公大臣受到猜忌。被庾亮防範和猜忌的有蘇峻、祖約等參與平定王敦之亂的主要將領,也有坐鎮荊州的名將陶侃,還有司馬氏皇室中的元老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等人。他的這些操作不但引發了朝廷上下的不滿,也為後來的內亂埋下隱患。

胡咧兩晉(二七)庾亮派溫嶠鎮守武昌不只防備陶侃,也是對其猜忌

庾亮猜忌這些朝中大臣的原因很簡單,他是想要複製琅琊王氏的輝煌,讓潁川庾氏成為第二個領袖南北門閥士族的大家族。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後,司馬睿在琅琊王氏的王導和王敦兄弟的支持下割據東南,後來建立了東晉王朝。他們利用了北方五胡亂華造成天下大亂的權力空白期,把持了東晉的朝政,王導為丞相,王敦為大將軍,軍政大權都被琅琊王氏一手掌控,被稱為"王與馬,共天下"。

後來司馬睿不甘心做傀儡皇帝,派心腹起兵與王敦對抗,最終引發了王敦之亂。司馬紹即位后王敦被消滅,琅琊王氏也不能在獨攬朝政,但領袖門閥的榮耀權勢卻吸引著每個門閥士族,作為潁川庾氏的領頭人的庾亮也不例外。

胡咧兩晉(二七)庾亮派溫嶠鎮守武昌不只防備陶侃,也是對其猜忌

可以說從這些角度看,庾亮在野心上不下於王敦,所以才會做出猜忌和排擠朝中大臣的安排。庾亮防範的對象除了朝中的司馬氏皇族以外,主要是北方的蘇峻、祖約和西方的陶侃。這些人都是在王敦之戰中立下大功的,手中握有重兵,而且都是在與北方胡人、各地流民義軍和王敦軍隊作戰中鍛煉出來的精銳軍隊。庾亮想要獨攬東晉朝政,自然擔心各地的軍鎮將領不滿,更怕步王敦的後塵,所以採取了各種防範措施。而他在王敦之亂的論功行賞時又故意打壓這些將領,使得雙方關係極其緊張,因此各種潛在的矛盾衝突一觸即發。

胡咧兩晉(二七)庾亮派溫嶠鎮守武昌不只防備陶侃,也是對其猜忌

為了防範來自於各方軍鎮的威脅,庾亮在各地佈置了軍隊進行牽制和防禦,而溫嶠便是庾亮防範陶侃的重要手段之一。陶侃是王敦之後東晉南部勢力最大的軍鎮將領,在王敦之亂收統領荊州、交州、廣州、湘州的軍隊,又佔據了長江上游,對東晉朝廷的威脅非常大。自古以來攻擊建康,沿著長江順流而下是最為便捷迅速的打法,所以兵家防禦建康必然封鎖長江。而武昌作為長江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庾亮讓溫嶠以江州刺史的身份鎮守武昌,遏制陶侃大軍可能東進的路線。

胡咧兩晉(二七)庾亮派溫嶠鎮守武昌不只防備陶侃,也是對其猜忌

前文中講過,溫嶠是大英雄劉琨的內甥,也是晉明帝司馬紹的心腹。司馬紹有機會被司馬睿立為太子,受到朝中大臣和各大門閥士族的推崇,這與溫嶠的策劃息息相關。兩人可以說是布衣之交,在政治上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正是有了溫嶠的全面策劃,司馬紹才能度過王敦逼宮的危機,最終反敗為勝平定亂局。因此溫嶠是司馬紹平定王敦之亂的第一功臣,也是司馬紹最為信任的大臣。司馬紹臨終時將太子司馬衍託付給七位顧命大臣,溫嶠便是其中之一。可是司馬衍即位後不久,溫嶠便被庾亮派到武昌,理由是防備荊州刺史陶侃。

胡咧兩晉(二七)庾亮派溫嶠鎮守武昌不只防備陶侃,也是對其猜忌

這個理由在史書上被廣泛採納,認為這是庾亮派遣溫嶠去武昌的真實原因。可是仔細分析當時的東晉局勢可以發現,這只不過是庾亮搞出的幌子而已,其真實原因是同時猜忌陶侃和溫嶠兩人。他派遣溫嶠前往武昌,既是為了限制陶侃的軍隊,也是為了挑撥陶侃和溫嶠的矛盾。只要這兩位東晉名將在長江上游大打出手,他就能以東晉朝廷的名義出兵平亂。這種操作不但給了他擴大權限獨攬軍政大權的機會,也讓他能從兩位內戰之中漁翁得利。實際上從史書的很多細節中,都可以看到庾亮的這個陰謀和意圖。

胡咧兩晉(二七)庾亮派溫嶠鎮守武昌不只防備陶侃,也是對其猜忌

從庾亮上臺後的一系列操作來看,真正權力上被削弱的顧命大臣只有兩位,一位是西陽王司馬羕,另一位便是溫嶠。司馬羕是捲入了南頓王司馬宗謀反的案子中被削去王爵的,這被當時人公認是庾亮打壓皇室的操作,而南頓王司馬宗謀反也是庾亮清除皇室獨攬大權的陰謀。

溫嶠在司馬紹去世時是丹楊尹,只是東晉首都建康的地方行政長官。這個職位與唐朝的京兆尹、宋朝的開封府尹,明朝的順天府尹和應天府尹都是一個級別的,相當於首都市長,是典型的位高權重。在歷朝歷代這就是備用宰相的代名詞,江州刺史與此職位相比,雖然地盤更大,卻是典型的明升暗降。

胡咧兩晉(二七)庾亮派溫嶠鎮守武昌不只防備陶侃,也是對其猜忌

在蘇峻之亂初期,庾亮拒絕蘇峻帶兵進入建康的提議,引得蘇峻和祖約聯合起兵,兵鋒直指建康,形勢非常嚴峻。溫嶠得到這個消息後,認為建康的軍隊無法抵禦蘇峻和祖約的聯軍,便寫信給庾亮,請求領兵入衛建康。然而庾亮卻拒絕了這個建議,他對溫嶠的回答是"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這句話看似擔憂陶侃趁機東進配合蘇峻和祖約,實際上是懼怕溫嶠領兵進京後趁機奪權。因為陶侃雖然與庾亮不合,但從未有過越軌的行為。他治理的荊州堪稱東晉州郡的典範,又何須溫嶠嚴加防範?

胡咧兩晉(二七)庾亮派溫嶠鎮守武昌不只防備陶侃,也是對其猜忌

實際上陶侃從來沒有主動摻和各大門閥世家在東晉爭權奪利的內戰,而是把精力集中在治理自己的州郡和麾下軍隊上。在王敦之亂時,陶侃先統領廣州和交州,後來又加上江州,他都沒有主動出兵與王敦交戰。這並不是他懼怕戰爭,而是不願意捲入門閥戰爭的旋渦之中。

實際上要說與王敦的仇恨,陶侃比其他的門閥多得多。陶侃起於寒門,靠著平定江南義軍的戰爭一步步的走上地方軍閥的位置。他最先在王敦麾下,後來受到王敦猜忌和打壓,數次差點被謀殺。王敦出兵建康,對於陶侃來說是報仇雪恨的好機會,但他都選擇按兵不動,觀望朝廷態勢。

胡咧兩晉(二七)庾亮派溫嶠鎮守武昌不只防備陶侃,也是對其猜忌

對王敦這樣有著私人仇恨的權臣,陶侃尚且可以容忍。對蘇峻這種沒有太多關係的軍閥,陶侃有什麼理由去幫助他呢?從陶侃的一生來看,他雖然被列為武成王廟的名將之一,但卻更重視治理州郡上的治理。在朝廷沒有詔令,或者沒有人牽頭的時候,他都不會主動出兵去打仗,更沒有越軌挑戰東晉朝廷的行為。後來陶侃起兵平定蘇峻之亂是溫嶠親自邀請的,陶侃平定郭默造反也是事出有因。可以說陶侃從來沒有主動挑起戰爭的先例,這樣的人根本沒有謀反的傾向。所以說庾亮派溫嶠遏制陶侃就是幌子,本質上是挑動兩人內鬥。

胡咧兩晉(二七)庾亮派溫嶠鎮守武昌不只防備陶侃,也是對其猜忌

庾亮猜忌陶侃是因為陶侃手握重兵,他猜忌溫嶠卻是因為溫嶠聲望太高。前文講過,溫嶠出身太原溫氏,本身在門閥士族中就身份顯赫。大英雄劉琨是他的姨父,他跟隨劉琨在北方抵抗胡人九年,也繼承了劉琨的政治遺產,所以受到南北門閥士族的推崇。正是因為有著這些資源,所以他才能成為司馬紹的首席謀士,協助司馬紹登基,並平定了王敦之亂。可以說在司馬衍登基後的新朝中,除了王導,其他官員的聲望和召集力都比如溫嶠。王導因為王敦之亂不可能再執政,但溫嶠卻成為庾亮獨攬朝政最大的障礙。

胡咧兩晉(二七)庾亮派溫嶠鎮守武昌不只防備陶侃,也是對其猜忌

庾亮是靠著當皇太后的妹妹掌握朝政的,對朝廷中聲望日高的溫嶠必然有所忌憚。如果溫嶠在政見上與庾亮不合,又得到了廣泛的朝廷大臣支持,那庾亮這個一言堂的中書令就幹不下去了。相對於溫嶠,庾亮在軍隊中的根基並不深,反而與各大軍鎮矛盾重重。如果溫嶠有點野心,那在建康推翻庾亮並不是沒有可能。庾亮就連老邁昏庸的西陽王司馬羕都不敢留下,更何況是掌控建康地方軍政大權的溫嶠?所以對庾亮而言,溫嶠和陶侃同歸於盡是最好的選擇。這不但讓他少了兩個潛在大敵,還能把潁川庾氏的觸角伸到荊州江州一帶。

胡咧兩晉(二七)庾亮派溫嶠鎮守武昌不只防備陶侃,也是對其猜忌

可惜的是陶侃和溫嶠都沒有覬覦皇權和朝權的野心,也不會主動的挑起內亂。庾亮還等不到兩人內訌的機會,就迎來了蘇峻和祖約的大軍。正如溫嶠預測的那樣,庾亮在建康的軍隊不堪一擊,被對方一戰攻破建康城,狼狽的逃往溫嶠處求救。最後庾亮還是厚著臉皮向陶侃道歉,請陶侃出任聯軍盟主。他靠著陶侃和溫嶠的威望才召集了大軍勤王,最終平定蘇峻之亂,奪回了東晉首都建康。由此可見庾亮就是典型的志大才疏之輩,空有覬覦皇權的野心,卻沒有與此匹配的能力。這種人上臺只能搞得天下大亂,還得靠別人收拾殘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