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到了終末期,還有必要搶救嗎?醫生:家屬要做好臨終關懷

加拿大著名醫生特魯多的墓誌銘很出名:“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話,對於腫瘤科的醫護人員們來說,或許也是一樣的處境。畢竟,癌症目前並不能完全根治,而面對患者和家屬們“治癒”的期望,或許,如何提高生存質量才是首要考慮的問題。

癌症終末期——最無奈的階段

癌症的治療是分階段的,早期和中期的治療,通常主要是手術和各種化學療法,藥物的運用不可謂不多,但是具體能夠達到怎麼樣的效果,這個是因人而異和因病而異的。畢竟,哪怕是同樣類型的癌症,只要出現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它的發病表現就會存在差異。正是因為這樣,處於癌症終末期的患者,狀態也是千差萬別的。

不過總的來說,在臨床上,癌症患者一旦進入終末期,醫院往往會婉轉告知家屬,患者的病情已經不可逆了。

癌症到了終末期,還有必要搶救嗎?醫生:家屬要做好臨終關懷

患者到了終末期,還有必要治嗎?

一旦到了終末期的患者,事實上都無力迴天了。臨床上,我國癌症患者總體的5年生存率是40%,這只是一個平均的數據,不同的癌症類型,真實的生存率差別很大。這就導致有些患者在患病之後,在採取的治療方式上,總是患得患失。既害怕癌症不能治好,又害怕治療過度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反倒會導致病情加重。有些患者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一點點走到了終末期。

到了終末期意味著積極的治療已經沒有了多大的意義,因為藥物已經難以抵禦癌細胞,更重要的是,由於接連不斷的治療,藥物副作用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和癌症疾病導致的傷害,開始一起向患者脆弱的身體發起了進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通過藥物來提高生存質量的話,相比於治療疾病本身,前者減輕痛苦的方式才是末期患者的首選。

英國醫療機構的一項統計曾經顯示,至少五成以上的癌症患者,終末期都是死在了醫院而非自己家裡。這其中又有很多患者,事實上都是在終末期過度的醫療而被“治死”的。與其在不多的時間裡感受痛苦,那還不如在這一點點減少的時間裡,享受最後的寧靜。所以,終末期的患者,應該把生存質量放在第一位,而非把治療放在第一位。

癌症到了終末期,還有必要搶救嗎?醫生:家屬要做好臨終關懷

很多家庭有難言之隱

癌症帶給人的痛苦除了疾病本身外,鉅額的花費也往往讓人承受不住,而且長時間的住院治療,考驗的也是家屬的忍耐力。不是有一句老話叫久病床前無孝子嗎,在癌症患者的病床前,大多數的家屬,能夠勉強到及格線以上就算不錯了。因為治病本身就是一個燒錢和耗費精力的過程。

這就導致由於前期治療的大量消耗,家屬已經沒有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金錢來保證患者的生存質量了。即便家裡有錢,即便有的人用了很大的毅力來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能做的事情也非常有限。這份難言之隱,是癌症患者和家庭 共同不能承受之苦痛。

臨終關懷很重要

目前,國外歐美等發達國家,臨終關懷的推廣比較普遍,比如在瑞士,符合條件的患者可以選擇實施安樂死,選擇結束痛苦的生命。

而在我國,目前針對癌症末期患者的臨終關懷,主要還是集中在一線城市的大醫院,即使如此,也還不是非常普遍。

事實上,臨終關懷所做的本質的事情,就是讓患者儘量走得安詳。一半以上的末期患者都會疼痛,所以臨終關懷的首要,就是要用藥物的方式給患者鎮痛。目前針對癌痛的藥物有很多而且十分成熟,這一點其實不難辦到。

癌症到了終末期,還有必要搶救嗎?醫生:家屬要做好臨終關懷

其次就是對患者施以安慰,這一點東西方文明存在差異,西方人因為宗教緣故,從來不懼怕談論死亡。但是我國的觀念是忌諱談論死亡,哪怕是在重病的患者面前也避免談論。其實,面對即將結束的生命,死亡教育很重要,如何坦然面對,如何心安接受,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一味避之不談,反而會鬱積矛盾。

生老病死,不僅僅是癌症疾病,其他疾病引發的死亡,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當死亡一點點降臨,無論患者自身是否還有意識,他們已經接受了死亡本身。因為,等待死亡降臨的時候,人其實已經死了。尤其是癌症患者,末期的痛苦,不足以用生來承擔,讓他們有尊嚴地走,或許更是一種解脫。

#真相來了#

參考資料:

[1]《免疫療法延長晚期癌症患者生存期》.中國科學報.2019-8-5.

[2]《國家衛健委:我國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升至40.5%》.央廣網.2019-10-9.

[3]《臨終關懷:絕症患者最後的尊嚴》.中國青年報.2018-4-1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