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的劑量,不該考慮能多高,而是能多低

中山大學原腫瘤防治中心主任曾益新院士,他帶領的科研團隊曾在國際上提出腫瘤幹細胞新的“起源”說,他們認為

化療後,普通癌細胞演變成腫瘤幹細胞是癌症難治的根源。


放療和化療對普通的癌細胞是比較敏感的,容易被消滅,但腫瘤幹細胞就像韭菜一樣,一茬接一茬割不乾淨,具有很強耐受力,不易被摧毀。如同“種子”一樣,會繼續產生新的癌細胞。正是因為腫瘤幹細胞的存在,導致了治療失敗。


化療的劑量,不該考慮能多高,而是能多低


曾益新提出癌細胞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基因組不穩定,它可演變成為各種各樣的基因型,這也是臨床上常見的腫瘤異質性的根源。那些與幹細胞表型相似的癌細胞能夠耐受化療和放療,成為復發和轉移的“種子”。


他們研究發現,化療中使用的DNA損傷劑會加劇腫瘤細胞已存在的基因組不穩定性,加大退化成腫瘤幹細胞的可能性,儘管DNA損傷劑有可能消滅癌細胞,但也可能加劇基因組不穩定性,誘導普通腫瘤細胞蛻變成幹細胞樣更兇險的癌細胞。進一步研究中他們發現:鼻咽癌中確實存在有生長能力特別強、能抗拒放化療的幹細胞樣的癌細胞,這提示DNA損傷所引起的基因組不穩定,是完全可導致普通腫瘤細胞變成幹細胞樣癌細胞的。


化療的劑量,不該考慮能多高,而是能多低


如果這一學說最終得到證實,那麼治癌策略需根本性調整——如抗癌中要注意維護基因組的穩定性,儘可能地預防普通癌細胞向幹細胞樣癌細胞退變,需重新評估化療對癌症治療的長期作用,謹慎對待DNA損傷劑的使用。換一種表達方法:維護基因組的穩定性、慎用DNA損傷劑等,都體現出呵護抗癌力的宗旨。


化療的劑量,不該考慮能多高,而是能多低


臨床上,人們早就注意到諸如乳腺癌、腸癌與卵巢癌等,第一階段治療時化療次數越多,長期效果常適得其反,不僅5~8年後“二次癌”概率大增;而且一兩年內不斷復發轉移。短期內似乎化療效果尚可,但越到後來,效果越差。誘導一般癌細胞退變為原始的腫瘤幹細胞,顯然是復發轉移的重要機制之一。而腫瘤幹細胞的“變異”及“繁殖”能力超強。故後續的放化療如同“拍皮球”一樣,效果越來越差。可見,無論從臨床,還是從研究新成果來看,一味地以放化療等“斬盡殺絕”的癌症抗擊模式,顯然顧此失彼,難有持久效果。


有人可能會問:“我用的是最先進的療法和藥物,也會有錯嗎?”


化療的劑量,不該考慮能多高,而是能多低


本人不是化療專家,只是臨床經歷及觀察多了,正反兩方面看多了,既站在局內(腫瘤治療界)、又站在局外(非西醫生,沒有利益瓜葛)的立場,深切地認為,與歐美新觀念相比較,我們的化療水平或者說觀念,也許要差上1/4世紀。我們總體上似乎還停留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的水平。


化療的劑量,不該考慮能多高,而是能多低


也許,有人會說我的話帶有學科偏見。那麼,我們看看《眾病之王:癌症傳》作者悉達多的總結性原話:“亟待解決的問題不是化療的劑量要多高,而是要多低。有試驗正在研究是否把原有治療規程按比例減小,用毒性較低的溫和劑量施藥,可以達到同等的治癒率。”換句話說,適度、小劑量,見好就收,而不是像中國反其道而行之:劑量越來越大,次數越來越頻,組合化療藥也越來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