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服务惠民众 ——宁陕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扫描

文化服务惠民众  ——宁陕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扫描
文化服务惠民众  ——宁陕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扫描

记者 梁真鹏

“我们把全县最好的地段、最好的建筑留给了文化单位”,在宁陕这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近年来,宁陕县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不断加大投入,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均衡覆盖、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两年来,宁陕县不断深化各项惠民文化服务,在加强免费开放阵地服务的同时,积极组织推动各基层文化单位广泛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流动服务,文化服务惠民众,每年累计超过100场次,将文化送到百姓家门口,实现文化服务零距离、零门槛,增强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一个人的剧场”不一样的精彩

7月31日,宁陕县城关镇关一社区村民朱小霞家的院坝里传来阵阵喝彩声,县文化馆组织了“一个人的剧场”文艺演出队和文化志愿者们用精心准备的歌舞表演,为朱小霞一家送上了精彩的表演和温暖的关怀。

早上9点,文艺演出队和志愿者们来到朱小霞家中,拉拉家常询问朱小霞近期的生活起居和困难,并快速地在她家院坝布置好简单的表演场地。附近村民闻讯赶集一样赶来,大家期待地围坐一团。

“紧打鼓,慢敲锣,你唱完了我来说,那天我上坡去做活,她装病在家偷吃馍馍,馍馍烙得厚又大,熟的少来生的多……”当陕南花鼓戏风趣婉转地回荡在院坝时,朱小霞目不转睛地望着正在表演的演员,伴随着曲调用手在膝盖上打着拍子。

朱小霞是关一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46岁的她因幼时患病,身材如同五六岁小孩,走路全靠板凳挪动挪行,尽管家里距离县城中心仅隔着几条街区,但对于朱小霞来说,却如隔千山万水,除了家里小小的院子,她想了解外面世界只能通过电视机的小小屏幕。

平时里,朱小霞主要靠父亲、叔叔照顾,而父亲朱久恒年迈多病,视力障碍,叔叔耳朵失聪,一家人互为手眼,相互扶携。

自2019年4月,朱小霞第一次近现场观看了文化表演,一直念念不忘,期待再次感受文化的魅力,零距离地欣赏演员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投手之间的固定规矩与法度。

得知朱小霞的心愿后,文化志愿者们认真选曲,再次登门为她带来民歌小调《唱支山歌解忧愁》及歌舞表演唱《龙船调》陕南花鼓戏选段、歌曲《明天更美好》。朱小霞激动地拉着演出志愿者们的手说:“家里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平时难得见到几个人,更没想到你们能到家里来给我们演节目,太感谢了!”她表示,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好好生活,开心过好每一天。

朱小霞的父亲朱久恒在节目完毕后,用力地鼓掌喝彩,并在志愿者的鼓励下接过话筒,唱起了山歌。朱久恒面对观众的期待欣喜地说,年轻的时候最喜欢唱歌,上坡就是一声吼,后来就不咋唱了,没精神唱不起来,今天高兴,我唱一个,吼两嗓子。

据悉,宁陕县为全面实施“精准扶志扶智”工作,针对重度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状况,以地域特色的节目形式传达正能量,输送精神食粮,创新推出了“一个人的剧场”文化惠民活动,县文化馆组织文化志愿者提供上门表演服务,把舞台“搬”到群众家中,让行动不便的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观看到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引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同频共振。

“一个人的剧场”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节目演出,更是关爱与温暖的传播。宁陕县文化馆馆长徐启珍告诉记者,每次演出前,演员、社区都会提前入户了解这部分特殊观众各自的喜好,表演结束后还会回访,收集宝贵意见。让全县80个村(社区),40个贫困村的长者、老党员及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行动不便的长者,感受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提高扶贫与扶志扶智工作精准化水平,最终实现全县“扶志扶智”对象思想认识、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我们从今年初开始共演出40场,通过这种形式,为农村老年人送去关怀,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不再孤单。

2“书香宁陕”建设一个都不能少

7月30日,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武警宁陕中队联合县图书馆开展了“卫士书香”读书分享会活动。分享会上,8名武警官兵分别就自己读过的《人生》《老人与海》《千年一叹》与放假的学生们分享自己读书感受,以读书心得感悟、书目内容介绍、书籍精彩片段等形式与大家品味经典著作,重温那些振奋人心的故事。据了解,宁陕县图书馆针对不同阅读人群开展不同的阅读活动,在武警宁陕中队设立分馆,丰富官兵们的精神生活。

“通过一系列的读书分享活动,官兵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支队领导介绍,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帮助官兵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读书品味,培养官兵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几年我们中队成立了宁陕县图书馆分馆,配备了250册图书,并对这些图书不时进行更换,这是对我们驻地武警单位的一种无形支持,也是对我们单位每个人成长进步的一种帮助。该县图书馆武警中队分馆成立后,官兵们每天都有固定时间在图书室阅读,极大地满足武警官兵们的阅读需求,闲暇时间读书看报成为新常态。

“便捷出行,网购火车票。”刚刚进入暑假,在宁陕县图书馆所在的文化大厦内外,小海报已将2020年电子阅览室的增值服务广而告之。图书馆还设有网购火车票专座,安排有工作人员指导,这已是宁陕县图书馆乔迁新馆后,多年来推出这样的便民服务了。这也是该县公共文化服务聚集“人气”的一个缩影。

宁陕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在文化大厦建成后乔迁新址,新拥有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县图书馆却并不满足,图书馆由昔日的背街小巷嵌入繁华地段,各项读书活动也密集开展起来,但图书馆的借阅量不尽如人意。于是,每年图书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你读书、我买单”全民阅读活动,凡户籍在宁陕县的读者,均可自购图书带回县图书馆报销,一人一次限一本,单价不超过100元。短短的一两个月内,上百名群众成为县图书馆的编外采购员,并且通过呈现自己的读书笔记,全额拿回了购书款,宁陕县图书馆进馆阅读量明显激增。

6月9日,宁陕县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安康阅读吧”宁陕县图书馆幸福花园分馆建成,该“安康阅读吧”位于宁陕小学校门旁边。该阅读吧属无人值守自助图书馆,建筑面积130平方米,现有藏书一万余册,电子资源2TB,报刊四十余种册,馆内分少儿区、成人区。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智能化管理,借书、还书可通过借还一体机自主完成,宁陕县图书馆、宁陕县安康阅读吧幸福花园分馆实行通借通还。

为了给读者提供温馨舒适、快捷方便的阅读环境,馆内不仅配备了阅览休闲桌椅、空调等便民设施,还配备了自助借还办证一体机、监控系统等现代化自助设备,充分体现了“平等、开放、免费”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该“阅读吧”的建成有效满足了广大读者朋友们的阅读文化需求,提升了县城文化品位,也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推广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宁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设书香宁陕一个都不能少,图书馆常常组织工作人员进社区、到学校、入乡村搜集读者荐书信息,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购买书籍。通过流动图书车定期将相应的图书送到驻军、社区、学校、企业、机关等场所。宁陕县图书馆如今已拥有9家分馆,服务触角不断延伸,阅读范围持续扩大。

宁陕县图书馆馆长刘晓慧告诉记者,县图书馆开展了不同类型的阅读活动,使书香社会建设逐步向多个领域延伸。原来图书馆的办证人只有500多,现在已经有2000多个读者。通过这几年不断的努力,进入图书馆看书读报的人也越来越多,图书馆所有工作人员将以最饱满的工作热情吧,来服务全县的广大读者,使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近年来,宁陕不断加强文化站、社区、村文化活动室软硬件建设,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新建了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8个村级(社区)文化活动室,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100%。通过统一标示,文化场馆成为乡村间最为醒目的建筑。如今,7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常年活动在各个村庄,每个镇至少拥有一个叫得响的群众文艺班社,每个社区均有一支群众文化活动队伍,通过开展“欢乐城乡”等群众文化活动,让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3“文化进景区”景色更迷人

宁陕县地处秦岭中段南麓,是省会西安市的绿色屏障,安康的北大门,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积90.2%。“子午古道”纵贯全境,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造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沿210国道行走宁陕县县城以北5公里处,有一座金鸭浮舟城隍庙,长安河中的沙洲上,四面环水,远远望去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它始建于乾隆50年,至今已有234年的历史,它是陕南唯一一座保存完好、设计独特的庙宇,在陕西乃至全国来说都是堪称一绝。2003年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时之间,城隍庙成为人们网红打卡地。

宁陕县每年的庙会都会选择在城隍庙举办,县文旅广电局、文化馆和社团协会组织精彩的节目表演,歌伴舞、舞蹈表演、双黄、陕南民歌小调等一系列精彩的演出,为百姓献上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这些精彩节目的完美展现,吸引了城区上千名干部群众前来观看。人们总说:“这次节目非常精彩,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节目,我们老百姓真是有福了!”

7月18日,宁陕县举办秦岭峡谷漂流大赛暨消费扶贫丰收节电商达人直播大赛。县文化馆创新服务方式,将公共文化“订单式服务”送进秦岭峡谷漂流景区,舞蹈《赶戏》《绿都宁陕》、民歌对唱《唱支山歌解忧愁》、汉调二黄折子戏《打金枝》选段等文艺节目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看。县文化馆创新工作方式,将往年的送文化下乡改为 “订单式服务”,把文化服务落到实处,努力将“订单式服务走基层”打造为该县的品牌文化活动。

宁陕县立足底蕴丰厚的“子午古道”历史文化,先后启动了秦岭地质博物馆、皇冠诗歌散文创作基地、大蒿沟景区书画创作基地、大秦岭写生创作基地、太乙书院、宁陕县博物馆、江口三烈士纪念馆和筒车湾镇七里、海棠园村史馆等项目建设,对全县影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了提升改造,“两馆一站”达标率达到100%,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每年达到20%以上,把“秦岭之心绿都宁陕”这张名片推向全省、走向全国。

如果说,高楼大厦、文明祥和是一座山城的宁静之貌,那么,老百姓脸上洋溢的笑容则是这座城市的幸福之美。如今,放眼宁陕,这种获得感幸福感处处绽放: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飞扬;景区中,文艺演出有声有色,高潮迭起;农家书屋里,莘莘学子和百姓群众求知若渴的身影比比皆是……宁陕县紧密结合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际,再添新举措,共绘新蓝图,以文化服务普惠民众,让绿都宁陕成为百姓心中的文化之城、幸福山城!

来源:安康日报 http://sjk.akxw.cn/epaper/read.do?m=i&iid=674&eid=4785&sid=31664&idate=1_2020-08-2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