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暴力!沒你想的那麼簡單!家長們瞭解多少?

家是每個人最溫暖的港灣,家對一個人的修復能力不亞於武俠小說裡的還魂丹。在外受了委屈,回到家吃一頓媽媽做的飯菜,美美睡一覺,活力值瞬間滿格。

可是近年來,一則則關於家庭語言暴力引發的悲劇事件層出不窮。讓我們對“家”的感覺除了愛,又多了一份“畏”。

還記得這些新聞嗎?

去年17歲上海男孩跳橋事件。

還有云南15歲小孩因受不了父親的咄咄逼人,留下遺書服農藥自殺。

以及四川14歲女孩因回家太晚被父母瘋狂批評,而後從6樓縱身跳下。

震驚之餘,我們不得不開始重視這樣一個詞――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是暴力行為中的一種,是一種精神虐待,雖然它看起來更“文明”,但是它帶來的傷害絕不亞於身體暴力。

來看看這些話:

“你真蠢。”

“你怎麼那麼笨?”

“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笨豬?”

“你怎麼不去死?”

“我就知道你什麼都做不好。”

……

你是不是覺得熟悉?或許你曾經被這樣罵過,然後躲在廁所裡,邊哭邊期待快點長大,發誓長大後一定不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或許你聽隔壁阿姨這樣罵過她的小孩,你在心裡想:幸好我媽媽不會這樣對我;或許你正這樣罵著你的小孩,剛罵完又後悔,提醒自己下次一定要控制好情緒。

在“不打不罵不成材”的傳統觀念中,父輩並不認為打罵會對子孫輩會帶來多麼糟糕的影響,認為打罵才能成材。

使得家長更加忽略語言暴力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說了半天,語言暴力到底會帶來什麼影響?

①.形成退縮型人格。他們不敢與人進行正常的交流,不會處理健康的人際關係,還會變得自卑、抑鬱、冷漠、自我否定,內向……

他們需要用一生去治癒自己傷痕累累的心,學會愛自己也成為他們一生的課題。

心理學家庫利對“自我”的定義是:對每個人來說,他人都是一面鏡子,個人通過社會交往瞭解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從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愛之深,責之切”,家長以為用刺激性的語言能讓孩子幡然醒悟。

然而,孩子眼中代表權威的家長的“評價”,對他們自我價值一再貶低,使他們在內心深處相信:我就是這麼差,我不值得被愛。

長大後,孩子長成了家長口中的樣子。家長一句:“看吧!我就知道你是個沒出息的人。”將他們瞬間擊垮,更讓他們堅信:生活不會再好了。

②.形成攻擊型人格。他們的性格會變得暴躁易怒,內心充滿仇恨。給孩子埋下暴力隱患,甚至影響和危害社會,害人害己。最常見的是他們會成為下一代的語言施暴者。

網上有一段很火的視頻,名為《暴力語言會變成武器》。

該片採用紀實與演繹相結合的方式,講述了語言暴力對兒童的傷害,引起社會廣泛思考。

教育家艾爾維修曾說:請把孩子當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自尊,自我,需要你的尊重,理解,接納。

作為家長的我們究竟該怎麼做?

①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人們尚不能做到完美,更何況孩子。以恕己之心恕人,我們對自己的不完美尚能寬恕,卻獨獨不能寬恕孩子?

②教育孩子應該以鼓勵為主。

恰當的鼓勵能建立一個人的自信心,提升他們的進取心。

但是鼓勵不能是盲目的,應該找到孩子的閃光點,進行公正的評價,以激勵他們的進取心。

最後給大家講一個讓我非常感動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個調皮的男孩,他的爸爸是一個對家人,特別是對孩子很有耐心很有愛的好爸爸,他從不會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們在愛和包容裡成長,他們自信健康。

家裡的兄弟姐妹很為有一個這樣的爸爸而高興。

可是後來爸爸患癌去世了,在生病的這段時間,儘管身體不舒服,他也沒有對身邊人發過火,在面對孩子們時,仍然滿臉。

爸爸去世後,主人公整理他的物品。在一盒磁帶裡,他發現了爸爸的秘密。

原來爸爸的媽媽,也就是主人公的奶奶脾氣非常暴躁,對他的孩子們非打即罵,且經常用侮辱性的字眼。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在爸爸身上絲毫看不出影響,對他自己的孩子是那麼的耐心溫柔。奇怪的是爸爸從來沒對孩子們提起過這些事。對此,主人公很不解。

最後,他在媽媽那裡知道了答案。

原來,正是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爸爸更清楚暴力語言對孩子的危害。他才把那些經歷埋藏起來,他剋制自己,同時承受母親帶給他的心理陰影,決不讓語言暴力通過自己再帶給孩子。

爸爸生病的大部分原因就是他長期的巨大的壓抑。

“正是因為我經歷過,所以不要我的孩子們再去經歷同樣的痛苦,讓痛苦到我這裡為止。”

故事的結局雖然不完美,但是這位爸爸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他吞嚥下苦澀的果實,卻把果核裡最營養的果仁給了他的孩子。

希望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讓他們去體會愛自己的感覺。讓他們知道“我值得”有多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