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說 | 脫貧攻堅:“空殼村”裡的“實在人”

5年,發展九葉青花椒175畝、覆蓋28戶76人,村集體每年可分紅2萬元,1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超過3000元;5年,建成晚熟脆李園400畝,帶動52戶村民戶均增收4000元;5年,建成公司+農戶枇杷基地80畝,惠及46戶161人。


重慶市萬州區響水鎮張家村,一個曾經的市級貧困村、名副其實的“空殼村”到底是如何“脫胎換骨”,走上蛻變之路的呢?故事還得從被村民稱為“實在人”的駐村“第一書記”鄧天旗說起。


打開“心門”

村民從置疑到熱情相迎


驟雨初歇,青山如黛,腳步叩在滿是雨痕的水泥路上,會發出清脆的迴響。一個戴著草帽的中年女子正在路邊和村民們聊得起勁。這個穿著白襯衣、滿臉汗水的女子就是張家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鄧天旗,也是萬州區審計局的紀檢書記,2015年年初下派駐村,至今已有5年了。


審計說 | 脫貧攻堅:“空殼村”裡的“實在人”


“這裡扶貧工作不好乾,有的貧困戶脾氣怪,說不上兩句話就要罵人,你可要做好心理準備……”進村第一天,村幹部就給她打“預防針”。


“從城市到我們這個小山村來當‘第一書記’,估計呆不了多久就會腳底抹油喔!”“就是來‘鍍金’的,知道怎麼解決咱們村的難題麼!”在最開始,村民們對鄧天旗是充滿質疑的。到任後,鄧天旗用細心和耐心,把走進“家門”、打開“心門”作為自己上任後的第一課,吃在村、住在村、幹在村,迅速轉變角色。不管是晴雨,還是冬夏,她總喜歡在村裡走一走,看一看,能進到農戶家裡,就絕不坐在辦公室。


“全村713戶1813人,建卡貧困戶90戶270人,28公里的出山公路坑坑窪窪,全村無產業、村民增收無來源,是典型的‘空殼村’。”三個多月時間,鄧天旗走遍了全村的旮旮角角,點滴之筆,記錄的全是民生實事,誰家吃水困難,誰家住房不安全,誰家養了幾頭豬、幾隻雞,誰家小孩在哪唸書,她心裡都有一本賬。老百姓漸漸感到,這個“第一書記”好像不太一樣。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鄧天旗說,張家村山清水秀,民風淳樸,她從第一天起就愛上了這個地方,走進村民之中的她如魚得水,不僅沒有“屁股沒坐熱就走”,反而通過交朋友、拉家常的方式,針對性做好思想引導和困難幫扶,和大家打成一片,成了人人熱情相迎的“鄧書記”。


趟出“新路”

空殼村實現“脫胎換骨”


“好產業才能帶動村民致富,要一社一策,因地制宜。”上任伊始,鄧天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的幹部下沉一線,挨家挨戶走訪,徵求村民的意見、摸清家底。


“5組、6組以壤土和砂壤為主,土適合種植花椒”“3組、9組土層較深,肥沃向陽,發展脆李比較好”“4組的地塊含砂和石礫,土壤疏鬆,考慮建一個枇杷園”……筆記本上,記錄著鄧天旗一步一個腳印實地勘察彙總而來的信息。


審計說 | 脫貧攻堅:“空殼村”裡的“實在人”


說幹就幹!“村幹部包組,小組長包戶,幫扶幹部包貧困戶。”從種苗的購買、地塊的整理,鄧天旗與幫扶幹部一道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5年時間,流轉土地400畝,建起了晚熟脆李園,52戶村民僅土地流轉費和在果園務工,每年戶均增收超過3000元;5年時間,爭取資金30萬元,以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打造了一個175畝的花椒基地,村集體與貧困戶分別按5%和30%分成,剩下的用於基地的發展壯大,覆蓋28戶76人;5年時間,投資40萬元,佔地80畝的枇杷園建起來了,惠及46戶161人……


“我流轉了4畝多土地給脆李園,土地流轉費加上在果園務工的收入,一年最少能掙一萬多塊錢。”建卡貧困戶王勇權的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年逾六旬的他為了照顧妻子,沒辦法出門,只能窩在家裡靠幾畝薄地養家餬口,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自從村裡建起了脆李園,王勇權一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蓋地的變化,不僅摘掉了“貧困帽”,日子也是越過越有盼頭。


“明年枇杷園和花椒園將進入盛產期,村集體經濟每年的收入將超過4萬元,再也沒人說我們這個村是‘空殼村’了。”張家村支書付紹興笑著說。


用心用情

她是村民眼裡的“實在人”


“以前住的兩間土坯房天晴透風,下雨漏水,想建房又沒錢,出門都感覺低人一頭。現在好了,自己不掏一分錢,就能住上這樣的好房子,我之前想都不敢想呢,攤上好時候了!”50歲的藍建伍無兒無女,鄧天旗上任後,通過落實精準扶貧政策,由政府出資給藍建伍建起了兩間漂亮的青磚房。住上了新房子,藍建伍的心氣足了,一有時間,就到附近的果園務工,日子越過越好。


“因為熱愛,所以執著。”5年時間,所有貧困戶實現居有所安;5年時間,原本28公里,“一腳下去鞋子都不知道去哪兒了”的出山公路硬化了;5年時間,家家戶戶吃上了乾淨的自來水;5年時間,完成可操作性強的村規民約、有展現鄉風民俗及感恩奮進等時代元素的樣板院落的打造,並在全村推廣……5年時間,張家村在不知不覺地改變,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文明鄉風、淳樸民風吹遍了張家村的田野。


“在我們眼中,鄧書記是一個難得的好乾部、實在人,有她在,我們脫貧致富的信心滿滿。”在張家村,說起“第一書記”鄧天旗,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稱讚。


“只要把心放在村裡,用心用情做事,村民就會認可你。只要張家村有一戶村民沒有穩定脫貧,我就不會離開,因為扶貧沒有終點,只有初心不變。”鄧天旗說。


來源:審計宣傳中心 審計Talk

(責任編輯:劉文昕 李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