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遺漏因新冠而逝的每一個人,是對生命的尊重

摘要:訂正,體現了實事求是負責態度,也是一種自信。就好像按計劃解封一樣,某種程度也是一種自信。前段時間張文宏就談到過這個問題,面對國外有個別媒體說中國病例數這麼少,有沒有把病人給藏著掖著?張文宏接受媒體訪談時回答得非常硬核,他說:如果藏了很多病例在那裡,很簡單,我今天接受採訪談話就不敢不戴口罩。如果藏著掖著很多病例,武漢敢打開嗎?不可能的。――解封,是對“數字準確”的自信,數字上達到了可以解封的程度,那就解封。對初期的漏報誤報進行訂正,同樣是在貫徹實事求是,初期有誤的,現在該加就加該減就減。


不遺漏因新冠而逝的每一個人,是對生命的尊重

曹 林|文


這是一個來得似乎比較“突然”的消息,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就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確診病例死亡數訂正情況進行了通報。――說“突然”,是因為之前好像沒有什麼跡象,既沒有什麼相關的質疑和追問,也沒有其他外在壓力。這種讓輿論似乎無預期的“突然”,體現了相關部門的主動:不是“應對”外在質疑,而是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和生命,數字是多少就是多少,必須給逝者和生者一個準確的數字。其實不算“突然”,而是“必然”,遠離了初期的慌亂和不足,恢復常態後必須窮盡努力讓數字儘可能準確。統計部門對普通經濟數據誤差,都有訂正的慣例,關於生命,更有必要儘可能保障準確。

實事實是,重複計算的,就應該核減,未被計入的,就應該核增。從發佈的信息看,武漢原先確診病例為50008例,現訂正為50333例。原確診死亡病例為2579例,現訂正為3869例。――逝者數字刷新,讓人難過。看到的不只是增加了1000多個數字,而是意識到那後面多了1000多個失去至親的悲痛。不是增加了1000多個人,而是新冠死亡這種痛,之前在這個城市,還有1000多次統計之外的痛。訂正數字,讓每一個逝者進入名單,讓數字記下每一個悲劇,不遺漏因新冠而逝的每一個人,是對逝去生命的尊重,但願也能給那些至今尚沉浸在痛苦之中的逝者家人些許撫慰。

相關部門在訂正數字時,不僅給出了該減該增的詳情,還作了比較詳細的解釋,分析了初期數字為什麼需要訂正。比如,疫情早期,由於收治能力不足、少數醫療機構未能及時與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對接,醫院超負荷運轉,醫務人員忙於救治,客觀上存在遲報、漏報、誤報現象。――從網民的反饋來看,公眾多接受了這種解釋,雖然數字訂正後使最終數字有所增加,增加的數字讓人難受,但主動訂正的態度,還是贏得了公眾的普遍認同。公眾很理性,當然可以接受遲報漏報和誤報,他們不能接受的是瞞報和謊報。

其實,這可能也正是有關部門主動訂正數字所想向公眾傳遞的,不僅是尊重科學,尊重生命,也尊重歷史和事實。坦誠面對初期的漏和遲,儘可能保障數字的精確,就是強化“真”的價值觀,實事求是,求真,當然也不會容忍隱瞞和欺騙。

科學地看,初期出現誤報和漏報,很正常。還記得剛開始的那種緊張、慌亂甚至失序嗎?面對一種新出現的病毒,不要說普遍人,就連科學家和醫生都無法對病毒作出準確的判斷,在不少問題上作出了被後來的事實所否定的判斷,比如拐點的問題,是否經氣溶膠傳播的問題,是否會全球大流行的問題,是否會傳染給寵物的問題,等等,讓人們看到了這種病毒的複雜和狡猾。不僅是對病毒的認知,在城市的應對上,早期也有諸多問題,正如相關部門在訂正數字時所提到的:因部分患者曾跨區就診、到多家醫院就診,導致重複報卡。還有收治能力不足、信息系統不對接,等等。

別說那種情況下一座城市所面對的龐大人群了,還記得當時最艱難的時候,醫院收治能力不足,媒體有收集求救者信息向上彙報的通道,我有一個同學負責蒐集網絡上的這方面信息,後來她焦頭爛額,因為出現了很多重複求救。同一個人通過很多校友向她求助,她開始以為是幾個人,後來才知道重複了,可見初期的信息混亂。現在疫情穩定下來了,尤其是武漢,作為當時抗疫的一個主戰場,現在恢復秩序了,必須藉助各種信息系統和大數據技術去糾正可能的漏報誤報,讓這個數字經得起科學、歷史、民眾和生命的審視。從科學角度看,那種情況下的漏報誤報很正常,同樣是從科學角度看,現在應該訂正過來。

訂正,體現了實事求是負責態度,也是一種自信。就好像按計劃解封一樣,某種程度也是一種自信。前段時間張文宏就談到過這個問題,面對國外有個別媒體說中國病例數這麼少,有沒有把病人給藏著掖著?張文宏接受媒體訪談時回答得非常硬核,他說:如果藏了很多病例在那裡,很簡單,我今天接受採訪談話就不敢不戴口罩。如果藏著掖著很多病例,武漢敢打開嗎?不可能的。――解封,是對“數字準確”的自信,數字上達到了可以解封的程度,那就解封。對初期的漏報誤報進行訂正,同樣是在貫徹實事求是,初期有誤的,現在該加就加該減就減。

實事求是,這種人心疫苗永遠都不能缺,它既能讓人心穩,又能促進公信。經過這場災難,自上而下也許更會珍視這種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