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長城|嘉峪關-絲綢之路北線古關被發現,竟然緣起於阿富汗?

尋根·長城|嘉峪關-絲綢之路北線古關被發現,竟然緣起於阿富汗?


秦時樓堞漢家營,匹馬高秋撫舊城。

鞭石千峰上雲漢,連天萬里壓幽並。

東窮碧海群山立,西帶黃河落日明。

且勿卻胡論功績,英雄造事令人驚。

——康有為·《登萬里長城》(選一)


公元前121年,漢代設酒泉郡,嘉峪關地域即屬於酒泉的一部分。在絲綢之路開通後,嘉峪關扼控河西走廊,由祁連山、黑河、巴丹吉林沙漠等天險守護防線兩側,保障著道路的暢通。由此成為西域和中原文明在青藏高原以北、蒙古高原以南一帶必經的通道,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匯聚之地。

尋根·長城|嘉峪關-絲綢之路北線古關被發現,竟然緣起於阿富汗?

嘉峪關日出


十世紀前,嘉峪關只有在漢、隋唐屬於中原王朝,其他時期多被河西政權或西域少數民族政權佔據。唐以後400多年,嘉峪關被吐蕃、回鶻、西夏、蒙古等佔據。明朝為抗禦韃靼等修建了橫亙中國北方的萬里長城。

尋根·長城|嘉峪關-絲綢之路北線古關被發現,竟然緣起於阿富汗?

祁連夕照


明長城一路西行中,在野麻灣堡【野麻灣堡空城計 長城變身西向南】附近轉向西南,我們離開上期提到的謝大爺家,從野麻灣堡來到了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十營莊堡,即古稱小缽和寺堡

尋根·長城|嘉峪關-絲綢之路北線古關被發現,竟然緣起於阿富汗?

中國明朝時期陝西行都司地圖·節選


洪武五年(1372年)開始,明軍在東側防線築起嘉峪關土城,同時在防線的西北角建起小缽和寺堡,它是嘉峪關的副關。兩處關堡駐軍把守,承擔屯兵禦敵、徵收稅銀、啟閉商貿、審查出入人員等職責。

1494年,明代第一次實施封關絕貢,守關將士一面對敵作戰,一面大修工事。在1616年野麻灣堡建成,前期小缽和寺堡是野麻灣營駐屯之所。後來小缽和寺失守,野麻灣堡逐漸代替“十營莊子”小缽和寺堡的軍事要地,把小缽和寺堡作為野麻灣堡的外圍兵營,來守衛西北邊防犄角正面,反映了嘉峪關防線退守的態勢。清以來,當地百姓稱其為寺營莊子。據嘉峪關長城學者吳曉棠老師介紹,在上世紀70年代文物普查時,因當地發音“寺”“十”相同,十營莊堡由此產生。


尋根·長城|嘉峪關-絲綢之路北線古關被發現,竟然緣起於阿富汗?

嘉峪關守衛圖·懸掛於的芮寧遊擊將軍府


小缽和寺堡是防線北面的屯兵營堡,明代之所以以“寺”命名,是因為這裡在元代是一座叫“小缽和寺”的廟宇。嘉峪關防線修建伊始,就在原址上拆廟修建了營堡。在芮寧遊擊將軍府懸掛的《嘉峪關守衛圖》中可以看到,在嘉峪關城外有座大缽和寺,城內的缽和寺營即為今天的小缽和寺堡。

但“缽和”這個詞非中原詞彙,屬佛教語系。《太平御覽·卷七百九十三 四夷部十四·西戎二》中提及,缽和乃南北朝時西域國名,在今阿富汗東北角興都庫什山北瓦罕地區,正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記》載:“大後遣崇立寺比邱惠生與敦煌人宋雲。向西域取經。……入缽和國。高山深谷。險道如常。”佛教是沿著絲綢之路,由西北向東南擴散,先影響西域再影響內地。嘉峪關此處的大缽和寺在明代《西域土地人物略》及清梁份所著《秦邊紀略》中均作為交通要塞而被記載,但現今已無存。

尋根·長城|嘉峪關-絲綢之路北線古關被發現,竟然緣起於阿富汗?

絲綢之路路線圖·來源於網絡


小缽和寺在明代改為軍堡後,在戰火紛飛中幸運的保留下來了遺址。不妨大膽推測,千年前一位虔誠執著的高僧不遠萬里長途跋涉,最終在嘉峪關建起了座以自己的故土為名的寺廟。他在傳播佛法中憑高遠望,見家鄉,只在白雲深處吧。

尋根·長城|嘉峪關-絲綢之路北線古關被發現,竟然緣起於阿富汗?

小缽和寺堡航拍圖


陋牆空城,當年梵音響;衰草枯河,曾為軍武場。 幾百年後的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話語,也許會給這位高僧一些寬慰:“早先的文化蛻變成一堆瓦礫,最終結果又成了一堆灰燼,但是它將把精神高懸於這灰燼之上。”


尋根·長城|嘉峪關-絲綢之路北線古關被發現,竟然緣起於阿富汗?

小缽和寺堡開南門



小缽和寺堡憑山登高,依河設險,是一個易守難攻的險要軍事隘口。據當地人說,小缽和寺堡作為商貿馱隊必經之地,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左右古道上還有駝隊、馬幫通行。但建國後開通了公路鐵路,這條曾經留下無數馱隊足跡的塞外古道才慢慢沉寂了下去。


尋根·長城|嘉峪關-絲綢之路北線古關被發現,竟然緣起於阿富汗?

護城壕痕跡分明



城牆黃土夯築,至今保存較為完整,遺址開南門。堡牆殘高約6米,厚4米左右,四周有一道護城壕。嘉峪關境內對於有著坍塌危險的長城遺蹟,大多做了保護及修繕。小缽和寺堡因堡牆敦實高大,無明顯傾倒之勢,而保持了原始風貌。


尋根·長城|嘉峪關-絲綢之路北線古關被發現,竟然緣起於阿富汗?

河床乾涸遙望後墩



出堡城向北,跨越河道,距離城堡不到一公里處有座墩臺,稱為後墩。土坯磚砌,四方形,保存較為完整。晴明猶及,一目千里,心生感嘆。


尋根·長城|嘉峪關-絲綢之路北線古關被發現,竟然緣起於阿富汗?

後墩航拍圖



烽火臺能幾百年屹立保留至今,除了當時成熟的夯土技術、下寬上窄穩定的建築結構、建造者人力物力的投入及匠心獨運等人類因素之外,還和北方相對乾燥乾旱的自然條件密不可分,是人和自然共同協作的產物。

尋根·長城|嘉峪關-絲綢之路北線古關被發現,竟然緣起於阿富汗?

後墩


尋根·長城|嘉峪關-絲綢之路北線古關被發現,竟然緣起於阿富汗?

水是生命之源在此處格外的明顯


烽火臺列置若星,自然而然,佈滿了風蝕雨蝕的痕跡,這是時間給與了歷史的見證。多少墩臺已無影無蹤,能看到倖存者是我們的幸運。


尋根·長城|嘉峪關-絲綢之路北線古關被發現,竟然緣起於阿富汗?

後墩附近散落的豆青釉瓷


任何歷史遺蹟、遺物,都是由產生它的年代所具有的科學水平創制出來的,從某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狀況。站在後墩,望著咫尺之遙的暗壁長城與嘉峪關關城,看到很多段長城通過修繕已漸漸恢復了明朝的樣子,加上了女牆,加上了箭孔……張明弘老師說,修繕不是抹殺。無知者無畏,如果在修繕的時候,將這些歲月痕跡抹掉,即使重建得再好,我們也無法回到過去,將歷史重現。

尋根·長城|嘉峪關-絲綢之路北線古關被發現,竟然緣起於阿富汗?

一抹金黃,一份遇見,在我眼中你依然明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