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功夫武學淺解

傳統武術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一直沿革到今天而沒有被歷史所淘汰,這個事實本身就說明武術是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地發展著,它沒有由於火器的進步,使直接用身體進行格鬥的技擊技術在實戰中的作用逐漸減小而停止自身的發展,並表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少林功夫在2006年入選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定位為文化的範疇走進世人的視野,所以我們在探討少林拳時,應特別注意從其內核武術文化視角來解讀。

少林功夫武學淺解

  一、少林拳溯源及其歷史嬗變概述

  少林拳源於少林寺,拳因寺而得名,故名少林拳。少林拳是少林拳術和器械的總稱。少林寺位於我國河南省登封市境內,是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為來中國傳教的印度僧人跋陀所建造。由於寺建立在嵩山支脈少室山陰的密林叢中,故名嵩山少林寺。少林寺僧徒為了驅倦、防獸、健身、護寺,仿效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鍛鍊身體的各種動作,編成健身活動的“活身法”世代相傳,此即為“少林拳”的雛形,後來吸收各種武藝之長而形成中國拳術的一個最有影響的流派,以剛健有力、樸實無華和利於技擊而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少林武術從隋唐彰顯於世。嵩山少林寺僧眾傳習拳術、發奮武事的記載,最初見於《舊唐書?稠禪師傳》。據唐裴《嵩嶽少林寺碑》所記,唐初,少林寺僧曾幫助唐太宗徵王世充,寺僧有功者13人,唐太宗並賜莊田40頃,擴充廟宇,建立僧兵,僧眾達5000多人,少林寺從此進入興盛時期,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養僧兵後,練武就直接與作戰相關連,為少林拳術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為了提高實戰能力,僧兵不僅練拳術、器械、而且也練馬戰、步戰、輕功、氣功等。寺僧還經常邀請各地武術名家指教,各方武術名人也慕名而至取經送寶,這樣,少林寺實際上已成為全國會武之地,使它有機會博採眾家之長,彙集武藝之精華。宋以後,少林武術先後匯納了宋太祖趙匡胤的長拳、韓通的通背、馬籍的短打等18家拳法之長,著拳譜於寺,留傳後世。據說在金元時期,覺遠和尚西出師,李叟和白玉峰人入寺授拳及氣功。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也曾訪少林寺傳授臨棍術以互相促進。經過歷代研練和總結,少林拳逐步發展成為有拳法、器械等多種內容,體系完整、套路精湛的武術流派。新中國成立後,少林寺和少林武術又獲得了新生。黨和政府不但撥專款修復少林寺,而且對少林武術的發展也十分重視。特別是1982年,香港中原影業公司功夫片《少林寺》的公映,使少林武術興旺空前。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拳是中華武術中一大派系,其內容豐富多彩。目前社會上廣為流傳的典型拳路就有大洪拳、小洪拳、炮拳、羅漢拳、朝陽拳、梅花拳、通背拳、長拳、關東拳、長護心意門、七星拳、象形拳、心意拳、柔拳、少林太極拳,以及各種器械、對練等。另外,還有與養生功、醫學、氣功等有關的內容,都是十分寶貴的民族傳統文化。

少林功夫武學淺解

  二、少林拳技法的主要特點分析

  少林拳樸實無華、立足實戰,其運動特點也具有鮮明的技擊性。

  1.拳打一條線,拳打臥牛之地

  少林拳套路繁多,結構緊湊,短小精悍,演練時起落進退多在一條線上運動。眾多少林拳家認為,從實戰角度出發,真正交手相搏無非幾步之距,直線運動最為有效,方寸之間便有勝敗之分。拳打一條線、拳打臥牛之地,這充分體現了少林拳不受場地大小限制、隨時隨地均可施展解數和發揮威力的特徵。

  2.動作迅猛,快速有力

  少林拳要求剛健有力、迅速激烈,即所謂“起手連珠炮,拳打一氣連”、“使勢千著,以快為先”。在套路演練過程中,要求幾個或十幾個動作連貫快速,一氣呵成。少林拳雖以剛為主,但同時也要求剛柔相濟,“剛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後”。要求動如風,站如釘;重如山,輕如毛;守之如處女,犯之若猛虎;靜則以逸待勞,動則使其無喘息之機,如此等等。

  3.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滾出滾入,富有彈性

  就手法而言,少林拳要求兩臂保持一定曲度,衝拳推掌須蹬腿轉腰、抖肩發力,“身以滾而動,手以滾而出”,反對僵直拙力;在完成動作的一瞬間,以手臂的自然反彈力,使手臂形成曲非曲、直非直的態勢,為便利繼續攻防創造條件。滾出滾入,更是攻防技術的科學反映,旋動可增強攻擊力,滾動也有利於防中對來擊者力量的化解。

  4.眼法以目注目

  少林拳對眼的要求是必須頭隨勢轉,手到眼到,以目注目,“以審敵勢”。演練少林拳,眼要明亮有神,眼明方能手快。“虎視耽耽,氣息沉沉,目光炯炯,含有神威”,顯示出咄咄逼人之勢。對陣交手時,不是注意對方手和身軀,而是觀察對方眼神,以目注目,算計對方。

  5.進低退高,起橫落順

  少林拳要求進攻時力求重心穩固,身正發力,以加強進攻力度。防守動作則要求動作靈活,靈敏快速。凡退凡落多要求側順對敵,以縮小受擊面,便於防守與進攻。

  6.注重內外三合的協調配合,以氣催力。

  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是少林拳整體動作的特點,每個招式都必須做到手到、眼到、身到、步到,周身各部位密切配合,協調一致。“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即所謂外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即所謂內三合。內外三合實際上是講技擊格鬥和套路演練中意識與行動的高度統一。

  7.以聲助威

  少林拳在演練過程中還有一個發聲的特點,這就是以聲助威。通常演練者除了在套路結尾時隨最後的動作發聲“威”外,演練過程中也常有“呀”、“嗚”、“哈”等不同發聲。這些發聲源自腹腔,短促有力,吼聲如雷,富有震撼感。

少林功夫武學淺解

  三、少林拳的文化學解讀

  1.少林拳的武醫相依、武以文飾中蘊含著中國文化精神

  (1)武為禪體,醫為武翼,武醫相依是少林武術的一大特點

  少林醫學是少林武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少林寺自唐朝以來僧眾逐日壯大,為了及時治療練武時的損傷和疾病,便產生了僧醫。這些僧醫在外科、傷科方面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同時,寺僧要練少林擒拿搏擊術、卸骨法等,也需要學習和了解一定的中醫骨科知識。在少林歷代武僧中,不乏既能文又能武而又精通醫術的高僧,如佛武醫文皆同德福居法師和覺遠所尊之師洪溫。據《少林七十二藝》記載,內有點穴術、卸骨法、擒法拿法、內外用藥方等,所有這些知識與技藝的積累,必須經過對中醫學、中藥等傳統文化的吸收與融合,換句話說,中醫學、中藥是少林醫術的基礎。武醫結合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色,“禪武醫”三位一體則是少林拳的一大特色。而中醫藥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少林拳武醫相依,蘊涵著豐富、深厚的中國文化氣息。   

(2)武以文飾是少林拳的又一特色

  少林拳歷代就有文武並重的傳統,少林高僧中不少是文武兼備、文武兼修、文武雙全的駿才,這樣勢必使少林拳譜的記述中文化韻味十足。少林拳中許多套路動作名稱都來自中國文化經典,如少林猛虎拳的“黃忠放箭”,少林天罡劈術扇的“孔明揮扇”、“趙石闖關”、“張飛騎馬”等動作名稱,都源於著名的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少林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有一個故事,行拳走勢中蘊含著中國民族文化,武以文飾是少林拳的一大文化特色。

  少林拳的練功技巧中蘊含著中國文化精神少林拳的技術要求,充分體現了少林拳不僅要鬥勇,更要鬥智的特點。

  2.少林拳的練功技巧中蘊含著中國文化精神

  (1)拳打一條線體現了兵家“兵貴神速”的思想

  在少林拳的基本套路練習中,步法的進退、身法的起橫落順,其運動路線總的趨勢基本上都是沿著直線進行的。“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拳打一條線的運動特點,充分顯示出了少林拳的快速,簡潔、實用。直線作為最短距離,可以在最短時間、最佳時機攻擊對手,這正是中國兵家“兵貴神速”的具體體現。實際上,在整體外形的“拳打一條線”中,已經包含了很多弧線、轉折、迂迴、翻轉等技法,需要根據對手的情況不斷變換招法,因地制宜,活學活用。

  (2)拳打臥牛之地對少林拳原生態的保護和繼承

  “拳打臥牛之地”,是說少林拳的練習和運用不受場地大小的限制,可隨時隨地地發揮其拳腳的威力。在廣闊的場地上,可以練習運用少林拳;在很小的範圍內,少林拳的進退轉折、翻轉騰躍、攻擊防守,也照樣可以施展出來。在小範圍內練習少林拳,要求步子小、身法靈、動作活、速度快。由於少林拳主要是在深山中與寺院裡練習的,在客觀上受到了場地的限制,但卻可以培養練習者身靈步活、聲東擊西的能力,培養練習者的突圍能力,使其能夠在短時間、短距離內施展拳腳,運用技術克敵制勝。

  (3)以目注目,內外三合蘊含“天人合一”哲學理念

  少林拳對眼的要求是頭隨勢轉,手到眼到,以目注目,以審敵勢。“以目注目”是為了“以審敵勢”。它要求頭隨勢轉,手到眼到,眼明手快。眼光到處,威如猛獅,銳如鷹猿,目光炯炯,含有神威,咄咄逼人。在交手時不去看對方的軀幹和手中的器械,而是觀察對方的眼神,以目注目,可控制對方。

  內三合強調心、意、氣的高度配合,強調內在精神的充實,更強調了心作為“一身之王、五官四肢百骸之帥”的重要作用。外三合強調手、足、肘、膝、肩、胯等外在部位的緊密配合。少林拳動作整身緊湊,不大開大合,對身體各部位自然有相應的具體要求。外三合之“合”,即“整”,要求練習者出力擊打時必須身合勁整,整體動作一氣呵成,就像彈簧一樣,擠壓得越緊,釋放時力量越大、越強。這些練功技巧中蘊含著中國古典哲學“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物我合一”的“天人合一”理念。

  (4)非曲非直,滾入滾出體現著太極圓弧滑順的思維

  少林拳手法要求在出拳或出掌擊打對方時,手臂直而不直、曲而不曲,這種方法在實戰運用中既可以使速度更加快捷,同時也節省了來回運動的時間。“身以滾而動,手以滾而出”,少林拳反對僵直拙力,在完成動作的一瞬間,以手臂的自然反彈力,使手臂形成曲非曲、直非直的態勢,為繼續攻防創造有利條件。“滾入滾出”是攻防技術的科學反應,在出拳時手臂要像螺旋一樣襲擊對方,滾入時旋動可增加攻擊力,滾出時也有利於化解對方的來勢力量。這些練功技巧中蘊含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藝術。

  (5)勁猛力實,剛柔相濟暗合“陰陽”哲理

  少林拳法的又一特點是“起手連珠炮,拳打一氣連”。少林拳要求剛健有力,迅速激烈,“使勢千招,以快為先”。在動作演練過程中,要求組合動作或者是進攻動作必須連貫迅速,快打快收,一氣呵成。然而,少林拳雖以剛為主,但同時也要求剛柔相濟。“剛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後”。守之如處女,犯之如猛虎;靜則以逸待勞,動則使其無喘息之機。在雙方對搏之際,未搭手前“毫不用力,猶如風吹楊柳,柔軟無力”,一搭上手,即如“天神下界一般,渾身如鐵,而不可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手擊打,制服對手。這些練功技巧中同樣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6)運氣貴緩,用氣貴急是對“氣一元論”的實踐。

  “法是拳,氣是力,練氣行功,送去必用呼,接來必用吸,運氣貴乎緩,用氣貴乎急,氣在先行,力在後隨”,“力以柔而剛,氣以運而實”。 少林拳譜的這些表達,都充分表明少林拳對氣的高度重視。少林拳的練氣是以運使為效,以長吞短吐為功,以川流不息為主旨,以聽氣靜虛為極致。少林拳對於氣的調節和運用有其獨到的見解,運氣練習時多采用站樁、坐禪等,主要是以意念為主使引領氣血的運行,要求氣血運行以緩慢為主,通達全身各處,達到氣血流暢,運行自如;用力時,要求以意生力,協調快速調動氣血,心意懂而招式出,意到氣隨,速於聲響,以氣催力。這就是“拳打不見形,要在疾中疾,此中玄妙理,盡在一呼吸”。這些練功技巧中蘊含著中國古典哲學“通天下一氣耳”和中醫“氣聚則生,氣散則亡”的思想。

少林功夫武學淺解

  四、少林拳技法的學練分析

  1.熟悉技術風格,重視基本功、基本動作的練習

  熟悉技術風格特點,練好基本功、基本動作是學好少林拳的基礎。學習少林拳必須從基本功、基本動作學起。少林拳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與特點,其動作規格也與其他拳種大不相同。就手法而言,少林拳要求衝拳出掌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滾入滾出螺旋勁;而長拳則要求動作舒展大方,有“一寸長一寸強”的要求。少林拳的弓步,前弓之腿大腿高於水平;而長拳則要求前弓之腿大腿接近水平或呈水平。如此等等。

  強調基本功和基本動作,有利於少林拳動作規格的動力定型和技術風格的逐步形成,否則就會出現練少林拳而不像少林拳的毛病。

  2.重視動作攻防含義的理解

  少林拳是我國傳統拳的一大流派,由於歷史的原因,曾參與多朝代的軍事戰爭,故代代所傳技藝,都注重攻防實戰,攻防成了少林武術動作規格的主要依據之一。如少林拳的虛步就要求緊腿護檔;架拳動作就要求上架之拳臂呈弧形,位於頭前上方15釐米處;推掌出拳講究身正發力;防守動作多以束身緊湊、防中帶攻等等。理解動作的攻防含義,有利於提高對少林拳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對動作要領的深入理解。

  3.發力與發聲有矩可循

  少林拳的發力是全身整體用力,演練時強調“上關天戶(閉嘴叩齒)”,“下閉地門(提縮肛門)”,氣力結合,突出“抖勁”。如衝拳時,腳須猛蹬、腰須快轉、肩須抖,周身之勁瞬間達於手。套路演練中伴隨著發力的同時,也帶有吐氣之聲和“咦”、“呀”、“晦”等的發聲。“力從氣中出,運氣貴乎緩,用氣貴乎急,緩急神其術,盡在一呼吸”,呼氣與吸氣在少林拳的演練中是有規律的,一般來講,凡出擊進攻的動作多用呼,凡防守的動作多用吸。演練中的發聲,最後結束動作發“嗚――威”聲,發“嗚”聲時如吹笛,拖長音,意在呼出多餘之氣;“威”聲短促有力,以精神不散地結束全套動作。一個套路中,發聲一般2~3聲。

少林功夫武學淺解

  五、少林拳在傳統武術文化中的傳承價值

  實踐證明,長期進行武術鍛鍊可以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中樞神經系統是調節與支配所有神經系統與器官的樞紐,人類就是依靠神經系統的活動來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並使體內各個器官的活動按照要求統一起來。少林武術要求注意力集中,呼吸與運動緊密配合,協調鍛鍊,正好使大腦皮層運動中樞的活動處在高度興奮集中狀態,從而對慢性病毒的皮層興奮加強抑制,使某些局部的病灶減輕或消失,同時通過鍛鍊又進一步增強了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從少林武術的動作組成來分析,它即包括了全身肌肉關節的快速運動,又包括了意識呼吸和動作呼吸相配合的運動,由於練拳時全身肌肉關節和骨骼往返旋轉運動,使動脈血管得到不斷舒張,這無疑加強了血管舒張神經對血管壁的調節作用,因此長期練習少林武術對預防心臟各種疾病和動脈硬化可起到積極作用。

  通過少林武術動作中的衝拳、劈拳、踢拳、縱蹦、跳躍等練習,又可增加肌肉的質量和骨骼關節的活動能力。運動離不開肌肉的收縮,而肌肉的收縮與牽引又引起骨骼關節的屈和伸、旋內旋外、收縮與放鬆,對強健關節以及柔韌性和肌肉彈性都有明顯的增強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