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梅、蘭、竹看中國水墨畫中的君子文化

中國的水墨畫,自古以來就以其清雅悠遠的意境,靈活簡潔的用筆描畫出淡雅質樸的藝術境界。奉行“淡極而豔”的藝術審美,這一藝術風格在兩漢、魏晉時期的書畫作品中都有體現,在宋代時達到頂峰,湧現出大量的高規格水墨畫作,其中又多以梅、蘭、竹、松等取材,喻志於物、借物抒情,表達出彼時中國繪畫及人文思想領域的價值觀,並深深影響到當時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

從梅、蘭、竹看中國水墨畫中的君子文化

國人對梅、蘭、竹、松等的喜愛來源於華夏大地的“君子文化”,不愛慕錢財、不崇尚高官厚祿、不羨鴛鴦、不隨波逐流流,崇尚玉樹臨風,“不食嗟來之食”,“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站如松、坐如鐘”等。這種來自“修身層面”的自我要求促使中國曆朝歷代出現了許多“文人雅士”。 他們在精神層面以“君子”為永恆追求的同時,又對個人修為和文化素養有著極高的要求,比如一個讀書人,既能作文章以濟天下、賦詩詞以抒情懷,要會習練書法以養其神,通繪畫以喻其心,還要懂中醫五行等等,只有這些方面底都具備了相當的才華,才能真正稱之為“文人雅士”,中國曆代出現過很多這樣在詩、文、書、畫等各方面俱精的大家,有:王羲之、柳公權、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秦觀、米芾等等不一而舉。

從梅、蘭、竹看中國水墨畫中的君子文化

相比於詩、文、書,繪畫更具有藝術的直觀性和表現力,中國傳統水墨畫所體現的“君子文化”集中體現在選材和筆墨上,觀者通過畫作就能明瞭作者所表達的意境和精神內涵。名人雅士多愛以“梅、蘭、竹、松、菊、荷”等來做繪畫的選材,先來看看宋代繪畫大家們精彩紛呈的畫作後“高潔”的精神追求和藝術境界。

從梅、蘭、竹看中國水墨畫中的君子文化

下邊這幅圖是南宋墨梅大家揚無咎的名作《四梅圖》。這幅《四梅圖》是在揚無咎已經69歲時所作的,這時的畫家人生早已經歷了風風雨雨、榮辱沉浮,心裡積澱出的是對生活的感悟與智慧,其中第一幅圖是梅花含苞待放時的狀態,順序下來依次是梅花欲開、花開、和將殘四個階段。畫家將生命喻情於這墨梅中,沒有明豔的色澤,僅僅用水墨描畫的梅更具有清麗脫俗之感,畫家筆下的墨梅清瘦、脫俗、毫無媚態,體現著作者本人的精神狀態和感悟。此時的揚無咎已步入人生暮年,經歷了含苞待放、躊躇滿志、盛情綻放、和歲月零落的人生階段,貫穿其一生的是梅花般的高潔無爭與剛直不阿。 揚無咎本人也與他筆下的人如其梅,耿直高潔,南宋初期,選擇不迎奉秦檜而“累徵不起”。在畫家揚無咎心裡“君子氣節”高於一切,不附和權貴,喻情於水墨丹青之中。畫家自身的畫作和品格都具有著梅花般高潔的藝術美感。

從梅、蘭、竹看中國水墨畫中的君子文化

中國人愛蘭、品蘭、贊蘭、賞蘭,關於蘭花的名言名篇不計其數,“寧做幽谷蘭,不做路邊草”是古代中國文人信奉的人生信條和品格。南宋畫家趙孟堅擅長畫蘭,他家境貧寒,自幼聰穎勤奮,寶慶二年中進士後,歷任湖州櫞、諸暨縣等地方官。他為官清廉、畢生孤寒,在任地方官時體恤民情,平血冤獄。他的代表作墨蘭非常重視蘭的情態,採用修長的蘭葉表現蘭花清俊飄逸的品格,花朵則在根系處不侍妖嬈地靜默綻放,獨自芬芳。趙孟堅揮灑自如的用筆,猶如神助,將蘭花的幽香飄逸、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從梅、蘭、竹看中國水墨畫中的君子文化

竹的清新俊逸,節節拔高歷來為人所稱頌。愛竹、畫竹者眾多。北宋大文學家、詩人、書法家蘇軾擅長畫竹,並提出“士人畫”的概念。他提出“詩畫本一體,天工與清新。”蘇軾提出了兩條繪畫的原則:神似高於形似,詩境通於畫境。下圖是蘇軾所做流傳於世的名畫《竹石圖卷》:

從梅、蘭、竹看中國水墨畫中的君子文化

另一位以畫竹見長的畫家文同開創了“湖州派”,相傳文同不僅喜歡畫竹,還喜歡竹子,在洋州做知州時在自己居住的院子裡種竹子,引用蘇轍的《墨竹賦》形容文同的愛竹最為貼切“朝與竹乎為遊,暮與竹乎為朋,飲食乎竹間,偃息乎竹陰。”從他畫的竹可以感受到一種呼之欲出,清峻超拔的藝術美感,彷彿一位拔劍的翩翩俠客,隨時準備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清風來襲,翠竹不以為意,你自無情任東西,我卻巋然無語,秉葉而立。文同所做的《墨竹圖》如下:


從梅、蘭、竹看中國水墨畫中的君子文化

穿過歷史的長河,已來到現代;泛黃的畫卷訴說著它的故事,老梅、翠蘭、青竹在潑灑的墨色裡,露其清奇的風骨和不折的君子風範,是百花百草之中的精華,是精英、是脊樑,是中國文化所獨有的象徵,斯梅、斯蘭、斯竹穿過千年,歷經歷史的變遷和人世的變化,其所代表的華夏精神和內涵卻從未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