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英文:Dunkerque classbattleship),是20世紀30年代法國建造的一種戰列巡洋艦[。 該級艦建造兩艘:敦刻爾克號(Dunkerque)、斯特拉斯堡號(Strasbourg)。1926年法國海軍在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的噸位內開始設計新一代主力艦,1932年法國海軍最終批准敦刻爾克號戰列艦的建造計劃。也被稱為輕型戰列艦(light battleships)或戰列巡洋艦,其設計初衷比較符合戰列巡洋艦的作戰特點,法國海軍稱為戰列艦。

中文名稱:敦刻爾克級戰列巡洋艦

英文名稱:Dunkerque class battleship

前型/級:諾曼底級戰列艦

次型/級:黎塞留級戰列艦

國 家:法國

艦船類型:戰列巡洋艦

發展沿革和歷史背景: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側視剖面圖

法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海軍艦船達69萬噸,另有25.7萬噸的戰鬥艦艇(包括戰列艦在內)正在建造之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海軍損失了40%的戰鬥力。而損失的艦艇無法補充,因為法國陸軍被給予了優先地位。截止1918年,在建造5艘“諾曼底”級戰列艦,只有4艘建成下水,但這4艘軍艦的裝配工作已停止。第5艘諾曼底級戰列艦的建造已被取消,擬安裝在這些戰列艦上的340毫米和140毫米火炮則被法國陸軍強行徵用,並送往前線,而這些戰列艦上的鍋爐則被轉用於驅逐艦或巡洋艦艇上。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1930年3月,法國艦艇性能委員會經過審議後確定了新的戰列艦某些特點。甲板裝甲能抵禦從3千米空中投下的500千克炸彈的穿透,主炮則從305毫米增加到330毫米,為2座4聯裝。這些要求構成了1931年完成敦刻爾克級設計的基礎。最大的困難是標準排水量問題。經過多次討論,最後確定新艦的標準排水量應增加到26500噸。

法國國內潛艇和飛機的支持者批評建造這些新“戰列艦”,因此新“戰列艦”將具有舊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所不具有的特點。新“戰列艦”應能抵禦魚雷和水雷的攻擊以及德意志級艦上射擊的火炮。從戰爭的發展來看,無疑飛機將成為一種強有力的武器,因此,新“戰列艦”將能經受住高空水平轟炸的攻擊。為了完成這些目標,法國海軍領導層要求新的主力艦應具備艦側縱深保護系統、高平兩用副炮以及相應的裝甲系統,而且從一開始新的主力艦就具有攜載飛機的功能。

建造歷程: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敦刻爾克號戰列艦

1932年4月27日,法國海軍艦艇性能委員會召開會議,最後批准了新的主力艦的建造,並命名為“敦刻爾克”號。但是,法國議會後來卻又強烈反對建造新的主力艦。1931年削減了建造資金,因此“敦刻爾克”號的建造不得不推遲。最後在1931年12月,經過多次爭辯終於批准。1934年,當意大利宣佈將建造2艘戰列艦時,法國又批准了“敦刻爾克”號的姐妹艦“斯特拉斯堡”號的建造資金。“斯特拉斯堡”號在許多方面與“敦刻爾克”號是一樣的,但“斯特拉斯堡”號卻增厚了舷部防護裝甲。1935年1月2日,法國宣佈不承認華盛頓條約,並仿效日本。因此,華盛頓條約的有關限制條款從此不再限制法國戰鬥艦隊的規模。“敦刻爾克”號和“斯特拉斯堡”號有著許多不同的名稱。法國議會稱它們為戰列艦、戰列巡洋艦、裝甲艦或裝甲巡洋艦,但法國海軍始終稱它們為戰列艦。

“敦刻爾克”級艦的標準排水量為26500噸。滿載排水量35697噸。艦長(水線處)209米,艦寬31.08米,吃水9.63米;最高航速29.5節。編制人數1381人。

“敦刻爾克”級戰列巡洋艦的突出重點是放在速度上,在同德國德意志級艦進行交戰中是利用火力優勢和速度。從“敦刻爾克”號開始設計時,就要求航速至少達到29.5節。

技術特點: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敦刻爾克號戰列艦線圖

該級艦裝有4部帕森斯型齒輪傳動式渦輪機,分別安裝在2個機艙內。由於艦體長度和排水量的限制,艦上機械安置是非常緊湊,並裝有6臺高壓高溫鍋爐,分別安裝在3個鍋爐艙內。設計的工作壓力為2.65兆帕,溫度為攝氏350°,通常最大軸馬力為82.38兆瓦。

設計的續航力是,15節巡航速度時為15000海里。“敦刻爾克”號通常的燃料裝載量為5775噸,由於“斯特拉斯堡”號上的裝甲比“敦刻爾克”號上的重,因此,有必要將燃料裝載增至6045噸,以保持它與“敦刻爾克”號相同的續航力。

該級艦裝有3套發電裝置,其中2套8臺發電機由4臺汽輪機驅動,分別安裝在2個機艙內,每臺發動機為450千瓦。每個機艙的發電機可發電1800千瓦。第3套發電機裝置是緊急備用的,它由3臺柴油發電機組成,每臺可發電400千瓦。這樣,在渦輪發電機不能發電時,柴油發電機可發電1200千瓦(230伏或460伏)。此外,在首樓甲板上還裝有2臺較小型的100千瓦應急柴油發電機,但只能提供230伏電流。總之,敦刻爾克級戰列巡洋艦的總髮電量為5000千瓦。

火炮系統: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敦刻爾克戰列艦前甲板主炮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主炮是兩座四聯裝330毫米口徑火炮,全部兩座主炮塔布置在艦橋之前,由兩對主炮組成一座四聯裝主炮塔,四聯裝主炮塔全部佈置在前甲板上層建築前的佈局減小了主炮塔總重量,減少了重裝甲防護區域,艦首面對敵艦時可發揮全部主炮火力。但主炮全部前置不利於火力的發揚,向後方火力非常薄弱,火力損失概率較大。而且會導致船體重心前移,影響船型設計。艦體艉部佈置了四聯裝副炮以及艦載飛機機庫。首次在設計戰艦時計劃攜帶飛機以及存放飛機的機庫。

敦刻爾克級防護裝甲按照可以經受德國海軍袖珍戰列艦280毫米口徑火炮攻擊的標準設計,艦體舷側裝甲採用傾斜佈置,重視艦體水線以下抵禦魚(水)雷的能力,強化水平裝甲防禦來自空中飛機投擲炸彈的攻擊。 1934年在意大利宣佈將建造新戰列艦後,法國又批准建造第二艘敦刻爾克級戰列艦。同級二號艦斯特拉斯堡號加強了舷部、主炮炮塔以及彈藥艙上部防禦裝甲。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高航速、重防禦的設計針對的假想敵就是德國的“德意志級裝甲艦”以及當時列強海軍正在研製建造的巡洋艦。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性能數據: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26500噸(斯特拉斯堡號為27300噸),滿載排水量35500噸

尺寸:艦長214米,艦寬33米,吃水8.6-9.6米

主機功率112,500馬力,航速:27節,續航力:5500海里/14節、2500海里/27節

武備:2座四聯裝330毫米/52倍口徑主炮;3座4聯裝及2座雙聯裝130毫米/45倍口徑副炮;4座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8四聯裝13.2毫米高射機槍。 艦載飛機:3架“盧瓦爾河-紐波特”130式水上飛機。

裝甲:舷側裝甲帶(最大)250毫米(斯特拉斯堡號為283毫米),主甲板125毫米,機艙上部為三層共200毫米裝甲,彈藥艙上部為三層共250毫米裝甲(斯特拉斯堡號彈藥艙上部裝甲275毫米)。炮塔(正面)330毫米(斯特拉斯堡號為360毫米),(頂部)150毫米(斯特拉斯堡號為160毫米);司令塔270毫米。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艦員:1381-1430人

服役動態:

1926年法國海軍在《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的噸位內開始設計新一代主力艦,1932年法國海軍最終批准敦刻爾克號戰列艦的建造計劃。敦刻爾克號是針對德國海軍德意志級裝甲艦的快速主力艦,也被稱為輕型戰列艦(light battleships)或戰列巡洋艦。全部兩座主炮塔布置在艦橋之前,由兩對主炮組成一座四聯裝主炮塔,減少了重裝甲防護區域,但主炮全部前置射擊時存在死角,不利於火力的發揚,火力損失概率較大,為了減少主炮連帶損傷由裝甲隔板將主炮塔隔離成左右兩個部分,並加大了兩座主炮塔的間距。艦體中後部裝備高平兩用副炮。艦艉有存放艦載水上飛機的機庫及航空設施。舷側裝甲採用傾斜佈置,擁有較強的水下防護能力。二號艦斯特拉斯堡號加強了艦體舷側以及主炮塔的防禦裝甲。同級艦:敦刻爾克號(Dunkerque)、斯特拉斯堡號(Strasbourg)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敦刻爾克號1931年12月開工,1937年4月完工。斯特拉斯堡號1934年11月開工,1938年12月完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戰敗後,英國為了防止法國艦隊被軸心國利用,對法國艦隊發動攻擊。1940年7月在阿爾及利亞的米爾斯克比爾港,敦刻爾克號被英國海軍重創並擱淺在港內,斯特拉斯堡號則躲過英國海軍的攻擊,逃抵法國土倫港。經過維修敦刻爾克號於1941年2月返回土倫港。1942年11月27日,敦刻爾克號與斯特拉斯堡號為避免被德國佔領軍俘獲,全部在土倫港內自沉。後來意大利海軍分別進行打撈,此後又遭到了盟軍轟炸機的輪番轟炸,戰爭結束後被解體。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