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鐵飯碗——明朝的“智囊團”為何能在內閣立於不倒之地

提到明朝的內閣閣臣,我們大家都熟悉。作為皇帝身邊最親近的大臣,就如同我們現在所講的"智囊團",為其建言獻策、處理政務等,可見其重要性。而閣臣久任在明朝可是一大特色,閣臣久任有利於更好的治理國家,有利於更好的精於政務,有利於更好地輔佐皇帝。它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變化,有著不同的政策規定。因為閣臣是否能夠實現久任深受各方面的影響,比如閣臣自身的年齡、外戚干政、皇帝更替等等各方面。而且朝廷為能夠實現閣臣的久任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物質獎勵、生病慰問等等。

那麼閣臣久任有什麼積極影響?是否有消極影響?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深入瞭解才能解答。本文將從明朝閣臣久任的影響因素、朝廷為保證閣臣久任採取的措施、閣臣久任與政治的關係等三方面簡單分析一下

終身鐵飯碗——明朝的“智囊團”為何能在內閣立於不倒之地

明代閣臣

一、明朝閣臣久任的影響因素

1、從皇帝諭令這一角度談

研究過明朝的歷史我們就會知道,明代的內閣在起初並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機構,只是附屬於翰林院,由此可見發展還處於未成熟狀態,所以對於閣臣的一個任期並未有做一個詳細的規定,主要取決於皇帝,皇帝的需要決定著閣臣能夠做多久。而且閣臣與政府其他官員一樣,都需要參加當時的一個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講的選拔機制,就是根據每個人所做出的成績來對自身的職位進行一個調整,並不是說就會一直做內閣閣臣。但是在之後的時期內就出現一項規定,大概意思就是說胡廣等人在皇帝身邊工作時間已經很久,在考察期滿後不能去選擇別的工作。這一個規定其實已經為後來的閣臣久任奠定了一個基礎。也正是這一項規定之後明代的閣臣不再很頻繁的升降職位。

2、從閣臣的入閣年齡這一角度談

閣臣的一個年齡也是影響閣臣久任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年齡相對比較小的話,就有充分的時間在這一職位上大展身手,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政治抱負;

而如果擔任這一職位時年齡已經偏大,那麼自身的一個精力、能力、身體素質、思維方式等等方面都會受到影響,並影響辦事的效率,並且擔任閣臣的時間也不會很久。我們根據明代閣臣的任職表就可以發現,明代初期的閣臣年齡大都集中在30到40多歲,相對來說年齡偏小,這也就是他們在這一職位上任職長達幾十年的原因;但是在明英宗即位期間對閣臣的一個學歷做了比較硬性的規定,這也使得入職閣臣的人們年齡都比較偏大,在明代中後期以後就很少會有任職超過20年的閣臣。

終身鐵飯碗——明朝的“智囊團”為何能在內閣立於不倒之地

《皇明祖訓》

3、從明代后妃和外戚制度這一角度談

唐朝滅亡的原因,想必我們大家都知道。正是后妃和外戚干預政治,影響皇帝的判斷與決定,導致內閣閣臣無法專心於工作。因此明朝的歷任統治者都謹記唐朝亡國的教訓,制定了嚴格的制度及規定來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這一內容在《皇明祖訓》中就有著非常明確的記載。並且明代的后妃大都選自民間的普通女子,不在乎其家世,並且不允許大臣舉薦。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避免亡國的悲劇再次發生。正是明朝制定的這些嚴格的規定,一方面避免了外戚干政,另一方面也為閣臣久任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和基礎。也正是因為一開始的嚴格規定,明朝一直以來未曾出現外戚干政的情況,即使曾經出現需要太后垂簾聽政時也被太后嚴詞拒絕。我們由此可以看出太后既嚴格遵守這一規定,也為其後人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有利於明朝政治的和諧發展。

4、皇帝更替、皇帝勵精圖治與否

影響內閣閣臣是否能夠久任的又一重要因素就是皇帝更替的影響。不同的皇帝對於國家的一個治理都有著自己的想法,有著自己的規劃,有著不同的脾氣秉性,所以在他們即位時都會選擇培養一批符合自己要求的大臣進入內閣工作,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智囊團。那麼皇帝也會選擇將前任皇帝中與自己政見不合的閣臣讓其離開這一崗位。正如所謂俗語所講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每經歷一任皇帝,那麼所謂的內閣成員就要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清洗。有很多明朝內閣資料中就有詳細的記載,幾乎每一次朝代的變動,都會要重新選擇大臣進入內閣,很少會出現不換的情況。但是並不是每一次的重新選擇就會對朝廷的發展和國家的治理起到積極作用,因為有時候頻繁的朝廷變動反而會引起人心的動亂和社會動盪,不利於國家和社會的穩定發展。

終身鐵飯碗——明朝的“智囊團”為何能在內閣立於不倒之地

明朝內閣地點

二、朝廷為保證閣臣久任所採取的措施

作為皇帝身邊"智囊團"的他們,自然受到其朝廷及皇帝的重視。有他們的存在,能夠更好地保證朝廷各項決策的準確性和政策的長久有效。而且如果朝廷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動,朝廷自然希望內閣閣臣能夠久任下去。因此朝廷為了能夠使內閣閣臣長久的從事這份工作,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每遇考滿進行加銜賞賜、生病慰問、不允致仕等來以此能夠滿足內閣閣臣不同方面的需求。下面將對這幾方面的措施進行具體闡述。

1、每遇考滿進行加銜賞賜

每遇考滿進行加銜賞賜這一方式主要是指在內閣閣臣在任職滿九年以後,朝廷就會進行嘉獎併為其進行設宴慶賀。在此之後的每隔三年期滿都會有相應地獎勵,都會舉行獎賞的一個恩典儀式。這種獎勵隨著時間的增長不僅沒有減少,而且在不斷增加,尤其是在嘉靖五年時朝廷頒佈關於內閣閣臣的久任法之後,對於閣臣期滿之後的賞賜與獎勵就愈發地隆重與豐厚,體現對於閣臣法一種重視。

在關於明代閣臣的人物自傳中,我們就可以很詳細地瞭解到朝廷給予的獎勵有多豐厚,比如就會有二百兩黃金、升職、衣服等等各個方面都會有獎勵。總而言之這其實通過對閣臣物質上的一個獎勵,表達對於閣臣工作的一個肯定和鼓勵,並且能夠激勵閣臣在以後更好地工作。

終身鐵飯碗——明朝的“智囊團”為何能在內閣立於不倒之地

明朝內閣大臣

2、生病慰問

朝廷為了能夠讓閣臣這些人才流失,可謂在各個方面下足功夫。不僅在物質上給予豐厚的獎勵,也會在生活等等方面給予關心和幫助。在前面我們提到的是在特定的時間給予閣臣獎勵,其實在平時如果閣臣得到皇帝的認可和信任時,皇帝也會及時地給予閣臣一定的獎勵,以表鼓勵。當有閣臣生病時,皇帝同樣會及時給予慰問,比如有資料記載到:大學士徐階因患病咳痰,皇帝就下令御醫來幫助檢查,並提供最適宜的方法。其實還有很多的事例都可以說明皇帝都會在平時的生活中慰問閣臣,這樣一方面可以拉近君臣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則有利於閣臣能夠長久地工作下去。

3、不允致仕

不允致仕這一點主要是指當內閣大臣家中有喪事發生時,皇帝同樣會給予賞賜來表示慰藉。比如就會送以黃金、麻布、白米、香油等等幫助閣臣舉行喪事儀式。但是如果閣臣希望能夠請辭,那麼皇帝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允許,他希望閣臣能夠繼續任職下去,從這一內容就可以體現出皇帝對於閣臣的一種重視和器重。據相關資料記載道:內閣閣臣徐傅因自己年事已高向皇帝請辭,但是皇帝在大多數情況下就會選擇挽留,暫時不會批准。因此就出現了每當有閣臣請辭時,都會經過幾十次才能得到批准。

我們不難發現在明朝時,內閣大臣作為皇帝的"智囊團",一旦得到皇帝的認可與重視,那麼在其加銜、賞賜等等各方面都會受到皇帝的嘉獎,也會在這一職位上更長久地任職下去。其實我們也從側面可以看出皇帝對於人才的一個重視,也是為了能夠與內閣大臣一起攜手,共同治理國家,使國家能夠更繁榮昌盛。

終身鐵飯碗——明朝的“智囊團”為何能在內閣立於不倒之地

明朝內閣大臣

三、閣臣久任與明代政治關係

從前面我們所闡述的內容不難發現如果朝廷沒有很大的變動,皇帝自然十分希望閣臣能夠久任下去,並且還採取了一系列的獎勵措施來促使閣臣能夠久任。但是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凡事都會有反面,一味地久任並不一定就是一個最佳的選擇。因為閣臣一旦在這一職位上久任下去,很大可能就會有閣臣憑藉在皇帝的庇佑,做出一些賄賂、勾結外黨等不利於國家發展的不法事情。這都是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不利於國家的穩定發展。

1、閣臣久任與各集團的互動關係

縱觀明朝的歷史,在大多數情況下閣臣的久任是利大於弊的,是對國家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的。比如內閣閣臣胡廣在任十七年、楊士奇在閣四十三年以及劉健在閣二十年等等,他們都在內閣從事多年,都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學認真輔佐皇帝,為皇帝建言獻策,與皇帝攜手共同推動國家的發展。由此可見他們都是正直忠義之士,雖然在任多年,但從未發生對皇帝、對國家的不利之事。正是因為有這樣鮮活的例子讓我們看到閣臣久任有著積極的價值,也能給予更好的支持和鼓勵。

終身鐵飯碗——明朝的“智囊團”為何能在內閣立於不倒之地

內閣大臣劉健

(1)促進君臣關係的發展,促進團結協作

閣臣作為皇帝身邊最親近的大臣,兩者之間關係的親疏影響著閣臣能否久任。因為只有兩者之間的關係親近,彼此瞭解對方的想法,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治理國家;如果兩者之間生疏,存在間隙,那麼皇帝自然會重新選擇閣臣,重新開始磨合。相反地,閣臣的久任有利於促進君臣之間的關係,因為君臣兩者在長時間的磨合之下,已經更加了解彼此,瞭解彼此的性格特點、處事方式等等。其次則有利於團結協作,共同治理國家。

(2)保證閣臣精於政務

不論是任何一個人,只有在一個職位上的時間足夠久,才能更加了解這一職位所需要做的事情,才能更好地完成。因此對於閣臣來說也不例外,他們只有久任才能更熟悉政務,才能更瞭解皇帝的一些治國思想,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去輔佐皇帝,為國家服務。如果不斷頻繁的變更人員,那麼閣臣不僅需要重新有一個熟悉的過程,而且新舊閣臣之間的交接程序也十分的繁瑣,更重要的是因為古代的各方面條件不如現代,從上奏到皇帝批准將要歷經很長的時間。因此只有閣臣久任,才能使他更好地將政務做好、做熟、做精。

終身鐵飯碗——明朝的“智囊團”為何能在內閣立於不倒之地

內閣大臣嚴嵩

2、閣臣久任產生的問題

(1)易形成小團體

閣臣久任的確能為國家的發展帶來積極影響,但這並不代表就不會產生一些問題。閣臣長期在內閣工作,極容易依據政見的異同、性格等等而形成自己的小團體。一旦形成小團體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家治理帶來不利影響,比如在舉薦內閣新成員時閣臣就會根據自己的喜好,舉薦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進入內閣,為自己以後謀取便利。據相關資料記載道:嘉靖年間,嚴嵩勾結外黨,打擊異己,而閣臣卻無能為力;天啟年間魏忠賢發展的集團更加嚴重,他將其內閣完全發展為自己獨裁的工具等等。這些例子無不在告訴我們閣臣的久任所帶來的隱患及危害。我們如果追求溯源,其實就可以發現是皇帝不勤於政事,將處理政務的任務轉移給閣臣,給閣臣帶來可乘之機,發展自己的小團體。

(2)導致閣臣久任權力過大

有的閣臣如果在任時間久,對權力的慾望就會逐漸增加,一旦慾望開始膨脹,那麼必然就會採取一些措施來擴張自己的權力。

天順年間內閣閣臣與六部尚書因站位問題發生爭論。這其實就是內閣開始與六部爭權的信號。在此之後內閣閣臣採取排除異己,將與自己政見不和的人排斥、以此來擴大自己的勢力,實現一人獨大。比如嚴嵩、夏言就憑藉皇帝的寵信就開始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最終內閣的權力發展至頂峰,併成功使得六部聽從於內閣,這都對國家的治理與發展產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終身鐵飯碗——明朝的“智囊團”為何能在內閣立於不倒之地

明朝六部

結語:

我們縱觀明朝內閣閣臣的任期情況,不難發現閣臣久任在當時其實是一個大趨勢,並且在不同的時期都會有不同的特點。其實作為皇帝身邊的"智囊團",閣臣久任是必要的,因為能夠更好地治理國家和促進其發展。但閣臣久任並不是簡簡單單說一句話就可以實現,它也深受其各方面的影響,比如年齡、君臣關係、外戚干政等等。而且我們必須注意到一點閣臣久任是否能夠發揮積極作用,避免消極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皇帝是否賢明。皇帝賢明有為自然會與閣臣一起配合處理政務,實現繁榮昌盛;但是如果皇帝怠於理政,給予閣臣可趁之機,讓其干預政務,發展勢力,那麼自然閣臣久任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可見,只有君臣之間彼此團結協作,不斷地調整治國方針,一起協商,這樣才能使國家更長久地存在下去,而這個規律,對於我們現代職場關係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

1、《嘉靖以來首輔傳》

2、《徐鑲陽西園雜記》

3、《明經世文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