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背對喧囂,迴向自心

2020 繪畫不死

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打破了人們尋常往復的生活,社會的車輪被迫戛然而止,接下來便是一段漫長的“自我隔離”……時間不再奢侈,反而顯得有點難以填滿。習慣了酬應熱絡的我們,如何學會靜下來與自己相處?在生命面前,藝術還有何意義?此時此刻,是否更加嚮往內心的平靜與精神的自由?每日看著手機上更新的患病人數,還能否做到摒棄外物,拿起畫筆,全身心的站在畫布面前?……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困境只會激發真正的藝術家更為澄明無我的投入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之中,何時何地都不會停止。正因生命脆弱,時光寶貴,才愈加不甘心將哪怕一丁點能量耗費在虛妄之中。災難終將過去,無論曾經如何刻骨銘心,終將成為歷史的一瞬。而對藝術家來說,繪畫是一生的事業,是與內心和靈魂無休止的對話,是迴向自心的孤獨而漫長的道路。

古語曰“文章必窮而後工”。背對外界的喧囂,需要更加無我的專注和飽滿的熱情,這種精神力量也必然會以某種方式蘊蓄於作品之中,成為作品光亮的一部分。繪畫不止是反映災難,也不限於直接講述現實,繪畫的意義和目標遠大於此。繪畫是藝術家的精神自傳,我們無需語言,無需描述,只要去觀看,其中存有著更大的信息。在每一個筆觸,每一筆顏色中,去體味那些或複雜或單純的屬於繪畫的快感和愉悅,它們如水般穿過命運的窄門向前流淌,永不停歇,這正是對生命的真實禮讚!

2020,繪畫不死!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張強工作室

2020年拍攝

2020 繪畫不死: 一次回返內心的自我測驗

文/張 強

(一)

沒有一位當代藝術家可以迴避這樣的事實,誰也無法忽略“藝術史邏輯”的鉗制與追殺。當代所創作的任何一件作品,一旦納入到當代批評的視野之中的時候,作品本身的“意義貢獻”就會自然地浮現出來。作為一個評價標準,這件(或系列)作品對於繪畫這個概念,有何貢獻呢!?或者進一步追問:你的作品對於繪畫這個概念定義,是不是有改寫的可能!?

迄今為止,從嚴格批評意義上來審視的話,就架上的抽象作品來看的話,如果沒有從“方法論”層面上來進行全面改變的話,其結果只有兩個:一是進入裝飾系統,二是進入設計系統。基本上沒有什麼“意義貢獻”。

……這其實就是今天所謂“繪畫死亡論”的來源。從表面上來看“死亡”,是一種生物學意義上生命的終結,意識形態何來“生死”。所以,“繪畫死亡”是伴隨著“藝術終結論”而來的一種論調。其實所要闡述的是如此現狀:

繪畫在當下已經失去存在的意義。或者說,迄今沒有出現對於繪畫這個概念具有意義的作品。

(二)

然而,對於我個人而言,作品便是緊緊盯著藝術史的邏輯來創作的。我的針對對象就是“被書寫邏輯所控制”的抽象表現主義。因此,針對這樣以個體自我的情感表現與材質表達,我所採取的直接解構方式,便是引導進入一個“她者”進入到我的書寫過程之中。這便是在中西文化語境之中,都被廣泛爭議的“行為書寫”。

在我的具體作品的形式經營之中,“自我”遭遇到真實的破碎。“我”在其中不過是一位被清洗了個性的“工具化的書寫者”;“我”同時還退出作品創作之外,成為一個藝術方案的設計者(“張強蹤跡學報告A/B1—100模型”。[1990——2000]之後又發展出“行為書寫”的各種複雜形態))與思想體系的建構者(《蹤跡學——藝術的文化穿越》)。

從藝術史的邏輯來看,我堅信穿越其中,建構起不僅針對“書法的後現代性”,以及“抽象表現”的新的廣闊空間,而且或者將“抽象表現主義”追認為“世界實驗書法”的一個部分的“思想實驗”,都已經產生、或者正在產生其歷史意義。在這樣的邏輯自足之中,我也與合作者連續幾年規劃並實施著“國際馭墨水墨周”以及“新金石學計劃”等等活動。

(三)

然而,伴隨著2020年的來臨,意外卻也接踵而來。

按照早就預定的計劃,我與合作伙伴,香港的陳偉明先生,應比利時布魯日西佛蘭德省大學邀請,參加《新金石學計劃》的展覽與工作坊。我們於2020-01-21凌晨,由上海飛往比利時。當時由德國慕尼黑轉機,次日清晨到抵達布魯塞爾,之後在我的長期合作者魏離雅WEILia博士的接應之下,乘火車抵達布魯日。

隨後,在西佛蘭德省孔子學院院長菲利普的主持下,魏離雅與我合著的《新金石學計劃III》首發式、展覽及系列工作坊順利舉辦。陳偉明先生現場演示的物品椎拓,也廣受歡迎。這個有關這個“中西椎拓比較”為主題的展覽布魯日引起熱烈的討論,專程從布魯塞爾幾個大學趕來的師生也參與其中。

活動結束之後,我與魏離雅、陳偉明回到布魯塞爾,為了“石頌書院”的開幕做準備。“石頌書院”定位於民間的非盈利機構,為了將“新金石學計劃”、“馭墨”、“世界實驗書法”的概念,能夠在歐洲的推廣有一個固定據點,魏離雅的父母把他們原來的古董商店出讓給我們,這是比利時最核心的高端商業區域,也是每位達到比利時的遊客必到之地。

然而,此時國內的疫情卻被吵翻了天。顯示武漢封城的消息,之後是原來預定的比利時飛上海的德國航班取消,一切處在了茫然而慌亂的狀態。

而此次活動的邀請人菲利普則不斷地發來新消息,詢問如果有航班是不是隨時可以回國。而我則堅持要到2月2日之後。因為這個時間恰好是我與魏離雅事先商定的“石頌書院”的開幕日。

而這個時候的比利時,也開始瀰漫在一片不安的氣氛之中,對於當地人來講,除了德國之外,其他國家對於中國禁飛的消息不斷傳來,也就在這個時候,魏離雅給我聯繫了她現在短聘任課的根特大學,可以開設系列講座,為我長期滯留比利時做準備。後來,魏離雅的父母也不斷地提供給我的他們的意見,認為我現在回到國內也沒有什麼意義,學校在假期之中,回來後也要被禁足家中。不如在比利時多待一段時日。不過,對於我而言,按照原定計劃回國是必須的,除了所謂的“疫情”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事情——近乎於來自於我心靈深處的呼喚,等著我去做。

(四)

原來,早在2019年12月份,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門類,面向全國徵集2020年度重大招標課題,學校科研處發來了徵集的表格,我隨手在上面填寫了六個字“中國畫學研究”,並且為這六個字寫下要求的400字的闡釋文字:

當代中國學理論,基本上處在一個理論淺表與拼貼層面,或者是對於中國古代畫論史的羅列,或者只是“畫家、歷史、觀點”,又或者是文學理論的羅列。所謂的“畫學”,其實是有關中國畫的知識重構問題,是從哲學、語言學、文字學等方面,對於繪畫理論與經驗的一種重新熔鑄,是在當代學術史層面上的有效研究,或者必須是“21世紀思想認知基礎之上”的研究。因此,以重大項目配備經費,建立研究隊伍,進行有效的研究,以期獲得預期成果,最終成果標誌如下:

1、是21世紀對於中國畫理論體系的建構,而非以往任何時期的重複研究。

2、是在人類視覺史層面上對於中國畫的重新審視。

3、要回應中國畫現代轉型的可能空間與歷史邏輯是什麼。

4、要回應中國畫在成為“中國畫”之前的知識是如何建構的。

5、要對產生中國畫的歷史文化土壤進行全面研究。

6、要對中國畫學之中的“山水”、“人物”、“花鳥”分門類進行個體知識的系統建構。

7、要對中國畫學理論體系進行建構。

8、是一個包含了系列專著的、純粹基礎理論研究的學術成果。

…… ……

沒有料到的是,在2020年1月上旬頒佈的2020國家社科基金藝術類重大招標課題上,“中國畫學研究”赫然在列,名列第15項。於是,這便勾起了我對於這個課題“關注情結”由來的回顧。

……1985年,我平生所撰寫的第一篇學術論文《試論中國畫的重要美學範疇“氣”》在山東藝術學院學報《齊魯藝苑》發表,它宣告了我為自己設計的研究生涯的有效性。次年,《中國繪畫美學》脫稿,並蒙中國第一代美術史家、天津美院閻麗川教授垂青,撰寫了前言,並推薦到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1996年,我的第三部專著《中國畫論系統論》,被列入“文化部九五規劃研究生”教材,並於1998年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至2005年,我將重新整合的“中國繪畫美學”、“中國畫論體系”、“中國山水畫學”、“中國人物畫學”、“現代國畫形態”,由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2007年,該套專著獲得重慶市政府頒發的人文社科二等獎。

由於2002年我已經由山東藝術學院調入四川美術學院,之後,在重慶的當代藝術氛圍之中,我的蹤跡學報告關聯的“行為書寫”迅速發酵,隨之而來的是我的“中國本土藝術現代化叢書”(《蹤跡學——藝術的文化穿越》《書法文化——形態描述與經典圖釋》、《現代主義書法論綱》、《後現代書法的文化邏輯》、《現代藝術與中國文化視點》、《水墨如何被抽象——中國畫、書法的現代轉型》、《超越抽象主義》)的整合與出版工作(重慶出版社2006——2007),同時,啟動了張強蹤跡學報告的社會學採樣計劃,由重慶出版社推出了蹤跡維度叢書:《藝術:經驗博弈與學科概念——張強訪談、對話》、《行墨巴黎——一箇中國當代藝術概念的國際擴散》、《收視反聽——張強藝術自述、合作者對話》。

而到了2013年——2017,我則幸運地被遴選為重慶市“兩江學者”,在這個任期內的核心成果是整理出版“張強藝術學體系”四十卷。而同時,為了完善“世界實驗書法”的“歷史實驗部分”,所進行的“北朝宗教石刻的歷史研究”,也開啟了北朝僧安道壹與鄭道昭個案研究。

…… ……

(五)

不過,一個隱秘而強烈的念頭,始終在我的內心深處潛伏著,這就是關於“中國畫學”這個學術主題的研究動態,也一直是我時刻警惕的。幾乎所有有關中國畫的美學、歷史與思想的研究成果,在這幾十年我都在密切地關注著。而把“中國畫學研究”研究完整化,卻是我的一個長久以來從未消失的念頭。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十幾分鍾內寫下的“中國畫學研究”選題及闡述文字所體現的理念能夠被接受。因此,在此基礎上再去競爭申報這個課題,也就成為一個必然邏輯。所以說,必須回到中國,回到重慶,回到四川美院我的寓所,面對著幾十年所積累的近萬冊藏書,才有可能找到感覺。回望內心,我甚至把它看做是我個人的學術歷史使命使然。

所以,當我把“必須在這個期間回到中國”的堅定信念告訴魏離雅和她的父母的時候,他們也表示理解並支持我的決定。於是,我也把在2月3號後要回到中國的消息告訴了菲利普。

在這期間,我又接到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的信息,說國家漢辦正在統計,由孔子學院邀請的中國專家在海外的滯留情況,並詢問回國意願。我將我的決定告知於她。很快,菲利普傳來消息,通過旅遊公司,改簽成功。2月4日上午,我將與香港陳先生同時乘機,中轉匈牙利布達佩斯,然後乘坐海南航空,直飛重慶。

…… ……抵達布達佩斯的時候,機場的混亂與緊張已經可以感受出來了。這個時候,中國的疫情感染數字,每天都在手機上跳動著。而歐洲人感覺似乎於他們無關。無論是布魯塞爾機場,還是布達佩斯,歐洲人幾乎沒有佩戴口罩的人。而機場上每個中國旅客,則都是全副武裝。有的甚至已經戴上了專業防護眼罩。而我與陳偉明先生,隨身攜帶著幾百個防護口罩,分別是魏離雅的父母從布魯塞爾各個藥店零星蒐羅而來,而這個時候的布魯塞爾的各個藥店的口罩,都被中國人蒐羅一空。還有就是這個期間,魏離雅的二姨是意大利的羅馬醫院呼吸道醫生,她要來參加我們“石頌書院”的開幕儀式。於是,她說把所在醫院所有科室的口罩蒐羅一空——只是近來來到意大利疫情形勢緊張,看到客廳滿滿幾盒口罩,不覺有些犯罪感。

飛機降落在重慶江北機場的時候,已經可以感受到重慶緊張的氣氛,由於同機乘坐的外籍人員的檢測工作,在飛機上滯留了漫長的半個多小時。下機後又在紅外測量儀後被攔截,被引導到一個密閉的小屋裡,重新進行腋下溫度測量。五分鐘後,被告知體溫正常。趕到取行李處,只剩下陳偉明在焦慮萬分地東張西望。

在這般緊張的氣氛之中,我與陳偉明先生從機場打車,向著大學城的四川美院馳去。

回到重慶之後,按照規定禁足14日。本來陳先生也計劃與我在重慶長期待下去。不過,這個時候香港傳來的消息讓他坐立不安,我便敦促他抓緊回去。4月8日香港準備全面封鎖,而這個時候返回香港的機票,每天價格都在飛速攀升。還好陳夫人給他及時訂好了機票。

從4月7日中午,陳先生從重慶乘機前往香港。而我則開始了在重慶的獨居生涯……。

(六)

一個人的生活,其實也是我的生活常態。

我其實也非常享受生活在一個獨立的空間之中。因此,面對著三層樓的空間,我則開始規劃如何全面地使用起來。

我開始把一樓的畫室進行全面清理,原來放置在那裡的顏料櫥裡,居然發現了11年前在貴州凱里蒐集的藍靛顏料,當時帶回來之後,為了怕黴變,在裡面倒入了許多高度白酒,表層上泛出了已經壞掉的跡象,用竹籤挑出來一看,卻是新鮮的感覺。調弄於顏色碟中,居然完全可以用。

前些年,我的朋友李長江先生,曾經給我他醫院老中醫的祖傳食療保健藥方,將枸杞小火反覆慢燉,枸杞顏色漸至濃厚的熟褐色,然後將雞蛋放入浸泡慢煮用作每天早餐。我想這次的禁足時間,恰好可以做一批。雞蛋取出來之後枸杞的顏色,則異常漂亮。我把它灌入廣口的大型玻璃瓶裡,作為顏料進行備用。

九年前我在比利時曾經購進一部分核桃粉,顏色也非常特別,好像中國畫的絳色一般,我平時經常把它與墨色摻和在一起使用。

我把帶有幾十個抽屜的顏料櫥全部翻出來,將以往隨意放置的雜物重新清理一遍,將各種顏料名稱寫在上面,明確了每個抽屜裡放置的東西。

於是,一個充滿了感覺秩序的畫室,逐漸地呈現在面前,古人所謂:窗明几淨,心境悠然。正所謂可以任意揮灑,隨性丹青。

國家重大課題的申報書是極其複雜的。就朋友提供給我的申報書樣本,至少有10萬字。另外的朋友則恐嚇我,有的大學的申報書達到了近20萬字。看著申報書上羅列的各種名目,我在去年的模板上開始了艱苦與漫長的填寫工作。

如此以來,上午在樓下畫室畫畫,下午與晚上在二樓填報“中國畫學研究”。深夜,在三樓就寢,每天臨睡之前,一定要在校園內行走一遍,風雨無阻。如是,從2月4日到4月8日,整整的2個多月,期間經過校外專家對於申報書的肯定、批評與建議,之後又重新回到網上的申報對話框之前,終於點擊了提交。回頭看來,這次的申報書的字數也超過了10萬字以上。但是,由於今年對於重大招標課題申報的改革,能夠填寫的有效字數,被限制在4萬字左右。所以,這個過程又是一番巨大的修正工作。

此時的繪畫也達到了一定的數量,共有六個系列,每個系列有四幅,總計達到24幅。而且,每幅尺幅巨大,為宣紙八開對切的長幅作品。

系列一 1、名稱:

(1)巴渝夢華

(2)虎溪夢遠

(3)縉雲夢仙

(4)巫峽夢幽。

2、尺寸252:62CM

3、材料:夾宣、藍靛、枸杞汁、比利時核桃粉,研墨。

系列二 1、名稱:

(1)石承日月

(2)崖上沐月

(3)巖開天地

(4)嶺南觀日

2、尺寸252:62CM

3、材料:夾宣、藍靛、枸杞汁、比利時核桃粉,研墨。

系列三 1、名稱:

(1)造雲壁立

(2)異峰生煙

(3)霧破亂山

(4)雲卷奇嶂

2、尺寸252:62CM

3、材料:夾宣、藍靛、枸杞汁、比利時核桃粉,研墨。

系列四 1、名稱:

(1)雲夢一度

(2)雲天一別

(3)水天一色

(4)江山一枕

2、尺寸252:62CM

4、材料:夾宣、藍靛、枸杞汁、比利時核桃粉,研墨。

系列五 1、名稱:

(1)愴然圖

(2)蒼然圖

(3)幽然圖

(4)寂然圖

2、尺寸252:62CM

3、材料:夾宣、藍靛、枸杞汁、比利時核桃粉,研墨。

系列六 1、名稱(自作詩)

(1)舉目春池塘,葦勢滿眼蒼,從來不媚態,野逸自生長。

(2)一束沖天勢,兩叢春色伏,從來不入塵,赫然世外出。

(3)蘆葦秋未傷,春來未生長,水上飛舞勢,留待有心賞。

(4)碧山投樹影,萬物自安寧,昨夜風雷哮,夢中無鳥鳴。

2、尺寸252:62CM

3、材料:夾宣、藍靛、枸杞汁、比利時核桃粉,研墨。

…… ……

當然,這批作品最大的特點,便是以古典詩境作為“立意”的前提。“意境與否”是抽象主義的獨立視覺圖式與文學化的關聯繪畫最大不同。這也是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基本差異與區別。

當然,處在當代文化的背景之下,這裡的“古典的純粹性”也已經被悄然地改變了。

(七)

我在創作的間隙,每天也在微信的朋友圈發佈著這些作品。看過的朋友很多人表示非常喜歡,同時又很疑惑,他們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會畫出如此多具有古典主題、又充滿現代表現性的作品;這些作品與蹤跡學報告的水墨圖式有無關係:為什麼會創作出如此風貌的作品,對於這些作品的意義自己如何判斷等等。

回望回國後已經兩個多月了。為什麼會創作出如此多尺幅巨大的、純粹繪畫的作品呢!?大致梳理一下,原因如是:

平時在家的自我封閉生活與外在壓力下的被動禁足,其實,在心理上的反應是完全不同的。這是因為前者隨時可以解封,隨時根據衝動制定旅行計劃,而抵達任意的地方。而此次的被動封鎖,又是在外在極其恐怖的疫情氛圍下進行的。在這種情況下,實施我的類似於“蹤跡學報告”的作品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面對“空白之頁”的素紙,返回到內心深處,來和自己進行對話,其實也是一種自我“左右互搏”。不過,在這個過程之中,我也有了一個最新發現:以往我也會畫畫,但是,卻願意使用半生熟的“水紋紙”,讓畫面產生一種“硬度感”——儘管儲藏間內有最好的紅星玉版,還是從來沒有使用過。而此次則有了另外的衝動,一定要使用最具水墨層次感的紅星宣紙——這裡似乎有著一種隱約的“馴服意志”在起作用。

儘管如此,還是逼迫引發了對於在封閉的情境之中,我重新選擇繪畫本身行為的更進一步思考:

1、繪畫本身如果是個人行為的話,那麼,它確實在當下失去在文化核心“在場”的可能性。這與藝術的社會學轉向毫無關係,與“藝術死亡論”也沒有關係,是在獨立的背景之下的行為。這是因為古典語境之中,繪畫本身就是一種個人化的行為,就如同倪雲林所言: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抒逸氣耳。它是一種古典文化與趣味之下,在心靈自我閉合的修行之中,所體現出來的個體存在。而且,在古典藝術語境之中,繪畫形式與他人的同異,也不是畫家們所關心的首要問題,只要你的體驗足夠特別,那麼,你的繪畫的意義自然特別。

2、藝術是為了滿足於個人的心靈需要,還是為了一種帶有職業性質的創造性工作需要;藝術是一種自我化的怡情遣興,還是針對藝術史邏輯認知之後選擇性發展;藝術是以古典趣味的形式法則去實踐,還是從思想觀念到形式語言方法論的全新創造。這一切其實就是有關繪畫的命運選擇,也是進入21世紀之後的第三個十年之後的,所有藝術從事者,無法迴避的嚴峻問題。因為這個時代的藝術已經充分敞開,也就是我個人所歸納的“視覺史時代”,當人類整體藝術創造的邏輯鋪設在每位當代藝術家面前的時候,選擇至關重要。

3、在“視覺史時代”,發生是前提,形式是載體,而放在什麼樣的語境之中,進行討論,則是另外一個關鍵的問題。所以,這是藝術在當下發生意義的重要前提。因此,單維度形式語言與圖式的創造努力,如果忽略到這一切,那麼,則所有的努力也都失去了方向。

4、由於外在的封閉而走向自我的心靈深處,探訪存在之維的秘密結構。這一切導致對於古典主義的迴歸。出於對於未知的“虛無感”與價值的“認定性”,而進行常規意義上的創作。

5、那麼,此次嚴酷的疫情,將自由的行為鎖閉在有限的空間之中,外在國際空間的對於流動的封鎖,一方面帶來了對於古典的迴歸,在迴歸之中獲得對於充分自由之後反思與自我自在的喘息,另一方面,也必將帶來更開放的“國際化”——這就是信息的充分共享。在更加開放之中,選擇自己的創造。

(八)

繪畫不死,首先源於我對於研究“中國畫學”不息的熱情,與幾十年來的持續關注,在這樣的氛圍裡,我重拾以往的實踐也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繪畫不死,不在於繪畫在什麼情景裡發生,源於把繪畫放置到什麼樣的語境去討論。

繪畫不死,在於我的這些充滿古典趣味的作品的出現,固然與我個人的學術經歷與文人趣味有關,但更是一種回返內心的測驗——重新回去之後,帶來的又是什麼呢!?帶來的將是什麼呢!?

2020-04-12 於巴渝泓月丘十二雲石閣

2020年最新創作

(請橫向觀看)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巴渝夢華

2020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巴渝夢華(局部)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非是呈瘋狂

2020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非是呈瘋狂(局部)

(請橫向觀看)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虎溪夢遠2020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虎溪夢遠(局部)

(請橫向觀看)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縉雲夢仙

2020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縉雲夢仙(局部)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舉目春池塘

2020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舉目春池塘(局部)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蘆葦秋未傷

2020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蘆葦秋未傷(局部)

(請橫向觀看)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石承日月

2020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石承日月(局部)

(請橫向觀看)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巫峽夢幽

2020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巫峽夢幽(局部)

(請橫向觀看)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崖上沐月

2020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崖上沐月(局部)

(請橫向觀看)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巖開天地

2020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巖開天地(局部)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一束沖天勢2020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一束沖天勢(局部)

藝術家簡介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張強Zhang Qiang

1962 年生於山東肥城,曾任山東藝術學院教授,首屆碩士生導師,四川美院美術學系系主任,重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當代視覺藝術中心主任。2013 年獲得中國省部級專家“兩江學者”終身榮譽,為四川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學與水墨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山東泰山學院當代視覺史高等研究院院長,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溫切斯特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藝術實踐理論與批評博士生合作導師。

《庫藝術》收錄藝術家部分往期內容:觀念中的水墨2008-2019 | 張強:如果沒有對書法的深刻理解,“蹤跡學報告”我永遠做不出來

激盪毫巔 | 張強教授創立的“世界實驗書法”亮相泰特TATE現代美術館

水+墨 | 張強:漢字書寫系統的建構

朝向虛空的創造 | 一種莊嚴的遊戲——張強藝術學體系和他的思想“巴別塔”

心與手 | 張強:如何失控:從“神來之筆”到“人人之筆”再到“人神之筆”

《庫藝術》相關出版

獲取收錄藝術家張強的學術文獻刊物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客服微信:kuyishu001

郵箱:[email protected]

*“2020繪畫不死”系列發佈計劃現公開徵稿

詳詢請添加微信:kuyishu001

2020 繪畫不死!| 張 強 最 新 創 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