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适合指挥的将领有6人,为什么不考虑刘伯承?

朝鲜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决定抗美援朝,这就面临着,谁来做这个"领头羊"。

刘伯承是开国十大元帅中最后一个离世的,他在军事生涯中的丰功伟绩仅次于朱德。年轻时,刘伯承曾到苏联学习军事,四年后学成归来。

用一个词语总结刘伯承的指挥风格就是"胆大心细"。1947年,刘伯承率领军队挺进大别山,在淮河一带是敌人,突然为追了上来,此时大战在即,面对这种局面,马上渡河才是明智之举,但是,就在这事上犹的水突然湍急起来,这时冒然前行,估计还未交战,军队就会伤亡惨重。只能靠船渡河,但船只的数量不仅少,船只的体型也小。刘伯承率领的是三个旅的兵力,此举显然不是最佳选择,背水一战,如果战败,后果无法承担。

抗美援朝适合指挥的将领有6人,为什么不考虑刘伯承?

此时刘伯承心连问三个问题,河水是否真的不能徒步?河水是否深度都一样?勘测的士兵报告的结果是否属实?在得到全部的肯定回答后,刘伯承与邓小平,李达商讨后,心怀疑虑先率领一部分士兵渡河,行进过程中,他拿出了竹竿,不停地试探河水的深度。等到河中央的时候,刘伯承发现水位并不是很深,于是立刻命令部队架桥。就这样成功转移了所有部队,避免了伤亡惨重。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一位参谋给刘伯承送作战地图审阅。刘伯承看完后,发现地图上一座普通县城的位置不对,就问了参谋一个与地图无关的问题。他问这位参谋,"你每天走过的阁楼楼梯有多少级?"面对这个看似简单却又不知答案的问题,参谋愣住了,还没等回过神来,刘伯承就说明了为何要这样问,人看事物往往总会忽略最基础的东西,作为一个参谋,需要熟知地形、地物,但不能自以为熟悉就忽略了其他东西。

抗美援朝适合指挥的将领有6人,为什么不考虑刘伯承?

刘伯承的心细,每次都成为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也正是他的心细让军队转危为安。还有一次,早起巡查的刘伯承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农,和老农交谈了三言两语,听到兰东说有人把枣树都砍了取木材,刘伯承立刻警惕起来,立刻想到了附近有国军,因为共产党是不会拿人民的一针一线的。然后他快速转移了部队,就是这次即时的转移,才让军队避免了大规模的伤亡。

刘伯承在参与无数次战役后,身负重伤,甚至失去了一只眼睛。1950年刘伯承的工作重心在收复西藏上,在成功收复西藏后,工作重心又就放在了军事学院上,为培养出具有军事才能的学子呕心沥血。

抗美援朝适合指挥的将领有6人,为什么不考虑刘伯承?

那时恰逢抗美援朝,于是在选坑美援朝大兵团的指挥时,刘伯承并没有在考虑范围之内。

其他指挥人选中,徐向前在经历太原战役后,身体就染上了疾病,在悲痛折磨下,依旧投身到战役中,先是在淮南战役中屡建奇功,又在西昌战役中创下辉煌战绩。这时的徐向前身体早就透支了,党中央决定让他休养生息。

抗美援朝适合指挥的将领有6人,为什么不考虑刘伯承?

林彪其实是最心仪的人选,一方面林彪参与过东北的战役,对东北地形最为熟悉。另一方面林彪擅长大兵团的指挥。只是林彪在一开始他并不支持出兵抗美援朝,就算美国的飞机都挑衅到了东北边界,林彪也只是决定出兵压制防御,而不是主动攻击。林彪一直觉得刚刚结束解放战争的中国,如果决定抗美援朝,那将会是再一次深陷沼泽,不只是损耗中国的元气,更有可能让中国经济在倒退十几年。

抗美援朝适合指挥的将领有6人,为什么不考虑刘伯承?

最终因为林彪身体也出现了问题,党中央彻底断了让林彪当大兵团指挥的念头。其他大将陈赓、粟裕也因身体状况无法完全胜任这次的职责。

后来,在讨论是否出兵援助朝鲜的大会上,彭德怀主动站了出来。他的想法站在毛主席一边。他认为出兵是必须的,不出兵等美军占领东北,问题会更加复杂。他坚定的态度感染了所有党领导 就这样彭德怀成为了抗美援朝大兵团的指挥,奔赴朝鲜战场,赢得了无数次的战役,带领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了朝鲜人民心里的一道光。

事实上也证明了党中央的决策是正确的,彭德怀老总的指挥才能是突出的,最终我们战胜了美军,为朝鲜人民赢得了胜利,同样捍卫住了我们的祖国。

抗美援朝适合指挥的将领有6人,为什么不考虑刘伯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