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從興盛到衰竭,野生大黃魚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大黃魚是鱸形目石首魚科的魚類,成年的大黃魚體長可達30~40公分,體重400~800克,全身金黃,看起來就很金貴。在言過其實的商業炒作下,大黃魚的魚鰾被炒出天價,漁民們趨之若鶩,商人們樂此不彼,野生的大黃魚終究還是沒能躲過這場殺身之禍。

30年,從興盛到衰竭,野生大黃魚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作為曾經四大海產之一的大黃魚,在吃貨們的努力下最終走向了沒落。一同走向衰落的還有舟山漁場——“我國最大的漁場”的稱號也早已名存實亡。對於靠海謀生的地區來說,過度的漁業捕撈、頻繁的誤捕偷捕依然是威脅野生物種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

野生大黃魚資源和舟山漁場究竟是如何走向沒落的?這正是今天要討論的話題。

舟山漁場: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無魚可捕純屬“人禍”

舟山漁場位於浙江省舟山群島附近的海域,總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這裡島嶼密佈、港灣眾多、海岸線曲折,是海洋生物天然的索餌場、繁殖場。

30年,從興盛到衰竭,野生大黃魚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舟山群島行政區劃分佈圖:定海縣,普陀縣,岱山縣,嵊泗縣

長江源源不斷地將內陸的營養物質帶到舟山漁場,豐富的營養鹽肥沃了海區水質,以浮游植物為代表的初級生產力得以繁榮興盛,進而為大型的魚類、蝦蟹類、貝類等海產生物提供了充足的餌料。

在臺灣暖流和東海沿岸流的作用下,舟山漁場的生境類型更加豐富,各種海洋生物都能找到合適的棲息環境。這些得天獨厚的因素共同造就了鼎盛一時的舟山漁場。

據統計,舟山漁場出產的魚類有360多種,蝦類有60餘種,蟹類11種,貝類134種,同時還有海洋哺乳動物20多種,藻類154種。其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捕撈品種主要有小黃魚、大黃魚、帶魚、海鰻、馬鮫魚、鯛魚、竹夾魚等等,頭足類生物中的曼氏無針烏賊產量也很高。

30年,從興盛到衰竭,野生大黃魚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漁船滿載而歸,這種豐收景象如今越來越難看到了

舟山漁場的漁獲產量在1997年達到巔峰,這一年從舟山漁場出水的海產品有50萬噸。但從我國四大著名海產的單一品種最高產量來看,大黃魚的歷史最高產量為10.16萬噸,對應的時間是在1967年;小黃魚的歷史最高產量為2.9萬噸,時間是1957年;烏賊的歷史最高產量是2.96萬噸,時間是1980年;帶魚的歷史最高產量是21.44萬噸,時間是1974年

四大海產的命運和舟山漁場是緊密相連的。單從捕撈數據來看,四大海產的巔峰早就已經過去了,甚至最早從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表現出資源衰退的趨勢了。

拋開單一品種看四大海產的整體命運,現實也同樣不容樂觀。

1974年,四大海產的產量佔到舟山漁場總捕撈量的76.96%,到了1984年就下降到了36.06%。到了2008年,這個比例進一步下降到1.13%,而現在連1%都不到。

雖然我國從1995年開始就全面實施了伏季休漁的政策,然而直到現在,舟山漁場的主要漁業資源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轉,特別是野生的大黃魚,其野生種群已經難以恢復。

30年,從興盛到衰竭,野生大黃魚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大黃魚的生存狀態定為極危

野生大黃魚:從盛極一時到瀕臨枯竭,只用了不到30年

在1954年,舟山漁場的漁獲產量達到了30萬擔,其中有15萬擔都是大黃魚——由此可見,大黃魚曾是舟山漁場的絕對優勢種群。

30年,從興盛到衰竭,野生大黃魚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真空包裝的野生大黃魚

到了70年代中期,舟山的岱衢洋漁場基本上已經捕捉不到大黃魚了。然而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大黃魚種群所面臨的危機。

1974年剛剛開春,1200對機帆船就蓄勢待發奔赴舟山漁場捕撈越冬的大黃魚。事實證明,這次的捕撈是盲目的。大黃魚無論規格大小全部都被收入漁網,那些對種群繁衍至關重要的幼齡物種也難逃厄運。偷捕、濫捕等非法行為使存活20年以上的野生大黃魚數量不斷減少,也正因為如此,大黃魚捕撈業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走上了下坡路。

2003~2004年,漁民已經很難從東海捕撈到野生大黃魚了。近幾年網絡媒體報道的野生大黃魚捕獲案例也是少的可憐,而大黃魚漁獲越少,魚鰾的價格就炒的越高,就有越來越多的漁民趨之若鶩,大黃魚的自然保護也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漁場和大黃魚資源衰退的因素有很多,近海汙染和過度捕撈是主要原因

近海汙染是個普遍的現實問題。

早在2015年,國家海洋公報發表的數據就顯示,我國有80%的近海生態系統處於亞健康或不健康的狀態。在近海汙染中,陸源輸入因素佔90%,特別是工業汙染,對近海生態的威脅尤其嚴峻。現在的長江口、杭州灣已經被重度汙染,舟山漁場自然也就難以倖免。

30年,從興盛到衰竭,野生大黃魚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上圖是2017年夏秋兩季我國近海的水質汙染分佈情況,以舟山漁場為中心的東海富營養化汙染現狀尤其嚴峻

30年,從興盛到衰竭,野生大黃魚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高清衛星地圖下的杭州灣和舟山群島

2012年的海水水質檢測數據表明,東海劣4類的水質比往年增加了6,700平方公里,有些海區甚至成了無生物區,成了名副其實的“海洋荒漠”。

還有比這更糟糕的,近年來舟山海域由於富營養化汙染,漁民們已經擺脫不了赤潮災害所帶來的夢魘。

2012年全國的赤潮總共報道了78次,東海海域就爆發了38次,赤潮總面積達2028平方公里。

2013年,全國赤潮發生次數減少到了46次,其中一半以上都發生在東海(共計25次),赤潮覆蓋的海域總面積為1573平方公里。同樣是在這一年,杭州灣的水質被鑑定為不健康狀態,長江口則為亞健康狀態。

除了陸源輸入導致的汙染,過度的漁業捕撈也進一步加快了漁場衰退的進程。

30年,從興盛到衰竭,野生大黃魚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除了大黃魚,鰳魚、綠鰭馬面魨、鯊魚等諸多物種也處於嚴重的資源衰退狀態中。即便是倖存下來的小黃魚,目前也很難形成漁汛了。漁民們捕撈上來的小黃魚,其平均體重和體長都在明顯下降,小型化非常普遍。近兩年,小黃魚資源密度已經大不如從前,已經從原先的主要目標魚種已變成了兼捕對象。

在舟山漁場,唯一能夠形成魚汛的魚種只剩下帶魚了。為了保護我國帶魚的種質資源,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但是這也改變不了帶魚產量逐年下滑的趨勢。

不可否認的是,即便有休漁期的保護,近海的漁業資源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恢復。就目前來看,只有基於海區魚種資源調查基礎之上的捕撈限額制度,才是海洋捕撈業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參考資料:

舟山漁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舟山漁場魚類資源的興衰與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維基百科——大黃魚,舟山漁場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歡迎指出並討論!

#野生大黃魚# #舟山漁場# #過度捕撈# #漁業# #我要上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