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技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研讨会于清华大学举办

10月24日至25日,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主办的“数字媒介技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研讨会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顺利举办,会议共分为“学界前沿论坛”和“业界前沿论坛”两场,在立足中国新闻实践前沿的同时,探索新闻理论研究的新理论、新视野。


在24日下午的 “学界前沿论坛”中,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君超教授致开场词,来自清华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伦敦国王学院、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专家学者,从数字时代语境下重新探讨了新闻研究和新闻实践在当代面临的挑战与转型。


在25日上午举办的“业界前沿论坛”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于开场致辞,光明网副总经理宋乐永、财新传媒副总裁、财新网COO康伟平,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四川日报总编辑兼川观新闻总编辑李鹏,数可视CEO黄志敏,门头沟区委网信办主任、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笪艳等分别分享了目前中国传媒实践中技术创新。两场论坛由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吴璟薇主持。

学术前沿论坛:数字化背景下全球新闻学研究新视野

“数字媒介技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研讨会于清华大学举办

与会嘉宾合影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君超教授在论坛致开场词,对参会的各位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王君超教授认为,在数字技术日益影响全球媒介景观、中国的媒体融合迈向“深水区”之际,论坛的举办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中国特色新闻学只有关注现实问题,勇于回应技术提出的挑战,给出解决方案和创新路径,才能保持持久的生机与活力。王君超教授相信,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将会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数字媒介技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研讨会于清华大学举办

格雷厄姆·默多克


来自英国拉夫堡大学的著名传播学者格雷厄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教授从1980年代后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话题切入,阐明了当代正在发生的数字化革命(digital revolution)如何加剧了全球的气候变化危机。默多克教授认为,需要从平台商业广告和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去思考数字媒体给全球环境带来的问题。数字平台的顺利运行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来作为支持,这些支持性设备均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们的媒介消费从传统媒体时代的 “集体观看”转向“个性化定制”。这虽然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智能手机却给环境生态造成了不可扭转的危害。除了聚焦于传播系统所具有的物质性,默多克教授还讨论了以当前媒体平台上的快餐消费广告是如何加剧人们对高碳排量食物的需求的。

来自伦敦国王学院的Tom van Nuenen博士则从“数字诠释学”(Digital Hermeneutics)这一全新的概念出发,解读了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学研究新方向。目前,社会日益强调量化数据,人们对事实的信念也显著下降。但由于数据和算法并非客观中立,因此,我们必须挖掘潜藏在数据表面下的意义。Tom指出,诠释学的核心问题在于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事实必须是在对话和理解之中产生。作为学者,我们可以尝试将计算机科学与解释学的方法相结合,利用文本分析等方法来理解交往中的话语结构、主题与关键词等特征。

“数字媒介技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研讨会于清华大学举办

Tom van Nuenen


“数字媒介技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研讨会于清华大学举办

王海燕


不同于Tom van Nuenen博士从理论视角下对数据时代新闻学发展的讨论,暨南大学的王海燕教授站在中国新闻业语境下,探讨了国内传统媒体如何回应广告营收下降、受众群体流失等数字媒介技术时代的挑战。研究发现,在数字技术背景下,不论是媒体组织结构、内部人事组成,还是编辑部的日常运作机制、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写作风格,国内的传统媒体都产生了一定转变,但技术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甚至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小,新闻实践的转型是多种因素的互动所导致的。

同样聚焦于国内的数据新闻实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徐笛副教授就“新闻客观性”这一话题带来分享。作为一个极具争议的概念,新闻客观性一直是学界讨论的重点。徐笛副教授以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为切入点,对数据新闻时代的客观性进行了新的阐释。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学领域的研究者只将技术作为一个辅助性的角色(supporting actor),但在数据媒介技术的视域下,学界日益转变看法,转而将信息技术定义为一个有力的行动者,行动者网络理论对这一学界认识上的转变功不可没。徐笛副教授认为,当前涌现出的数据新闻和自动生成新闻,正是技术在新闻业中作为积极行动者的具体表现。而当数据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代替人的陈述、机器代替人成为新闻生产主体时,传统的新闻客观性可能也正在转向一种拉图尔所说的机械客观性(mechanical objects)。

“数字媒介技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研讨会于清华大学举办

徐笛


“数字媒介技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研讨会于清华大学举办

刘双庆


“数字媒介技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研讨会于清华大学举办

孙萍


延续了前面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讨论,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刘双庆博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孙萍博士则分享了目前在“大数据”和“算法”技术研究上取得的进展。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基础之上,他们将算法视为一个新的行动者,审视算法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观察其他行动者产生在与算法产生关联时所采取的手段和策略。通过对十位来自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编辑和算法技术人员的访谈,他们发现,算法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流程,而且会加剧情绪化内容的传播,衍生出信息茧房和群体极化等问题。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斌教授则为大家带来了有关“数字时代新闻研究的语境化”的分享,以及对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思考。王斌教授认为,当前国内的新闻学研究存在“语境抽离”的问题。从国外引入到国内的新闻学知识以规范性知识为主,但国内却一直对这些规范性知识背后的社会思潮、学术思想吸收不足。在数字化时代下,我们依然要去思考这一问题,梳理新闻背后的历史语境、技术语境和社会语境,探讨到新闻的本体论层次,才能明确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认知。

“数字媒介技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研讨会于清华大学举办

王斌

会议讨论环节,来自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章戈浩引出关于媒介物质性的讨论。从传统的报纸到现代的电子媒介,媒介的载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默多克教授提醒众人“不能把每一项技术都视为一种进步”。在技术面前,我们应当秉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去审视其背后的缺陷。随后,与会学者又就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新闻客观性议题展开讨论。面临非中立的算法、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挑战,传统的客观性原则已很难维续。默多克教授和王海燕教授认为,当下的媒体应当寻找一种可被公众、社会所理解的报道方式;或者探索出一种新的报道范式,以替代当下面临重重挑战的客观性原则。


“数字媒介技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研讨会于清华大学举办

吴璟薇


最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吴璟薇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作为新闻业场域中不可忽视的“行动者”,技术始终在新闻学理论研究和业界实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传播学研究者,我们必须深思技术在新闻业发展所扮演的角色,将理论研究与中国新闻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在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研究上寻得突破。


业界前沿论坛:数字化背景下中国新闻业的探索

“数字媒介技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研讨会于清华大学举办

与会嘉宾合影


10月25日上午的“业界前沿论坛”开始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首先发表致辞并对到场嘉宾表示欢迎。他指出,当前新闻传播面临技术化与个人化带来的挑战,机构媒体既要保持专业性,也要持续发展,尤其要关注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一直关注技术性与物质性对新闻理论的影响,也希望吴璟薇老师搭建学界与业界合作的桥梁,共同推进具有主体性、内生性与实践性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的长足发展。


“数字媒介技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研讨会于清华大学举办

宋乐永


随后,首位报告的光明网副总经理宋乐永将目光聚焦在目前学界和业界都非常关注的建设性新闻的实践与探索上。他首先以自己在20年内所经历的环保报道变化为案例,强调机构媒体应推动民众的沟通与对话。并通过分析智媒时代的PGC、UGC与MGC的典型特征,指出新闻价值的选择应从个性化推送到个性化制作,从而满足读者的个性化新闻需求。最后,宋乐永总结了做好建设性新闻的四点举措,分别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唤醒积极心理、跟上技术变化趋势与深挖用户需求。

财新传媒副总裁、财新网COO康伟平分享了财新付费订阅的转型与思考。她首先介绍了财新“公信力、全媒体、世界观”的价值理念,并对财新的整体架构、收入情况、用户画像、产品系列等进行了梳理。其次,她系统回顾了财新付费订阅的转型背景与改革重点。最后,她为传统机构媒体进行数字转型提出了三点建议:要有自己的平台、用户与数据;合作要更加开放、更多跨界、更新打法;要应对来自内容端、技术端与管理端的多方挑战。

“数字媒介技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研讨会于清华大学举办

康伟平


“数字媒介技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研讨会于清华大学举办

李鹏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四川日报总编辑兼川观新闻总编辑李鹏围绕“智媒体:新物种进化论”进行前沿分享。他以“川观新闻”与“封面新闻”为案例,介绍了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对智媒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并提出构建“智能+智慧+智库”三位一体的智媒体格局。

数可视CEO黄志敏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如何应对媒体的变化给出了相关建议。他以数可视的人才需求与工作要求为案例,认为新闻学子应努力打造优质作品、结合自身兴趣针对性掌握一门专长、以问题需求为导向学习相关编程软件、学习中长视频制作技能。最后,他指出不要过高评估新技术带来的短期影响,也不要过低评估新技术的长期影响。

“数字媒介技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研讨会于清华大学举办

黄志敏


“数字媒介技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研讨会于清华大学举办

笪艳


门头沟区委网信办主任、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笪艳聚焦门头沟的区级媒体融合实践,探讨其融合模式。她总结出七点举措,分别是运用5G技术进行环境搭建、构建“一核多平台多集群”全媒矩阵、重塑组织架构、完善配套制度、以“中央厨房”理念再造工作流程、不断创新宣传形式,突出服务功能、利用宣传阵地,强化舆论引导功能。


最后,会议主持人吴璟薇助理教授对此次会议进行总结。她表示,本次业界前沿论坛从传统的央媒到专业的财新,从数据新闻再到地方和区县融媒体的代表,从各方面展示了中国特色新闻在新技术、新模式推进方面的成果,这对未来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合编辑:王紫 来源:李雨浛、袁雨晴)

我们将为您带来更多资讯

感谢您关注海淀融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