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在晚清时期的历史地位与争端

满洲(满语:穆麟德,拉丁语:manju),清前期称满珠,或作满州,日文亦作满州。现在在地理意义上通常指今天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再加上内蒙古东北部的地区(即东四盟),旧热河省全部范围及外兴安岭以南(包括库页岛)。“满洲”这个名称从17世纪开始被用来称呼满洲民族的居住地;满洲作为民族称呼,指满洲族。

满洲具有地理名词和民族名称的双重意义。作为地理名词,满洲和东北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中国东北一词源于近代。辛亥革命后,特别是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后,中华民国开始逐渐用东北来取代清朝发祥地的原有名称--满洲。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在中国一般用东北或者东三省、东北三省来称呼满洲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份。后来东三省的西部划入内蒙古自治区,因此内蒙古东部(五盟市)也属于满洲地区。

1900年后,慈禧太后(部分是由于荣禄的推动)开始全力推行各种改革,包括社会、教育、财政和军事各个方面。她想改弦更张,可惜太晚了,并没有使激进分子感到满意。革命党依然同朝廷势不两立。她故作姿态的改革(要承认不久前她反对过的改革确实是一件难堪的事),激起了外国人的乐观情绪,但却遭到反朝廷势力的冷嘲热讽。

慈禧回到北京不久,各类“新政”诏谕接连不断地颁下。其中,有准许满族和汉族互相通婚的条令。这类企图消除满汉之间隔膜的举动,并没有能够阻挡住汹涌而来的反满浪潮。

1905年,镇国公载泽率领的代表团被派出洋考察宪政,正准备出发,便在北京车站挨了炸弹,载泽和代表团的另一个成员绍英受了伤。慈禧太后想实行君主立宪的诚意令人怀疑,她想借立宪来消弭革命的打算也落了空。

同样也是在1905年,清廷曾命令各省官员严厉镇压“革命排满学说”,也没有收到什么效果。

1907年,徐世昌被任命为新近设置的东三省首任总督,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举措,它明白无误地表明了朝廷力图打破满洲与中国其他地区一直存在的界限。满洲,是清王朝的发祥地,过去总是由受朝廷直接指派的军事长官管辖。这使人们老是想起,1644年建立的所谓“中华帝国”,不过是满洲帝国而已。而这点恰恰成为1911年革命的发动者们,号召反满的主要理由之一。革命者们宣称,满族是异族征服者,他们无权对汉族实行统治。事实不容争辩,满洲在清朝廷的统治中,的确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从1907年开始,满洲首次被纳入到和中国其他省区同样设置督抚的地位上,并最终取消了对汉人往该地区移民的限制。

应该提醒读者,清政府开始东三省改制并不是想取消东三省享有的特殊地位,而是想借此表明满汉一家。还值得注意的是东三省改制是在日俄战争之后,在这场战争中,俄国战败,被迫退出了辽东半岛和南满,而把上述地区擅自转让给了日本。早在1898年,英国侨民就反映,“满洲实际上已经成了俄国人的天下”。

1900年,俄国又出兵占领了几乎全部东三省的土地。1904年的日俄战争是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战后,日本継承了俄国在东三省的各项权益。日本人宣称,他们是从俄国人手中,而不是从中国人手中得这些权益的。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已无力挽回疆土被列强割据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