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潺清流水 融融暖人心 眉山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出新招有實效

家住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中山鎮的王大姐這幾年在自家的三層小樓裡開起了農家樂。因為鎮子周邊景色優美,遊人絡繹不絕,一直以來飯館生意都還不錯。最令她高興的是,她之前最頭疼的鄰里矛盾問題,現在也消失了。而問題的解決,竟源自於洪雅縣今年正在大力開展的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


從2005年起,眉山市就開始結合新農村建設,啟動了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的試點與探索。洪雅縣在開展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中不僅走在了前列,還嚐到了農村環境改善的甜頭。


隨處可見多種多樣的汙水處理站


“就是原來我家下水道排出來的水噻!之前都是從門口沿著路邊流走了,鄰居嫌臭嘛,半夜還過來找我們理論。”王大姐站在家門口指著路邊的水溝告訴記者。因為沒有排水管網和汙水處理設施,王大姐家裡產生的生活汙水就只能隨意外排,既汙染環境,也給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


“原來我們鎮上的汙水處理站還沒有覆蓋到全部的居民,今年正在擴建改造,要把場鎮周邊的農戶都覆蓋到。”中山鎮黨委書記何慧說,“今年完成的一期工程已經把東邊的31戶農戶納入進來了,王大姐家也在這裡面。”


離開了王大姐的農家樂,記者又來到了隔壁的前鋒村。剛到村口,記者就見到了立在路邊的一塊牌匾“洪雅縣前鋒茶葉主題公園”。據介紹,前鋒村目前種植有2300畝有機茶,其產出的茶葉已經經過了國家相關機構的有機認證。


而就在茶田旁,建有一座微動力汙水處理站。距離處理站不遠處,就是青衣江的支流安溪河。這座小型處理站承擔著周邊31戶村民和一家茶廠所產生的生活汙水。“在這設置一個處理站,一方面是為了不讓汙水進入安溪河,最後流入青衣江;另一方面也是可以將廢水還田,物盡其用。”前鋒村支部書記告訴記者,前鋒村周邊種植的都是茶葉,需要經常施肥和灌溉,每年用水量不少,“這邊排出來的水裡有氮和磷,正好能給茶樹提供養分。”他指著茶樹間的噴灌管道示意道。


潺潺清流水 融融暖人心 眉山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出新招有實效


“我們的安溪河和青衣江,現在常年保持Ⅱ類水質!”這位中年漢子提起家門口的這條河,臉上充滿了驕傲。


潺潺清流水 融融暖人心 眉山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出新招有實效


在東嶽鎮稻香灣,記者又見到了幾座形態各異的汙水處理站。有建在村民家門口的,也有建在斜坡上的,還有隻供一戶農戶使用的;有微動力的,也有無動力的,還有使用太陽能的……這些汙水處理站都有著同樣的特點:完全看不出、聞不到任何汙水的影子和味道。


因地制宜打造“一二三四五”模式


在記者此行的前一天,洪雅縣獲得了四川省委、省政府頒發的“天府旅遊名縣”稱號。而在此前,洪雅縣已是國家生態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榮獲首屆“中國生態文明獎”。


在這一個個榮譽的背後,生動反映出洪雅縣委、縣政府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也蘊含著洪雅人民為改善生態環境所做的努力和付出。


洪雅縣委、縣政府將農村生活汙水治理作為打贏碧水保衛戰、鄉村振興的重要行動,主要有四大特點。治理決心大,科學規劃,精心組織編制洪雅縣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專項規劃。治理資金投入大,整合各類資金7214萬元;制定獎補政策,廁汙共治補助3000元/戶,廁汙分治灰水治理補助1000元/戶。治理標準高,青衣江是眉山市級飲用水水源地,全縣對青衣江流域重點區域,在沿江、沿河、沿湖、沿庫、人口聚集區和環境敏感區等重點區域,因地制宜提高治理標準。治理推進快,2020年以來,全縣上下勠力同心,已完成32152戶農戶生活汙水治理,完成年目標任務的80.4%,完成市定目標的107.2%。


“我們在考慮處理站的選址時,不是按照村、鎮的行政區劃去確定的,而是哪裡離居民近,就建在哪裡;哪裡適合,就選在哪裡。”洪雅生態環境局局長向永君說。利用當地“雅韻花溪”任務建設的契機,在東嶽鎮稻香灣區域選擇了6個不同類型的點位(共計82戶農戶)進行生活汙水治理試點工作,前後對接了7家公司到現場勘查、制定方案,最終確定了4家治理公司採用不同治理模式進行試點工作。記者在現場採訪時發現,6個試點點位已全部投入使用。


潺潺清流水 融融暖人心 眉山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出新招有實效


在多方推進下,洪雅縣逐漸形成了一套“一二三四五”治理模式。聚焦2020年實現4萬戶、100%行政村汙水得到有效治理這一目標。堅持農村“廁所革命”和“汙水革命”兩大革命同步開展。確保技術、土地、資金三個要素作為保障。建立“全方位發動機制、全週期管理機制、全過程監管機制、全覆蓋監測機制”四項機制有力推進。全方位系統性開展五種模式綜合治理:一是接入市政管網,採用“接管優先”,就近接入汙水處理廠(站)集中處理;二是一體化設備處理,對聯戶數40戶以上的聚居點,採用一體化設備處理;三是微動力處理池+人工溼地處理,對6戶以上40戶以下的聚居點進行處理;四是散戶黑灰分離處理,對聯戶數低於6戶的聚居點,採用兩個無動力三格池並聯+人工溼地處理;五是房前屋後自然消納,對於居住人口少、遠離江河水域的散戶,利用房前屋後林地、園地、菜地、農田自然消納。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運行保障機制,積極倡導農村居民轉變生活理念和方式,主動參與後期運維管理。”曾任眉山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現任洪雅縣委副書記、縣長的周代軍在一次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調研中這樣表示。


創建機制探索全域治理新模式


不僅是洪雅縣,整個眉山都在為治理農村生活汙水行動。眉山市建立了“高位治理、統籌治理、精準治理”的工作機制。


高位治理。眉山市委、市政府將此項工作納入黨政目標績效考核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考核,主要領導堅持每半年召開現場推進會。市人大開展《眉山市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條例》制定,市政協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作為民主監督和協商重要內容。


統籌治理。眉山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統籌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部門力量,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縣區政府作為責任主體,推行農戶申請、村社初審、鄉鎮審核、部門備案、村社建設、鄉鎮驗收、部門抽查“七步法”,開展項目建設。鄉鎮作為組織主體,明確治理措施。村社作為實施主體,具體落實工程建設。統籌廁汙共治。將農村廁所革命與生活汙水治理工作有效銜接,做到農戶生活黑水治理設施與生活灰水治理設施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運行。統籌監管銜接。20噸/日以上的集中式生活汙水處理設施,由區縣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開展運行管護;20噸/日以下的集中式生活汙水處理設施,由屬地村委會負責運行管護;散戶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由農戶自主負責運行管護。充分發揮基層民主自治,積極探索運維資金籌集方式。


精準治理。優先推廣就地消納。對環境容量較大的山地和丘陵地區,推行還地還林消納模式。對平原地區周邊農田耕地充足區域,推行農田溝渠、塘堰等灌排系統生態化改造模式。對房屋周邊有菜園、果園、花園的農戶,推行合理利用就地消納模式。結合眉山地處岷沱江流域、水質保護任務重的特點,對飲用水水源地、生態保護重點區域與重點小流域沿線,大力開展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精準選取3種治理成本低、處理效果好、運行維護簡便的治理模式:在靠近城鎮汙水處理廠(站)區域,優先接管納汙;在聚集程度高、經濟條件好的區域,推行一體化設施治理;在周邊環境要求敏感、地形地貌複雜區域,採用家庭三格池、五格池加小型人工溼地治理。


目前,這些模式已經在除洪雅縣以外的眉山天府新區、東坡區、彭山區、仁壽縣、丹稜縣、青神縣等地得到全面推廣,遍地開花。


“近年來,眉山市累計投入資金5.2億元,新建農村生活汙水一體化處理設施306座、分散式三(五)格池+小型人工溼地池18.1萬座,實施生態化改造就地消納汙水的農戶達3.9萬戶,受益農戶累計達35萬戶,63.6%的行政村生活汙水得到有效治理。”眉山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駱仕明介紹。2019年,眉山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納入國省考核8個斷面水質全面達到省定標準,重點流域優良水體數量由2017年的兩條提升為14條,全面消除Ⅴ類和劣Ⅴ類。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對眉山而言,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如何再接再厲,早日實現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則是接下來眉山要為之努力與奮鬥的課題。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邢飛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