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一跳和時代精神

#我在深圳過端午#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無數名人雅士,英雄豪傑流芳百世,因一個人的死去而成就一個偉大民族的節日,雖然節日成因不免有點悲壯沉重,這在中華全國範圍內,以節日紀念一個人是唯一的。

悲情一跳和時代精神

這個傳統節日就是端午節,說端午就離不開屈原。二千多年前的楚國滅亡前夕,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悲憤投汨羅江自盡,百姓難捨民族自尊心的忠良屈原就此而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為不使魚蝦損傷他軀體,人們紛紛把裝著米的竹筒投入江中。荊州是屈原從政四十多年,並創作《天問》等舉世聞名詩篇的地方。二千多年過去了,荊楚先民和後人對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有著深厚的感情,每到端午,家家戶戶十分重視,內掛香袋,外掛艾葉昌蒲。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在陰曆三、四月就開始自制鹹鴨蛋,端午節前一週左右,男人就要到一個叫“柴山”的長江邊上“打粽葉”,回家後泡洗乾淨,剪去葉子頭尾,自家包粽子。用這種新鮮葉子包出來的粽子,清香、潔白、軟糯、粘口,儘管現在超市粽子品種繁多,口味齊全,餡料多樣,荊州人仍舊鐘情自包無餡白糯粽子。除了吃喝,端午節另一個重頭戲就是幾十條龍舟比賽,開賽前還有人裝扮成屈原,站在鳳舟船頭誦讀《離騷》。還有其它豐富多彩內容,荊州人給端午節賦予了厚重的內涵和新的價值體系。

悲情一跳和時代精神

也許,荊楚端午文化對全國其它地方而言比較特殊。這幾年在深圳過端午節,感覺人們更多注重放幾天假,到哪裡玩,再怎麼樣甜鹹鮮香的粽子,無非也是應時應節嘗一點,好似旅遊到景點處拍張照,以證明“到此一遊”曾經來過而已,把一個傳統節日過得如此刷卡化,簡單化,符號化,不免我想 : 儘管當代物質極大豐富,富裕起來的中國人總該還是要有些精神追求吧?

悲情一跳和時代精神

毛主席談到屈原時曾指出 : “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腦海,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奠定了中國古代愛國文化,這種精神,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昇華,一代代傳承在國人的精神和血液裡,形成了中國人家國天下情懷,凝聚和鑄就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時代精神。

悲情一跳和時代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