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給皇帝做飯的都叫御膳房嗎?

很多人以為,皇帝的飯菜肯定是“御膳房”做的。其實,這是“清宮戲”的效果。歷史上,只有清代設置御膳房,掌管宮內備辦飲食及典禮筵宴,隸屬內務府,位於紫禁城東路、南三所西側。


那麼戰國時期的御膳房叫什麼呢?

在《孟子·梁惠王上》上這樣寫道:“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序》:“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從中不難發現戰國時期給帝王做飯的稱之為庖廚

歷朝歷代給皇帝做飯的都叫御膳房嗎?

其中“君子遠庖廚”,是孟子勸誡齊宣王實行仁術。

到了秦朝,開始出現專門的機構,叫光祿寺。起先是秦代的一種制度。其中包含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卿掌祭祀、朝會、宴鄉酒澧膳饈之事,修其儲謹其出納之政,少卿備而為之貳,丞參領之。

秦朝又稱主事之人為郎中令,漢初沿襲。到了漢武帝時改稱光祿勳。東漢末年又恢復郎中令的稱呼。主管宮廷宿衛及侍從,是當時的諸官之長。

雖說光祿之名始於漢代,但到了魏晉,逐漸演化為主管宮廷膳食的機構。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魏、晉之後的南朝宋、齊及北魏均稱郎中令。到了南朝梁改名光祿卿,北齊置光祿寺,設卿及少卿。從此之後,光祿寺主管皇室膳食,並作為專職管理,與漢代執掌完全不同。

歷朝歷代給皇帝做飯的都叫御膳房嗎?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這樣寫道:“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勳。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又期門、羽林皆屬焉。”大致意思與上文相同。

《晉書.職官志》:“光祿勳,統武賁中郎將、羽林郎將、冗從僕射、羽林左監、五官左右中郎將、東園將、太官、御府、守宮、黃門、掖庭、清商、華林園、暴室等令。”

光祿勳初始是掌宮殿掖門戶,是皇帝的侍衛長,因親近皇帝而極為重要。

元朝光祿寺屬宣徽院。

到了明初,光祿寺沿襲元制,之後卻一再改動,在吳元年設宣徽院,洪武元年改宣徽院為光祿寺。洪武八年改光祿寺為光祿司。洪武三十年複名光祿寺。

隋唐年間開始出現另一個管理皇上伙食的機構——尚食局。

尚食局是中國及朝鮮古代負責供應皇室伙食的機構,首席女官為尚食,下有司膳、司醞、司藥、司饎,此外還有食醫。

歷朝歷代給皇帝做飯的都叫御膳房嗎?

隋朝開皇初年,尚食局隸屬於門下省,尚食定員二人,設有食醫四人,唐朝改隸屬於殿中省,尚食二人,食醫8人。

唐朝則設有秘書、殿中、內侍三省,其長官也都稱“監”。秘書省掌管經籍圖書之事,下領著作局和司天臺。殿中省和內侍省為內廷掌管皇帝詔旨傳遞和衣食起居等事的機構。

宋代時為殿中省尚食局,金、元尚食局屬宣徽院。明代有尚膳監、光祿寺、尚食局同掌伙食。明朝時期有《宮廷睹記》記載,光祿寺擬好菜單,交給皇帝過目,轉交尚膳監烹調,最後由尚食局伺候用餐。

歷朝歷代給皇帝做飯的都叫御膳房嗎?

有相關記載,尚食局內有尚食二人,正五品;掌膳羞品齊之數,凡以飲食進御,尚食先嚐之。伺候皇帝用膳,並且每一道菜要尚食先試菜

尚食局下轄四司,分別是:司膳司,主管食品加工,烹飪;司醞司,主管酒的醞釀以及日常用酒;司藥司主管醫方藥物,就是現在的藥膳;司饎司,主管宮裡的柴火,炭火等能源物資。

歷朝歷代給皇帝做飯的都叫御膳房嗎?

另外說說朝鮮的尚食局,朝鮮的尚食局大體上仿製唐朝,在高麗時代始設尚食局(상식국),負責侍候國王飲食。穆宗朝設有奉御、直長、食醫等職位。文宗定奉御一人秩(正六品),直長二人(正七品),食醫二人(正九品)。忠烈王三十四年改尚食局為“司膳署”,直至恭愍王五年恢復尚食局,十一年又改稱司膳署,到十八年又改回尚食局。吏屬包括書令史四人。改來改去還是原來的味道好。

上面說到明朝光祿寺,是專門供王朝中央政府膳饈的一個機構。有記載“上至玉食、慶典、祀典,下至各官供具,四夷賞宴,小至禁衛監局廩餼,皆出於此。”此時的光祿寺人員眾多,涉及面廣,宮中的各種大宴都由操辦。經筵、日講結束之後,賞賜大臣的酒飯也由光祿寺辦理。

歷朝歷代給皇帝做飯的都叫御膳房嗎?

除了配合尚膳監、尚食局給皇上準備用膳,光祿寺還是一個龐大的物資採購部門:各地進貢的方物,如魚、肉、茶及各種土特產等,也由光祿寺來收納並處理。《明會典》記載:“凡歲派光祿寺牲口十萬隻口:上半年五萬隻口,下半年五萬隻口、俱行浙江等布政司、兩直隸各府派屬徵解。”“隻”同“只”,足可見皇宮內一年消耗的物資有多麼驚人。

雖說光祿寺是國營食堂,但大鍋菜裡口味也是眾口難調,口味之差也是出了名的。《萬曆野獲編》有“京師名實相違”條目:“京師向有諺語云:翰林院文章,武庫司刀槍;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蓋譏名實之不稱也。” 名實相違就是有名聲和實際相互違背的意思。雖然老百姓沒吃過光祿寺飯菜,但他的難吃卻都知道。原因很簡單,他們做的飯菜都太講究規矩,不合口味。

那皇帝怎麼辦呢?也吃這麼難吃的飯菜嗎?

當然,即使光祿寺的飯菜難吃,皇帝也得吃,因為這是制度,不然皇帝親自下廚嗎?

劉若愚是明代宦宮,他在《酌中志》中是這樣寫的:“凡聖駕每日所進之膳,俱司禮監掌印、秉筆、掌東廠者二、三人輪辦之。至十三年,復令司禮掌印、掌廠、秉筆炤先年例挨月輪流辦膳,仍遵祖制也。” 眾所周知東廠主要是皇帝身邊的親信,辦理國家大案要案,專門查人、關人、打人,但人傢伙食卻並不差。

歷朝歷代給皇帝做飯的都叫御膳房嗎?

太監有權有錢,但錢再多沒有用,不如及時行樂,吃好喝好。因此太監的銀子主要用在口腹之慾上,所以差不多都是美食家。太監輪流給皇帝做飯,管東廠的他也管做飯。

朱元璋一生崇尚簡樸,從沒亂享奢靡,到了他的子孫後代奢靡之風日成氣候。

到了清朝,大家都知道的御膳房就出生了。在內務府下設專門機構,管理皇帝、后妃及宮中其他皇室成員等人員的飲食及典禮筵宴等事宜。順治初年,分別稱為“茶房”、“膳房”。乾隆十三年,茶房、膳房合併為“御茶膳房”,其長官為管理事務大臣。後稱為 “御膳房”。

歷朝歷代給皇帝做飯的都叫御膳房嗎?

御茶膳房的下屬機構有膳房、茶房、肉房、乾肉房,其中膳房、茶房各設有銀器庫。

但確切來說御膳房這樣的題詞出現在皇帝膳房牌匾上是嘉慶年間才出現。單就論“膳”本身就有皇帝御用之意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