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外茶青睞茶包形式?

  茶包就是碎茶、茶末?比如說要衝奶茶那就越碎越好,因為茶葉裡的有效成分容易快速釋出。


  回答是:絕對不是的,茶包並不是低端茶、碎茶的代名詞。
  
  中國人做的茶包,一般都不會用很高檔的茶葉,那是因為國人認為,品茶的過程不僅僅只是侷限於茶湯的滋味或者香氣,同時也包括欣賞茶葉在水中的形態,在評價一款茶葉的優劣時,茶葉的形態也是重要的一點。這也就使得我們的茶商不會用高檔的茶葉做茶包,那樣就無法展示茶葉的形態了。
  
  但是對於外國消費者來說,茶葉的形態其實是不重要的,味道、香氣、方便才是更重要的,因此在國外,會用比較優質的茶葉原料做CTC茶(壓碎Crush、撕裂Tear、揉卷Curl),這種茶的特點是由於經過了CTC的加工過程,會使得茶葉變得細碎,在沖泡的時候會有利於茶葉內容物的浸出。
  
  國外紅茶等級分級標準並不是指茶葉的品質高低,只是代表茶葉的大小和形狀。喝全葉還是喝碎茶關鍵看喝的人想要什麼樣的味道。比如說要衝奶茶那就越越好,因為茶葉裡的有效成分容易快釋出。
  
  茶包起源
  
  茶包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是紐約茶商茶托馬斯·沙利文(Thomas Sullivan)發明的,初衷是用絲袋裝一點樣茶給零售商品嚐味道。


  
  漸漸地,人們覺得用袋子裝著茶來泡很好,不僅不用清洗茶杯了,還不用那麼麻煩地請出一整套茶具來喝茶,便逐漸形成了用小袋包茶的習慣。到1903年,沙利文申請了茶包的專利,1920年,茶包在美國餐飲業得到廣泛利用。
  
  茶包材質
  
  最初的茶包使用絲袋,後來波士頓商人威廉·赫曼遜發明了抗熱的紙纖維茶包,是簡單的方塊單囊造型,將這類茶包放入水中,茶葉會集中在茶包內,沖泡速度很慢。後來有人將茶葉裝入中間折成W型的雙囊型茶包當中,發現可加快熱水中茶葉沖泡的速率。
  
  隨著花果茶的風行,普通的茶包由於空間小,不能容納果粒和花瓣的膨脹,市面上開始出現鑽石茶包,也是我們常說的立體三角包。鑽石茶包呈正四面體結構,採用食品級尼龍進行包裝。此類茶包外觀玲瓏剔透,且袋內空間很大,利於香味的散發,同時也可觀賞茶葉的形態變化。
  
  還有一些異形狀茶包,德國百年茶葉品牌Halssen & Lyon堅定不移地走著文藝路線,幾年前就推出過世界第一款茶葉日曆。還有很具備少女感的時尚包造型,很討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茶包優勢
  
  茶包最大的優勢就是簡化沖泡,控制茶葉到茶湯過程的標準化。
  
  茶的沖泡,從茶葉到杯中的茶湯,可以認為是“茶”這杯作品的最後一個環節。要泡得好,需要針對地控制茶水比、水溫、浸泡時間、沖水力度四項因素,同樣的茶葉,想喝到理想的茶湯,並不容易。
  
  所以就需要簡化泡茶的過程,把變量變成定量,針對一款茶葉固定最佳的茶水比、水溫、浸泡時間,只要按照沖泡說明來,任何人都可以衝出一樣好喝的茶湯,茶包的優勢就在於此:
  
  1.水和茶葉的配比:茶在裝進茶包之前,已經反覆測試最佳配比口味,因此按建議水量泡茶,能最大程度還原調茶口味
  
  2.控制沖泡時間:紅茶不易久泡,在沒有茶具的情況下,茶包最快解決了濾出茶葉的問題。
  
  3.味道和顏色可以儘快釋出:快速出湯飄香,不需要中式醒茶的過程,但標準和效率是一流的。同時碎片狀能保證飲用的濃度始終一致,而茶葉的話會越喝越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