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巴蜀文化帶回南粵大地

鄉土曲藝進深圳”採風團在自貢陳家祠堂觀賞川劇《斬經堂》。本次“鄉土曲藝進深圳”走進四川採風團在短短5天的行程中,深入川南地區,行經成都、自貢、宜賓、瀘州、內江等地,探尋四川川劇、清音、揚琴、大壩高裝、金沙江號子、雨壇彩龍、石坪山歌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家鄉曲藝。風格獨具的四川揚琴和四川清音也讓採風團成員瞭解了川劇之外的另外一種巴蜀文化。

把巴蜀文化帶回南粵大地

傳統曲藝“雨壇彩龍”。吳忠平 攝

把巴蜀文化帶回南粵大地

傳統手工油紙傘。吳忠平 攝

把巴蜀文化帶回南粵大地

川劇變臉幾乎是人盡皆知。

曾將福建南音、陝西秦腔、河南豫劇、惠州漁歌等地方曲藝帶到深圳的“鄉土曲藝進深圳”活動於7月21日開始了2014年的採風活動,這一次,採風團根據市民推薦,選擇了巴蜀文化的發源地四川,開展新一站文化尋根之旅。在為期5天的考察期間,採風團先後探訪了成都蜀繡、自貢川劇、宜賓金沙江號子、瀘州油紙傘、石坪山歌等四川獨有的傳統文化項目,不久之後,這些獨具巴蜀風味的民間曲藝和手工藝將來到深圳,為深圳市民獻上一場巴蜀文化盛筵。

上山下鄉採集原生態文化

四川不僅是美食的勝地,也是民間曲藝和手工藝發達的文化大省。如同我們所熟知的川菜,川劇變臉,四川揚琴,瀘州油紙傘等鄉土曲藝如同一種文化符號滲透在四川人的生活裡。而來到深圳創業的四川人也特別多,早在2013年的曲藝推薦中便有市民推薦了川劇。而真正走進四川,會發現四川的鄉音鄉韻絕不僅僅是川劇。

本次“鄉土曲藝進深圳”走進四川採風團在短短5天的行程中,深入川南地區,行經成都、自貢、宜賓、瀘州、內江等地,探尋四川川劇、清音、揚琴、大壩高裝、金沙江號子、雨壇彩龍、石坪山歌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家鄉曲藝。

行車3個小時,前往興文縣大壩苗族鄉瞭解“大壩高裝”,穿越崎嶇山路,進入威遠縣觀音灘鎮竹塘村聆聽石坪山歌,翻越山嶺,到達宜賓屏山縣新縣城與老船工座談……採風團不畏蜀道之難,上山下鄉,真正深入到田間地頭,採集最原生態的巴蜀文化。76歲的老船工江淨樂吟唱的蒼涼沉鬱的金沙江下游船工號子,80歲的老村民崔榮厚表演的石坪山歌《高山頂上掛燈籠》,獻身川劇表演40年的演員楊先才揮起摺扇,細說川劇流派……親身接觸這些老藝人,讓採風團成員真正覺得不虛此行。“哼幾曲家鄉小調,吼幾聲地方曲目。鄉音不改,才會是最後的原鄉記憶留存。”參與本次採風的記者楊曉青有這樣一段感言。鄉音難忘,鄉土曲藝滋養著我們每個人。聽到這樣一段鄉音,無疑會讓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回到曾經伴隨於引領我們成長的曲藝裡,回到已被日漸淡忘的鄉土文化和自然音韻中去。

瞭解川劇之外的巴蜀曲藝

如果說大壩高裝、金沙江號子、雨壇彩龍等表演是最原生態的民間曲藝,那麼川劇無疑是傳統巴蜀文化中的精英文化了。鼎鼎大名的川劇變臉幾乎是人盡皆知,但真正走進四川,走近川劇,你才會發現,川劇絕不僅僅是變臉,難怪四川省川劇研究院院長杜建華要強調,不能以變臉代替川劇。川劇聲腔豐富,流派眾多,在此次採風中,採風團成員一方面在成都欣賞了新編川劇《火焰山》,另一方面,在自貢和瀘州瞭解了資陽河和瀘州河兩個川劇的古老流派,同時也見識到了眾多川劇絕活,其中既有大眾熟悉的變臉、噴火、水袖,也有難得一見的藏刀、翎子功等獨門絕活,讓人大開眼界。

風格獨具的四川揚琴和四川清音也讓採風團成員瞭解了川劇之外的另外一種巴蜀文化。“在大家看來,揚琴是一種樂器,但四川揚琴卻不一樣,它是一門獨立的曲種,從川劇發展演變而來,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專業人士介紹說,最為不同的是,四川揚琴也像川劇一樣,角色分生旦淨末醜,情節上又能完整演繹一段故事,並深刻地刻畫人物的心理變化,所以稱為四川曲藝說唱藝術代表性曲種之一。除此之外,猶如江南小調一樣的清音也是四川獨有的曲種,和川劇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

非遺傳承有了年輕一代

民間手工藝也是“鄉土曲藝進深圳”考察的另一大項目,在此次四川之行中,採風團還探訪了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蜀繡、江安竹簧、分水油紙傘等手工藝。和很多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無論是手工藝還是地方曲藝,這些古老相傳的技藝都面臨著後繼乏人的窘境。很多非遺文化,只能靠旅遊項目生存下來,但如此一來,難免越來越變味。不過在四川,雖然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同樣有令人驚喜之處。比如在自貢,採風團來到有一百多年曆史的古建築陳家祠堂裡聽戲,這裡每月有兩場政府資助的免費川劇演出,在這裡聽戲,好像回到了百多年前,川劇的全盛時期。而在瀘州,政府也剛剛出資修復了一座民國建築,用於傳統川劇的演出。有了這些合適的演出場地,相信能夠吸引一部分老戲迷。

在瀘州市分水鎮參觀傳統手工油紙傘的時候,我們意外地遇到了一隊來自四川大學的文化行動志願者,這些年輕的大學生利用暑假對分水鎮當地的孩子們進行非遺教育,教他們瞭解本地油紙傘的歷史,並讓他們學習親手製作油紙傘。而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對油紙傘進行了兩次調研,出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少兒讀本《桐香竹韻》。這個項目團隊的組長小程告訴記者,這是四川大學文化行者團隊所做的第一個非遺文化項目,這支隊伍在今年2月開始招募,目前已經有13個成員,他們在對油紙傘的生存現狀進行調研之後,一方面在孩子們中間推廣油紙傘,一方面將邀請專業人士提出建議,改進油紙傘的生產工藝,爭取讓這種古老手工藝品能夠進入現代。下一步,他們將推出一本面向大眾的宣傳冊,這將是第一本完整記錄油紙傘一百多道工序的小冊子。

在小程的講述中,我們瞭解到,油紙傘面臨的現狀並不樂觀,比如其中“石印”一個環節,兩個老工人,連續工作10個小時,才能印1000張傘紙,這樣的產出只能收入180元。這顯然是很低的收入,也就難怪油紙傘的生產後繼乏人了。怎麼讓古老的工藝在現代傳承下去,而且是活的、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顯然是一個難解的課題,但有了像小程一樣的年輕一代的加入,這個問題的解決無疑也有了一線曙光。

(記者 梁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