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巴蜀文化带回南粤大地

乡土曲艺进深圳”采风团在自贡陈家祠堂观赏川剧《斩经堂》。本次“乡土曲艺进深圳”走进四川采风团在短短5天的行程中,深入川南地区,行经成都、自贡、宜宾、泸州、内江等地,探寻四川川剧、清音、扬琴、大坝高装、金沙江号子、雨坛彩龙、石坪山歌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乡曲艺。风格独具的四川扬琴和四川清音也让采风团成员了解了川剧之外的另外一种巴蜀文化。

把巴蜀文化带回南粤大地

传统曲艺“雨坛彩龙”。吴忠平 摄

把巴蜀文化带回南粤大地

传统手工油纸伞。吴忠平 摄

把巴蜀文化带回南粤大地

川剧变脸几乎是人尽皆知。

曾将福建南音、陕西秦腔、河南豫剧、惠州渔歌等地方曲艺带到深圳的“乡土曲艺进深圳”活动于7月21日开始了2014年的采风活动,这一次,采风团根据市民推荐,选择了巴蜀文化的发源地四川,开展新一站文化寻根之旅。在为期5天的考察期间,采风团先后探访了成都蜀绣、自贡川剧、宜宾金沙江号子、泸州油纸伞、石坪山歌等四川独有的传统文化项目,不久之后,这些独具巴蜀风味的民间曲艺和手工艺将来到深圳,为深圳市民献上一场巴蜀文化盛筵。

上山下乡采集原生态文化

四川不仅是美食的胜地,也是民间曲艺和手工艺发达的文化大省。如同我们所熟知的川菜,川剧变脸,四川扬琴,泸州油纸伞等乡土曲艺如同一种文化符号渗透在四川人的生活里。而来到深圳创业的四川人也特别多,早在2013年的曲艺推荐中便有市民推荐了川剧。而真正走进四川,会发现四川的乡音乡韵绝不仅仅是川剧。

本次“乡土曲艺进深圳”走进四川采风团在短短5天的行程中,深入川南地区,行经成都、自贡、宜宾、泸州、内江等地,探寻四川川剧、清音、扬琴、大坝高装、金沙江号子、雨坛彩龙、石坪山歌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乡曲艺。

行车3个小时,前往兴文县大坝苗族乡了解“大坝高装”,穿越崎岖山路,进入威远县观音滩镇竹塘村聆听石坪山歌,翻越山岭,到达宜宾屏山县新县城与老船工座谈……采风团不畏蜀道之难,上山下乡,真正深入到田间地头,采集最原生态的巴蜀文化。76岁的老船工江净乐吟唱的苍凉沉郁的金沙江下游船工号子,80岁的老村民崔荣厚表演的石坪山歌《高山顶上挂灯笼》,献身川剧表演40年的演员杨先才挥起折扇,细说川剧流派……亲身接触这些老艺人,让采风团成员真正觉得不虚此行。“哼几曲家乡小调,吼几声地方曲目。乡音不改,才会是最后的原乡记忆留存。”参与本次采风的记者杨晓青有这样一段感言。乡音难忘,乡土曲艺滋养着我们每个人。听到这样一段乡音,无疑会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回到曾经伴随于引领我们成长的曲艺里,回到已被日渐淡忘的乡土文化和自然音韵中去。

了解川剧之外的巴蜀曲艺

如果说大坝高装、金沙江号子、雨坛彩龙等表演是最原生态的民间曲艺,那么川剧无疑是传统巴蜀文化中的精英文化了。鼎鼎大名的川剧变脸几乎是人尽皆知,但真正走进四川,走近川剧,你才会发现,川剧绝不仅仅是变脸,难怪四川省川剧研究院院长杜建华要强调,不能以变脸代替川剧。川剧声腔丰富,流派众多,在此次采风中,采风团成员一方面在成都欣赏了新编川剧《火焰山》,另一方面,在自贡和泸州了解了资阳河和泸州河两个川剧的古老流派,同时也见识到了众多川剧绝活,其中既有大众熟悉的变脸、喷火、水袖,也有难得一见的藏刀、翎子功等独门绝活,让人大开眼界。

风格独具的四川扬琴和四川清音也让采风团成员了解了川剧之外的另外一种巴蜀文化。“在大家看来,扬琴是一种乐器,但四川扬琴却不一样,它是一门独立的曲种,从川剧发展演变而来,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专业人士介绍说,最为不同的是,四川扬琴也像川剧一样,角色分生旦净末丑,情节上又能完整演绎一段故事,并深刻地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所以称为四川曲艺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除此之外,犹如江南小调一样的清音也是四川独有的曲种,和川剧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非遗传承有了年轻一代

民间手工艺也是“乡土曲艺进深圳”考察的另一大项目,在此次四川之行中,采风团还探访了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江安竹簧、分水油纸伞等手工艺。和很多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无论是手工艺还是地方曲艺,这些古老相传的技艺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很多非遗文化,只能靠旅游项目生存下来,但如此一来,难免越来越变味。不过在四川,虽然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同样有令人惊喜之处。比如在自贡,采风团来到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陈家祠堂里听戏,这里每月有两场政府资助的免费川剧演出,在这里听戏,好像回到了百多年前,川剧的全盛时期。而在泸州,政府也刚刚出资修复了一座民国建筑,用于传统川剧的演出。有了这些合适的演出场地,相信能够吸引一部分老戏迷。

在泸州市分水镇参观传统手工油纸伞的时候,我们意外地遇到了一队来自四川大学的文化行动志愿者,这些年轻的大学生利用暑假对分水镇当地的孩子们进行非遗教育,教他们了解本地油纸伞的历史,并让他们学习亲手制作油纸伞。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对油纸伞进行了两次调研,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少儿读本《桐香竹韵》。这个项目团队的组长小程告诉记者,这是四川大学文化行者团队所做的第一个非遗文化项目,这支队伍在今年2月开始招募,目前已经有13个成员,他们在对油纸伞的生存现状进行调研之后,一方面在孩子们中间推广油纸伞,一方面将邀请专业人士提出建议,改进油纸伞的生产工艺,争取让这种古老手工艺品能够进入现代。下一步,他们将推出一本面向大众的宣传册,这将是第一本完整记录油纸伞一百多道工序的小册子。

在小程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油纸伞面临的现状并不乐观,比如其中“石印”一个环节,两个老工人,连续工作10个小时,才能印1000张伞纸,这样的产出只能收入180元。这显然是很低的收入,也就难怪油纸伞的生产后继乏人了。怎么让古老的工艺在现代传承下去,而且是活的、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显然是一个难解的课题,但有了像小程一样的年轻一代的加入,这个问题的解决无疑也有了一线曙光。

(记者 梁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