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糕也似好肥肉”:《水滸傳》中的“花糕”,究竟是什麼美食?

“花糕也似好肥肉”,這句話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儘管《水滸傳》是明朝人寫宋朝事,只怕作者也做過一番考究,否則也不能說出這般好句子。

此番話出自一個沒有名姓的小二哥之口,智取生辰綱之前,智多星吳用為邀阮氏三兄弟入夥,於是請三人喝酒,期間小二哥說道:“新宰了一頭黃牛,花糕也似好肥肉!”阮小二聞言大喜,高聲叫:“大塊切十斤來。”

“花糕也似好肥肉”:《水滸傳》中的“花糕”,究竟是什麼美食?


四個人吃十斤肉,看來都是十足的吃貨。何為“花糕”?說白了就是紅白相間、肥瘦勻稱的上品牛肉,依照“大獅”的觀點,或許跟日本的“神戶和牛”有相似之處。神戶和牛為黑色和牛,與松阪牛、米澤牛等等同屬優良品種,所產牛肉為亞洲地區最為上品的肉類,油花分佈均勻,吃一口飄飄然,直上九重天。

當然,這是誇大。常聽人說,飼養“和牛”,需要給牛每天放一些舒緩心情的音樂。權且不論牛聽不聽得懂肖邦和貝多芬,信奉這種說法的人,堅信牛聽懂了。老牛哞哞叫,他們認為老牛在哼唱自己聽過的樂曲。一頭懂得音樂的牛,一定是一頭好牛,一頭好牛的肉,則一定是好肉,吃了懂得音樂的牛之肉,或許你也會更懂得音樂的優美旋律。於是乎,和牛的價格直線上升,窮根子也想吃和牛,想什麼呢?

“花糕也似好肥肉”:《水滸傳》中的“花糕”,究竟是什麼美食?


除了放音樂之外,據說還要定時給牛按摩,還要喂牛喝啤酒,要是再給老牛烤倆大腰子,老牛簡直逍遙似神仙了。

轉回《水滸傳》,只說“花糕也似好肥肉”,依照史學家的考證,宋代所用的牛肉為黃牛肉,據說是今日有名的“魯西黃牛”的老祖宗。這種牛所產出的肉,跟日本神戶和牛的肉質十分接近,油花、脂肪分佈均勻,肥而不膩,肌纖維細,肉香撲鼻,肉紋明顯,好似大理石狀,令人慾罷不能。

吳學究和阮氏三雄同為山東好漢,身處山東菏澤地區的梁山縣,也就是水泊梁山的所在地,阮氏三雄所居住的石碣村離著水泊梁山很近,而魯西黃牛正好盛產於菏澤、鉅野、汶上等地。故此,吳學究和阮氏三雄所吃的牛肉,八九不離十就是魯西黃牛。

“花糕也似好肥肉”:《水滸傳》中的“花糕”,究竟是什麼美食?


說起對於肉質的瞭解,整個梁山泊估計數母夜叉孫二孃最有研究。孫二孃跟丈夫張青在孟州十字坡開黑店,店中的招牌美食是“人肉饅頭”。

武松殺了西門慶與潘金蓮後,被髮配孟州牢城,與兩個差人途徑十字坡孫二孃開設的黑店時,因腹中飢餓進店歇腳打尖。結果兩碗蒙汗藥麻翻兩個差人,武二郎行走江湖多年,深知黑道上的學問,故此假裝昏迷,只為戲耍孫二孃一夥惡徒。

書中說得巧妙:孫二孃朝著迷暈在地的武二郎喝道“這等肥胖,好做黃牛肉賣。”又朝那兩個差人喝道“兩個蠻子只好做水牛肉賣。”

“花糕也似好肥肉”:《水滸傳》中的“花糕”,究竟是什麼美食?


孫二孃這番話給黃牛肉做了最佳說明,她以一個“肥”字,說出黃牛肉要比水牛肉的品質好。所謂“肥”,自然指的是脂肪多。換言之,身材肥胖的武二郎,要比那兩個乾瘦的差人的肉要好吃的多。

有人或許要問,武二郎不是個肌肉猛男麼?錯了,古代是尤為看不慣肌肉猛男的,古代的壯漢猛漢,是那種有腰、有肚子、有屁股的大漢,所謂“膀大腰圓”指的就是這類人。古代選拔武將,以這種身材為最佳。若看明清古籍中的繡像人物,身為武將或者武士的男子,都是這種在今天看來顯得肥胖的身材,而絕非肌肉男。

縱觀一部《水滸傳》,自第一位英雄史進出場開始,好漢吃肉便離不開牛肉,以至於很多人誤認為在宋朝吃牛肉很普遍。

“花糕也似好肥肉”:《水滸傳》中的“花糕”,究竟是什麼美食?


實則不然,宋代的農業社會中,牛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力。官府三令五申,私自宰殺耕牛者,除打一百杖之外,還要充軍發配。

宋真宗時期,皇帝下旨,西北一帶的邊防士兵收購番邦的牛轉運到內地,作為耕牛使用,酬賓可用羊肉席、也可用豬肉宴,但不可用牛肉待客。除非耕牛老邁無力勞動,或者因傷致殘,方可宰殺,除此之外,一概不許宰殺耕牛。

“花糕也似好肥肉”:《水滸傳》中的“花糕”,究竟是什麼美食?


也可以說,在宋代,牛肉是肉中的珍品,並非普遍可以獲取的肉類。既然是肉中珍品,那麼身為梁山好漢的人,自然應該吃它,方顯英雄氣概。以至於,一聽“花糕也似好肥肉”,阮氏三雄頓時興奮異常,立即要十斤來佐酒。十斤牛肉,怎麼吃得下去,這又是一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